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郁[木偶藝人]

張文郁[木偶藝人]

張文郁,人名,1944年農曆11月在英川鎮董川村出生,由於工作積極,先後九次當選縣、鎮黨代會、人代會代表,先後十餘次被評為市、縣、鎮優秀黨員、先進工作者、先進村幹部。於1969年向英川木偶老藝人吳漢現、劉明周學習木偶劇演出,於1987年成立英川木偶劇團,現為木偶藝人。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1944年農曆11月,張文郁出生在英川鎮董川村世代為農的貧苦農民家中。張文郁的童年是在“蠟燭彎彎倒,火籠當棉襖,辣椒當油炒,芨菇絲吃到老”的貧窮生活中度過的。解放後,張文郁讀完國小,進入農中,他學習認真,工作積極,團結同學,尊重師長。1961年加入共青團,畢業後不久擔任村團支部書記。1971年加入黨組織,同年被村民推選,擔任村民辦國小教師8年,終因工資微薄,難以維持家庭生活而辭職。在村中他辦事公道,聯繫民眾,自1979年開始,一直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副書記、村委主任、副主任等職,直至2003年,因年事已高,退居二線,如今仍擔任支部委員之職。

由於工作積極,任職期間,先後九次當選縣、鎮黨代會、人代會代表,先後十餘次被評為市、縣、鎮優秀黨員、先進工作者、先進村幹部。

成長經歷

1969年,張文郁自費向英川木偶老藝人吳漢現、劉明周學習木偶劇演出,後去泰順木偶館購買木偶戲擔,二年後,張文郁學藝出師,即組班到雲和、景寧、龍泉,福建省建陽、浦城等地演出。技藝大進,於1987年成立英川木偶劇團,自任團長,申辦營業性演出許可證,常年在浙南、閩北等縣演出,最多的一年演出300多場,少的一年也有50餘場。1996年應杭州宋城集團邀請,演出一月有餘,縣內文化節、“三月三”、縣慶等重大慶典活動和各旅遊景點也多次邀請演出,從未間斷。1986年在福建浦城縣山路下村連續演出十日20場,深受觀眾喜愛,村民自發贈送錦旗、紀念品等。

2003年10月,英川木偶劇團更名景寧英川祺毅木偶劇團,重新辦理營業性演出許可證。演出劇目有《穆柯寨招親》、《鍘美案》、《仁宗認娘》等幾十部。張文郁還根據《征東》、《征西》、《包公傳》等章回小說內容,或多章回編一部劇本,或一章回編多部劇本,現編現演,使演出劇目大增,做到連續演出三個月沒有“回頭戲”。

據張文郁說,木偶戲歷史很長,流傳很廣,一般認為周代就有,漢初已適用於軍中娛樂。宋代已是發展的高峰時期,並逐漸走向農村,成為鄉村間一種道具戲,為廣大農村勞動者所喜愛。

木偶戲規模小,設備簡陋,行動方便,人數僅5—7人,演員卻有30—40個,生、旦、醜、淨、末各種角色齊全,必要時還可通過換服飾、調頭盔,增加木偶演員數量。

木偶戲可演古裝戲,也可演現代戲,可演武打戲,也可演公堂戲、宮廷戲,可演悲劇,也可演喜劇,總之劇目與其他藝術團一樣,只是木偶演員沒有喜怒哀樂的臉部表情而已。

解放前,景寧就有標溪何莊、毛洋、秋爐、大地、英川、葛山、隆川、黃湖、順利、梅歧等17個木偶班團。

文革期間,大量戲曲設備當作“四舊”被樊毀,傳統劇目被扣上“為帝王將相服務”的帽子而禁演,老藝人被當作牛鬼蛇神被批鬥。

粉碎“四人幫”後,張文郁夥同本村張進喜、張還其、吳木火、王良松等人自籌資金購買木偶戲擔,由張文郁牽線,農閒外出,農忙務農,從未間斷。

進入新世紀,祺毅木偶劇團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雙百”方針,堅持“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為人民民眾服務”的“兩為”方向,深受領導和新聞媒體關注。麗水市委副書記焦光華、縣宣傳部長任韓高等領導多次觀看演出,多次指示要落實保護措施,要培養好接班人。

《麗水日報》、《畲鄉報》分別以《淡出多年的木偶戲猴年鬧畲鄉》、《英川亂彈重放異彩》為題,還多次刊登木偶劇團演出照片予以報導。

麗水電視台《文化風采》、《新聞綜合頻道》等欄目多次拍攝專題片予以報導,縣電視台、縣民族民間藝術資源普查辦公室多次全程錄像存檔備案。

但是隨著電視、電影的普及,許多木偶劇團偃旗息鼓,主要原因是農村木偶劇團大多停留在五十、六十年代水平,燈光、道具、布景等雖有改革,但滿足不了觀眾的審美要求,劇團失去觀眾,藝人失去信心。二是劇團演出收入低,入不敷出,演員生活維艱,劇團經費嚴重不足。三是劇目陳舊,缺乏新意,加上演員流動性大,年輕人外出經商打工,不願學藝,同時老藝人年事逐年增高,相繼去世。目前,張文郁已採取帶徒學藝的措施,決心把木偶戲劇種傳承下去,他呼籲文化部門要高度重視,採取有力措施,保護搶救木偶戲這一民間劇種,讓它更好地為廣大人民民眾服務,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服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