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谷[北宋尚書左丞]

張若谷[北宋尚書左丞]

張若谷先後任提舉諸司庫務、權判大理寺,進樞密直學士,後“改龍圖閣學士,徙杭州。”因“會歲飢,斥余廩為糜粥賑救之。權判吏部流內銓、知洪州,累官至尚書左丞致仕。”(《宋史?張若谷傳》)《宋史》說:張若谷一直得到三度為相的張士遜的器重和引拔,但是“然所至亦自有循良跡,不激訐取名雲。”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那時四川寇匪十分猖獗,經常掠奪周圍郡縣。張若谷管理全州政務,親自率領軍民守城抵禦寇匪。寇匪見張若谷抵禦決心堅定,又指揮調度有方,無機可趁,只好自行引兵退去。

不久,張若谷入京覲見北宋真宗皇帝。真宗早就聽說過張若谷的名字,所以一見面,就問道:“你就是在巴州率眾抵禦寇匪的張若谷?”真宗特擢升張若谷為大理寺丞、知蒙陽縣。不久,三司向朝廷奏報說:“廣寧一年監鑄緡錢才四十萬貫,應該撤換主監官。”於是,朝廷任命張若谷為主監官。張若谷為廣寧監後,一年所鑄錢幣超額三十萬貫,被提升為浙江處州知州。

相關事件

景德元年(1004年)六月

宋真宗從群臣中選拔出24名政績突出,德高望重的官員,“令合門祗候,崇政殿再坐引對,外任者乘驛赴闕。每對,必往復紬繹其詞氣,或試文藝;多貼三館職,或命為省府判官,或升其差使焉。”張若谷以為官清正、務實,不搏虛名,素有“循良”的美譽,被列於選拔的24名官員之中,委以鹽鐵判官。翌年十月,張若谷以鹽鐵判官的身份為遼主正旦使、度支判官周漸為遼主生辰使、職方郎中韓國華為遼太后正旦使,一同出使遼國。

同年,宋朝廷為了改變“河朔戎寇之後,耕具頗闕,牛多瘠死”的農業經濟狀況,命張若谷與三司使丁謂、戶部判官王曾等共同參詳刪定《景德農田敕》。景德三年正月,他們完成《景德農田敕》5卷,提交朝廷。同時,他們建議朝廷“置勸農判田,檢戶口、田土偽濫”;為了不加重百姓和朝廷的負擔,建議不增加官員,“諸州長吏除當勸農,乃請少卿、監為刺史、合門使以上知州者,併兼管內勸農事,及通判併兼勸農事,諸路轉運使、副兼本路勸農使。” (《宋史·食貨志》)朝廷一一採納了他們的建議。

天聖元年(1023年)

張若谷為江湖淮南益州路轉運使時與薛田一起向朝廷奏請恢復蜀地“交子”交易制度。原來宋代初期,蜀地為一個相對完整的經濟區域。明朝廷對江南各省採取以銅錢代鐵錢,逐步取消鐵錢的政策,但對四川路則聽其行使。如開寶年間(968-976年),宋太祖還禁止銅錢入蜀;太平興國年間(976—984年),宋太宗又明令四川地區的鐵錢不得出境。據《宋史?食貨志》載:“真宗時,張詠鎮蜀,患蜀人鐵錢重,不便貿易,設質劑之法,一交一緡,以三年為一界而換之。六十五年為二十二界,謂之交子,富民十六戶主之。”後來,由於紙幣發行過多,“富民貲稍衰,不能償所負,爭訟不息”,被迫停止“交子”。張若谷為江湖淮南益州路轉運使後,認為:“廢交子不復用,則留易非便,但請官為置務,禁民私造。”宋仁宗批准了張若谷、薛田的請求,“始置益州交子務,以百二十五萬六千三百四十為額。” 翌年二月,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次國家紙幣由益州交子務發行流通。

不久,張若谷轉任江淮制置發運使,繼而調任三司度支、鹽鐵副使,累遷右諫議大夫、知并州(今太原)。

并州原有一項重要的邊貿活動,朝廷每年用絲織品換取域外少數民族的馬匹。可是,前任太守中斷這項貿易交往。張若谷任并州知府後,認為開通邊境貿易,互通有無,既有利於少數民族發展,也有利於朝廷了解邊遠地區情況,國家還可以得到戰馬,這是好事。於是,張若谷上疏朝廷,要求恢復邊境貿易。邊境貿易恢復後,商貿交易十分活躍,國家得到的戰馬數量年年增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