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概況
張新圩子的建造,不僅華麗堅實,而且結構也非常新穎,橫豎成方,整齊劃一,不似張老圩隨地勢迂迴曲

圩內建造,更是集眾多能工巧匠之智慧和近代建築之精華。有九路正房,坐北朝南。幢與幢之間,有廂房隔成三五個天井院。房架結構均是八腳落地(每間支柱八根),雕樑畫棟,屏門閣扇,珠光琉璃,華麗輝煌。一應家具,都是紫檀木、大理石所制。前廳後堂為螺螄磚地面,臥室廂房用地板鋪成。天井院皆是鵝卵石鋪地,走廊通道則是青石板鋪成。少爺書房、小姐繡樓皆有專門建築。在建築形式、房屋結構、華麗美觀等方面,都大大超過了張老圩子。後改為前後圩子,即前圩五路,後圩四路。前圩從南閘門出入,後圩從北閘門出入(東西閘門平時不開)。其實圩子裡面仍前後皆通。後來為了避“九”,又將中間一幢正中數間拆去。
新圩田產眾多
張新圩子的田產,具體數位雖不得而知,但在周圍數十里,除了有些自耕農的土地外,多為張氏的田產莊園,外地的舒城、廬江、三河等地也有他們的田產莊園和糧倉。每年秋後,周圍佃戶交送租糧的車輛(手推雙把獨輪車)、肩擔,兩三個月中,人來車往,絡繹不絕。為怕車輪壓壞周圍的道路,在圩子南北兩條大路的四五里內,全部鋪上青石條路心。長年累月,久而久之,這些石條的中間被車輪滾壓的溝陷竟有一厘米之深。 一般傳說這個圩子收租額達幾萬石。每石十斗,合現在市秤為170斤。其收租形式有“死租”、“活租”兩種。死租即按每石田(合現在為5畝)定下常年產量,按四六或對半分租,即交百分之四十或五十給東家,亦叫“四租”、“五租”;活租,即按每年豐歉情況,收割前實際看後定租額。而佃戶實際交租又超過其定額,因為官亭一帶用的皆是小斗,合老制16兩秤,稻子每斗13斤
張樹屏家的總管權力很大。張新圩的總管家是張仲仰,官亭、聚星一帶較有名的紳士,凡圩內較大事情,如購置莊園田產、遇有豐歉年景為佃戶增減租息、調解圩內糾紛、對外社交、涉及田產官司等,皆由張仲仰出面處理,圩內幾乎無人過問。至於圩內各家的小管家“旱夥計”(不下田幹活故得此名)及女傭人就更多了。他們主要是催租跑腿、上集買賣,護圩看家及侍候老爺、太太、少爺、小姐,料理各種家務等等。
土改時期被沒收

張新圩子解放時還完好無損,土改時被沒收,其建築亦未受損。土改後,華東康復醫院駐進(後改為麻瘋病院)。因房子不適合醫院用,被逐步拆除,改造為現代建築。但圩子環境風景依舊。現為肥西縣國營林場場部駐地。
張樹屏在張新圩的後裔,亦即解放前幾年,前圩有張晴相、張曙明(即我家之東家)皆為張樹屏之孫。張幼延為張樹屏之重孫。後圩有號稱“十三太保”(解放前稱為“十三太爺”,名不詳,應為張樹屏之子,可能是其堂兄弟排行十三而得此稱謂)及其子侄們。解放後的官亭區政府就駐在“十三太保”的房子裡。此時他80多歲。張新圩的後代子女們,多為學生出身的知識分子,散居在國內外。中共早期的地下黨員張璋(譜名張鼎和)烈士,就是張樹屏的嫡系重孫。
老圩現已成中學
張老圩子的主人,是淮軍的召集人和實際組建者、淮軍的二號人物張樹聲。張樹聲在淮軍中是個讀書人,鶴立雞群,因此他後來青雲直上,一直做到兩廣總督。長期在兩廣任上,使張樹聲較為全面較為深刻地了解了西方,中法戰爭中福建水師的全軍覆沒,更促使他猛省。與馬建忠、鄭觀應等擁有近代頭腦的知識分子的交往,使他的思想認識得到升華。他後來在堅決抗擊侵略的同時,積極主張學習西方,變革內政,是中國近代史上為數不多的清醒人物。
張老圩地處於肥西縣聚星鄉周公山下,三面環山,河水環繞。相傳有九路水脈直來圩子。張老圩規模宏大,景色秀美,均超過其他圩子,位置亦處於這些圩堡群的核心。圩子坐北朝南,像三個盤子拼在一起,大門兩旁高聳入雲,現今圩內尚存有兩棵兩人合抱不過來枝葉覆蓋一畝多地的法國梧桐樹和一棵高大的廣玉蘭樹。那梧桐樹形如巨傘,已有百年的歷史,成為張老圩的象徵。
圩子有寬闊的內外壕溝,內壕架有兩座石拱橋。吊橋向西開,大門原是一座牌樓,過牌樓是五進正廳,每進十五間,分東、中、西三個大門,內分正大門、客廳、書房及張樹珊靈堂。張氏兄弟八人,在大廳北面建造內室,各房單成一個小院落。北濠外是花園和小姐們的繡樓,有一石橋通連圩內。 張氏兄弟眾多,原圩狹窄,又在東濠溝外翻擴一倍,濠上架座石拱橋。東邊擴建時,原設計為九進大廳,因張樹聲光緒十一年病逝廣州而停建。東邊只建有倉房、兵勇、家什等住房。本來,圩內各式建築三百多間,但解放後圩內建築迭經改造,原貌已不多見。
張氏兄弟於光緒年間與劉銘傳、周盛傳、丁壽昌等共同捐資創辦叫“肥西書院”,位於張老圩西二華里馬跑寺,供幾個家族子弟入學。李鴻章親題“聚星堂”匾額。後其旁興起集市,即名“聚星集”。解放後“肥西中學”原設肥西書院,後遷到張老圩內,現名“聚星中學”。
張老圩的田產,分布至聚星、官亭、焦婆、大柏等鄉,年收租總計達四萬多石。在合肥、南京、蘇州、上海、天津等城市有商號和市房,建有張公館,直至解放前,張氏後裔在外,可在公館內支取生活費用等項。地方上有“張氏富一房,劉氏(劉銘傳叔侄等)富一族”之說。
張樹聲和他的父親張蔭谷葬在焦婆鄉張祠村的龍頸子(原名狗頸子),墓室和墓道據說是用從廣西運來的青石砌就的,墓前有石旗桿和石翁仲、石獸等。墓地周圍被古柏簇擁著。另據說桂系軍閥李品仙主持皖政時,曾令人將張氏父子墓地部分青石、大理石起出運回。該墓後被挖掘。
兄弟分家建新圩
張樹聲死後,眾兄弟分家。張樹屏在離老圩北面五里遠的地方建造新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