張衡宇宙觀

張衡宇宙觀

張衡宇宙觀,是指漢代天文學家——張衡的天文學思想所形成的哲學體系。張衡(78-139年),字平子,漢南陽郡西鄂縣(今臥龍區石橋鎮西南)人。東漢著名的科學家、政治家、文學家。其家世代為名門望族。張衡曾經深入學習和研究了當時天文學發展的最新成果,並通過多年的實際觀測和理論研究,寫下了世界史上不朽的天文學名著《靈憲》等。張衡從哲學和科學的高度全面地闡述天地的生成和結構,解釋日月星辰的本質和運動。中國古代的天體演化思想又可稱為開天闢地說,它是一種解釋天地是如何產生的學說。

無限宇宙思想

張衡關於天球的概念,除描述天體的分布運動,表示眾恆星分布於天球上,此外並無其他意義。戰國尸佼曰:“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宇指空間,宙指時間。關於宇宙是否有邊界的問題,自唐宋以後一直爭論得很激烈。《靈憲》說:“八極之維,經二億三萬二千三百里……過此而往者,未知或知也。未知或知者,宇宙之謂也。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張衡這一思想,不僅在《靈憲》里存在,在《思玄賦》里也有描述。

天體演化思想

天地萬物起源、發展——宇宙觀的核心。“在人類的認識史中,從來就有關於宇宙發展法則的兩種見解,一種是形上學的見解,一種是辯證法的見解,形成了互相對立的兩種宇宙觀。”(《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矛盾論》)。1、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有人試圖從物質變化本身來闡述天地的起源問題,但由於受到歷史條件的限制。2、漢代唯心主義思想家董仲舒提出了“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形上學宇宙觀,把不斷發展變化的宇宙看成是僵死的、不變的。

著作引文

張衡宇宙觀,張衡所著的《元圖》和《靈憲》是兩部集中反映他的哲學宇宙觀的重要著作。其云:“元者,無形之類,自然之根,作於太始,莫之與先。”“無形之類”的“元”,是太始。《靈憲》道:“太素之前,幽清玄靜,寂寞冥默,不可為象。厥中惟虛,厥外惟無,如是者永久焉。斯為之溟滓,蓋乃道之根也。道根既建,自無生有。太素始萌,萌而未兆,並氣同色,混沌不分。故《道德》之言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其氣體固未可得而形,其遲速固未可得而紀也。如是者又永久焉。斯謂龐鴻,蓋乃道之乾也。道乾既育,有物成體。於是元氣剖判,剛柔始分,清濁異位,天成於外,地定於內。天體於陽,故圓以動;地體於陰,故平以靜。動以行施,靜以化合,堙郁構精,時育庶類,斯為太元,蓋乃道之實也。”

天地生成階段

張衡宇宙觀,天地的生成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稱作“溟滓”——這就是早就存在的幾何空間。“厥中惟虛,厥外惟無”。第二階段稱作“龐鴻”——各種不同的物質性元氣,互相混合在一起,不斷地運轉,混沌不分。第三階段稱作“太元”——團元氣清濁逐漸分開,天在外面形成了,地在裡面定下了。天地構合精氣,生育出萬物來。張衡宇宙觀——“太始”是無形的,名之為虛無或太虛。《靈憲》說“太素之前,幽清玄靜,寂寞冥默,不可為象。厥中惟虛,厥外惟無”。

張衡宇宙觀,反映唯物主義思想的《管子·心術篇》中指出:“虛者,萬物之始也。”。張衡在《靈憲》中曾提到“暗虛”,暗是黑暗的“暗”,虛則是和“厥中惟虛”的“虛”同義。張衡還繼承了《易經》中的“陰”、“陽”兩個基本哲學範疇,說:“也陰陽同其流,與元氣和氣朴。”張衡的宇宙觀不是僵化的,而是發展的,閃爍著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的光芒。張衡的天體演化思想是我國上古時代的代表,在我國古代的哲學界有很廣泛的影響。張衡的這些天體演化思想,是在不斷研究和吸收前人天體演化思想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老子》描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淮南子·天文訓》的基本觀點正是張衡天體演化思想形成的一個源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