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屏(1780~1859)
正文
近代詩人。字子樹,號南山,因癖愛松,又號松心子,晚年也自署珠海老漁、唱霞漁者。廣東番禺人。嘉慶九年(1804)中舉,道光二年(1822)成進士。此後在湖北、江西任州縣地方官,一度署理南康知府。為官清廉,終因不耐官場的腐敗,於道光十六年(1836)辭官歸里。張維屏在嘉慶、道光年間以詩著稱,與黃培芳、譚敬昭號稱“粵東三子”。鴉片戰爭前,他受到詩壇耆宿翁方綱、曾燠的賞識,又與宣南詩社中成員交往唱酬,詩篇內容大多是山水、閒情、贈答,夾雜一些壯志蹉跎的感慨。只有少數反映現實的篇章。如“體近謠諺”的《縣言》組詩等,暴露了吏胥貪婪毒狠的面目;《黃梅大水行》、《催科》等,表現了對人民疾苦的關懷。鴉片戰爭期間,是他詩情最激昂的時期,寫下了《三將軍歌》、《江海》、《書憤》、《孤坐》、《海門》、《雨前》等一系列愛國詩篇,表彰抗戰,指斥投降。特別是《三元里》,是這一時期詩壇少見的歌詠人民自發反帝鬥爭的佳篇。
張維屏認為“詩固出於性情”(《陳清端公詩集序》),寫詩當如造物之自然。他的詩以明白曉暢的語言寫真情實景,於白描筆墨中又時見含蓄凝鍊。故林昌彝說他“警煉異常”(《射鷹樓詩話》卷十三)。他引新事物入詩,如寫火輪船、世界地圖等,表現了近代詩突破傳統題材、展拓詩境的趨向。張維屏的文也有一定成就。惲敬稱譽他為“嶺外柳仲塗”(《送惲子居還常州》詩注)。他批評當時古文兩大病,即“陳言”與“贗古”,提出“不拘成見,不囿偏隅,隨感而通,因物以付,如風行水,如水行地”(《復龔定庵舍人書》)。他的文章不拘體格,隨意揮灑,如《釋涉川片雲行草序》就雲生髮,《十二石山齋記》依石立論,都表現出“意新格創”(許應騤評《情釋》語)的特色。 有《張南山全集》,匯集詩人各種著述刻本。其中《松心詩略》,亦稱《松心十錄》,共10集,是其門人選全詩十之二三而成,為今傳張詩最多之本。道光末年刻文有《松心文鈔》10卷、《松心駢體文鈔》。尚有《聽松廬詩話》、《藝談錄》、《國朝詩人征略》等有關談詩及文獻掌故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