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張文生(1899—1969),河北高陽縣北柳莊人。北方昆弋著名笛師侯瑞春之甥,十歲隨其舅入昆弋班學戲,習武生。初拜許金修為師練武功,因其刻苦,故功底紮實。
民國七年(1918)初,隨榮慶昆弋社入京,演於天樂園、同樂園等處。
得郝振基指授猴戲,如《安天會》、《花果山》等;又向王益友學武生戲,細心揣摩其表演特點,繼王之後主演《快活林》、《蜈蚣嶺》、《探莊》(石秀)、《通天犀》(十一郎)等劇。同年八月隨班首次赴天津演於廣東會館,在新排《請清兵》中飾清兵大都統。
數年間在班中主演之劇尚有:《反西涼》、《功勳會》、《大名府》、《興隆會》、《斬秦琪》等;與王金鎖等合作的短打戲如:《紅門寺》、《洮南府》、《鐵公雞》等,真刀真槍、火熾猛烈;並在《丁甲山》、《翻天印》、《虎牢關》等戲中配演角色。
其思想開朗,藝術上不保守,樂於傳人,在榮慶社期間,將王益友一派之武生代表劇目先後傳授給朱小義和侯永奎。
1922年曾一度搭入束鹿舊城王香齋所組之祥慶社。
1934年隨榮慶社巡迴演出於石家莊、太原等地。
1936年榮慶社分裂後,隨侯瑞春赴天津與侯炳文所組之祥慶社合作起戲,並巡迴演出於中南六省,歷濟南、煙臺、開封、武漢、長沙、南京、上海、杭州、蘇州等地。其間除演出武生戲代表作之外,並為韓世昌、白雲生主演之生旦戲配演角色,如《連環記》飾董卓(淨)、《三笑姻緣》飾祝枝山(老生)等。
在班中督導其子張小樓習武生,小樓十歲主演《夜奔》、《夜巡》、《探莊》等戲。
1938年祥慶社返回天津,復演於北京、天津、保定等處。祥慶社散班後,遂脫離舞台生活,返鄉長期務農。
1959年經白雲生介紹,任教於瀋陽戲校和天津戲校。
1960年寒假赴京,在北方崑曲劇院宣武門內排演場示範演出了《夜奔》和《斬秦琪》。
1969年10月14日病逝於故鄉,享年七十一歲。
武戲技藝
他在武戲中的特長技藝是舞大刀,有“大刀張”的綽號:所用大刀桿較短、刀面長、柄尾有環,稱“雙手帶”。如《棋盤會》之楚將伍辛、《青石山》之關平、《金山寺》之神將、《祝家莊》之欒廷玉、《通天犀》之柏達等,開打後之舞大刀工架穩練、乾淨利索,勁頭始終不懈。
崑曲演員(三)
崑曲是我國的古老劇種,又稱崑山腔或崑劇,流行於江蘇崑山一帶,已有五百餘年的歷史。嘉靖年間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吸取海鹽腔、戈陽腔的長處,對崑腔加以改革,創造聞名的“水磨腔”,使崑曲音樂獲得很大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