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萬國博覽會

張掖萬國博覽會,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唯一一次中原王朝帝王西巡至山丹境內的重大活動。

簡介

隋煬帝楊廣繼位後,為了拓通絲綢之路,經營西域商貿 “互市”,保證長治久安,決定西巡。隋大業五年(公元609)年,山丹歷史上發生了一件重要的事件,舉世聞名,載入史冊。此年六月,隋煬帝御駕親臨張掖,登山丹焉支山,參禪天地,謁見西域二十七國使臣,舉行 “萬國博覽會”,這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唯一一次中原王朝帝王西巡至山丹境內的重大活動,史稱 “萬國博覽會”。

歷史背景

史書記載:“西域諸胡多至張掖交市”。隋代張掖由民間互市發展到官府組織的 “交市”在中外交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這是隋朝基於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等各方面綜合考慮和大影響的一種策略。當時,中西交通的絲綢之路在南北朝至隋的近百年中一直由吐谷渾控制,並充當中西貿易客商的中間人,成為隋朝在經營絲路、發展貿易策略中的一個極大威脅。隋煬帝時,隨著對北方民族的軍事征服,隋朝疆域不斷擴展,駐軍數量相當可觀。在軍事上,築長城,興軍屯,解決了軍用糧食供給。同時,依託河西豐饒的水草,發展畜牧業,並重視馬政。山丹牧馬不僅加強了騎兵力量,且為農業發展提供了畜力。國力的強盛,為煬帝御駕西巡、平定河西奠定了良好基礎。在此之前,隋王朝政府也做了大量準備工作。
第一,隋大業三年 (公元607年)隋煬帝派遣史部待朗裴炬前住張掖主持 “互市”,充分利用與 “胡商”接近的機會傾心交結西域使者、賈商,調查了解西域諸國的自然地理、風土人情、服飾禮儀,翻閱大量的圖書典籍,寫成《西域圖記》一書,上奏朝廷。此書記載了西域44國的翔實情況,並標繪成圖。
第二,隋大業四年 (公元608年),隋宇文愷召集能工巧匠,製造煬帝西巡行宮。《隋書》記載行宮設六合城,方一百二十六步,高四丈二尺,六板為城,開四門,謂 “觀風行殿”。又造六合殿、千人帳,皆可容待衛數百人、離合為之,下施軸輪毆動,十二馬力拉行。這種行宮,實為易組合、拆卸的活動板房,也是煬帝西巡攜帶住宿、朝政、辦事的帳篷。
第三,隋大業五年 (公元609年)三月,煬帝派大將李瓊、劉權率兵40萬對吐谷渾展開戰略包圍,進行大決戰,歷時一個月,結果隋軍大勝,吐谷渾幾乎全軍覆滅。自此,煬帝掃清了西巡的障礙。與此同時,當時駐守武威郡樊子蓋,為煬帝在山丹焉支山召開萬國博覽會也做了大量前期準備工作,並精心組織安排部署接待工作和文化活動。

空前盛況

隋大業五年 (公元609年)隋煬帝西巡,自關中赴河西,沿渭河,越隴山,繞過寶雞,經青海樂都,入扁都口穿越祁連山到張掖。一路上車轔轔,馬嘯嘯,戰旗獵獵,金戈鐵馬,極盡炫耀隋王朝帝王之威、國力強盛之能事。途中,六月八日經大斗撥穀,山路隘險,風雪晦冥,與從宮(二名妃子)、士卒凍死者大半。於大業五年六月十一日到張掖,活動十幾日,其中六天時間在山丹焉支山活動。十七日,煬帝謁見高昌王鞠伯牙、伊吾吐屯設及二十七國使臣,並在道左(古絲路道,峽口西側) “佩金玉、穿錦屐”,焚香奏樂,歌舞噪喧,武威、張掖十幾萬士女夾道歡迎, “衣服車馬不鮮者郡縣皆督課之,乘騎填咽周亘數十里,迎接煬帝。二十七國使臣貢獻千里之地,煬帝 “大悅 ”。十八日,宣詔設西海等四郡;二十一日,在“觀風行殿”盛陳文物布展,讓西域諸王及使者觀看,以示文明,並宴請二十七國使臣,奏九部國樂 (來自印度、新疆、朝鮮等各地音樂),演出“魚龍漫延”舞蹈(據資治通鑑記載,讓人扮成珍稀動物,有猞猁獸先跳躍,忽然水滿街道,到處是龜鰲鱉,鯨魚吞雲吐霧,遮天蔽日,轉眼化為黃龍七八丈。又二人分左右行走,頭上各頂一條長竿,竿上有人舞動,相互在桿上跳躍,尤為壯觀)。二十三日,“大赦天下”。煬帝為效防周穆王、秦始皇、漢武帝參禪各山,在焉支山登峰頂參天禪地。這次 “萬國博覽會”規模之大,規格之高,人數之多,耗資之巨,堪稱史無前例。

原因及意義

煬帝為何要選在山丹境內焉支山東北的長城邊,古道旁,仰望焉支山公開舉辦 “萬國博覽會”?原因和意義有幾點:
其一,焉支山是勝利的象徵。西漢武帝元獰二年 (公元121年)霍去病千里奔襲河西,殺、降匈奴單于,戰績輝煌,故焉支山為勝利象徵,煬帝效仿,以示他征吐谷渾有功。
其二,和漢武帝比功勞。開闢河西設郡置縣,修長城、墾屯田,以示煬帝 “雄才大略”,張揚自己的意志。
其三,山丹地理位置特殊,為兵家必爭之地。山丹為民族交融結合部,山丹草場遼闊,水草豐盛,且有皇家馬場,軍事防禦系統完善,因而,煬帝以此耀武揚威。
其四,山丹地處甘涼咽喉要地,時武威、張掖郡的太守都是煬帝的忠實近臣,當時兩郡太守為他做了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提供了經費和保駕護航作用。
綜上所述,煬帝西巡,召開 “萬國會”意義深遠,取得了安定邊亂,發展拓展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諸多方面的成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