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張志和,一九五八年生於河南省鄧州市。自幼酷愛書法,臨池三十餘年。一九九二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師從啟功先生攻讀博士學位並學習和研究書法1992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師從當代著名學者啟功先生攻讀古典文學,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國家行政學院歷史文化專業教授,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
現為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兼任中國教育書畫協會副會長、中央國家機關書畫協會副主席,長期致力於書法藝術的研究與實踐。這部《中國古代書法藝術史》是他歷時18年的心血之作,共66萬字,引用了大量的歷史文獻資料,力求言之有據、無徵不信,在多方面填補了書法藝術史研究的空白,並體現出作者的獨到見解。
作品
多年來堅持不懈地致力於學術研究和書法藝術探索。書法創作法度嚴謹,崇尚剛健清新、疏朗豪爽,安雅洗鍊的藝術風格。已出版文史方面的學術著作8種,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出版的書法作品有: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寫字》(毛筆字,共十冊,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楷書毛澤東詩詞》(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出版)、主編篆、隸、楷、行、草五體《千字文》並書寫楷書《千字文》(共五冊,希望出版社1999年版)、楷書《學生字帖》(學苑出版社1999年版)、《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出版)、楷書《聲事齋說》(8開本,東方出版社2001年)、《心露集》(人民教育出版社)、《當代名家書畫唐詩三百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出版)、《張志和楷書三種》(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出版)等。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井岡山“8341毛澤東詩詞碑”(長83米,高4.1米,)全部由張志和教授用大楷書寫。
主要著作
《透視三國演義三大疑案》、《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中國古代的文學》,《啟功談藝錄——張志和學術筆記》、《中國文史中的俠客》、主編《全國公務員考試標準教材》(共5冊)等6種(均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世界上下五千年》(三卷本,參與撰寫並擔任中卷主編,紅旗出版社1996年出版)。
此外,另有公開發表的論文100餘篇;並在母校許昌學院部分有代表性的建築物上親筆題寫過文字。
人物成就
已出版大型書法集《當代名家書畫唐詩三百首》、《毛澤東詩詞碑拓本字帖》、《張志和楷書三種》等(以上均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張志和書法(六冊)》(文物出版社2008年出版)、《張志和楷書道德經》(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張志和書法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等10餘種。
2003年,經教育部審定,由本人獨立承擔“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寫字》(毛筆字,共十冊)的編寫工作,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連續出版,面向全國中國小公開發行。
楷書巨作毛澤東詞《沁園春·雪》被人民大會堂收藏,多幅楷書作品被中國美術館等機構收藏,或被外交部作為國禮贈送國際政要。書法作品搭載神舟六號和神舟七號宇宙飛船。
為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周年,人民大會堂裝飾一新的中央金色大廳作為國家最高殿堂,為體現中國文化特色,特邀當代國內著名書畫家量身定製創作了七幅書畫進入殿堂。其中,唯一一幅長達18米、高3.72米的巨幅書法作品,最終選定由張志和教授來創作。張志和教授遂用楷書大字書寫,歷時兩個月專門創作了這幅《中華頌》,後經蕪湖鐵藝大師儲金霞攜弟子將之鍛造成鐵藝書法,於2009年8月29日懸掛於中央金色大廳,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充分肯定。
《中華頌》作為唯一一件當代文學作品和書法藝術傑作進入國家最高殿堂,更證明了他的學術造詣和書法藝術實力。
作品點評
《中國古代書法藝術史》是他歷時18年的心血之作,共66萬字,引用了大量的歷史文獻資料,力求言之有據、無徵不信,在多方面填補了書法藝術史研究的空白,並體現出作者的獨到見解。
此書的創新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八個方面:
其一,補“書法史”之缺。此前的書法史著就其書法歷史發展的完整性來說,都或多或少有所缺憾,主要表現在對三個歷史時期的敘述上:一是相對於東晉時期的北方,即所謂的十六國時期(今也有稱之為十九國時期的,本書中仍沿用十六國的說法)的書法,自公元318年至420年,大約102年的歷史;二是相對於北宋時期的北方契丹及遼代的書法,大約有200年的歷史;三是金代大約120年間的書法,這三個時期的書法面貌在現有各種書法史著中多付之闕如或語焉不詳,本書蒐集了大量史料進行補充敘述。
其二,秉公持論,對歷代書家及書法作品都儘量作客觀公正的評價。譬如漢簡隸書,雖不乏佳作,但更多的不過是當時賬房先生或刀筆小吏所記的文書賬簿,今人或有崇古擬古者,竟然當作經典佳作規模學習,誤人不淺。本書對此類文字儘量做客觀評價。
其三,儘量全面展示各個時代的書法全貌。針對歷史上的二、三流書家作品及普通文人書寫,雖稱不上佳作,但卻是每一時代書法名家、名作賴以取得傑出成就的基礎。作者在本書中對此類書家作品儘量作了介紹,使各個時代的文字書寫全貌得以展現。
其四,對每個時代的書法理論進行專門介紹。每一時代的書法理論,總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這一時代的書法審美意趣和潮流傾向,尤其是那些在書法藝術上卓有造詣的大家的理論和觀點,更是對後人有啟迪作用。以往的史著多不作專門介紹,在這部著作中則在對每一時代書法進行介紹的同時,專辟一節,簡要介紹同時代書法理論或書學文化概況,以彰顯書法理論與創作實踐之關係。其五,多層面揭示漢字演變的規律。漢字的字形有一個相當漫長的演變過程,書法藝術的形成以及後來的書法流變,各有演進起伏與發展變化。這部著作對文字演變的自身規律,從多個層面予以揭示,力求使讀者對漢字的字型演變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其六,體現作者對書法藝術的獨到見解。作者張志和先生自幼年臨池學書,迄今近五十載,不僅是一位研究書法藝術史的學者,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書法家。在本書中,他對書法史上的許多問題以實際體會抒發獨到見解,而不是依傍舊說。張志和先生的楷書13年前已被教育部認定為中國小毛筆字“範本”。2002年,他獨立承擔了“義務教育標準實驗教科書”《寫字》(毛筆字)共10冊的編寫任務,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位由教育部認定的承擔中國小書法教材編寫任務的書法家。由他撰文並書寫的巨幅書法《中華頌》,長達18米,也是唯一進入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的書法巨作。所以,他撰寫書法藝術史,不僅有學者的眼光,更有書法藝術實踐者的切身體會融入其中。
其七,融入啟功先生關於書法藝術的研究成果。作者於23年前師從書法大師啟功先生攻讀文獻學博士學位並學習書法藝術,得到大師親自傳授,獲益良多。他曾編寫《啟功談藝錄——張志和學書筆記》(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出版)。啟功先生沒有留下書法史著作,這部著作許多地方都融入了啟功先生關於書法藝術的真知灼見,因此更為難得。
其八,圖文並舉。作者因就職於故宮博物院,得以更多使用故宮所藏之法書碑帖以及資料文獻,更加上個人數十年間搜獲累積之碑帖法書,將所選書法圖例插入書中,豐富的插圖,更易於讀者直觀了解書法藝術史的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