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張宸樞,字紫垣,號少堂,鎮原縣臨涇鄉祁廟村人。生於同治五年(1866年),卒於1931年,終年65歲。
張宸樞敦厚精敏,勤學好問,少有聲望,10歲即能賦詩作文,才名聞於邑里。《六藝》、經傳和諸子百家無不通習,擅長書法,善於詞章。光緒十四年(1885年)19歲舉為乙酉科拔貢,同年中舉,部選為莊浪縣學訓導,啟迪後學。他治學嚴謹,訓導有方,每臨抽查,均作掩卷提問,若回答有誤或答對不出,則循循疏導,曉以大義,以勵其志。
他政務之餘,即染翰臨池,專攻右軍之學。他常說:“國朝書法家劉石庵專講魄力,太守王夢樓喜歡豐滿神采,當時有濃墨宰相,淡墨探花之說。我生來痴笨,丰神學不到,但向魄力處求之。憑藉著歲月,勤學苦練,或許可望竿頭日進。”功夫不負有心人。他以頑強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經過奮發學習,苦苦求索,一舉盛名隴右,躍入西北書法名家行列。其楷書,筆功遒勁有力,結構嚴謹,筆墨飽滿,入木三分;尤善草書,筆法瀟灑,墨觸圓潤,形體秀麗。給人以落筆生花,運筆如神,一氣呵成,渾然一體,心曠神怡之感,見者愛不釋手,爭相乞索。今隴東農村,作為珍寶收藏。他給親屬的書信,信手拈來,隨興而至,無論短長,讀之令人賞心悅目,百看不厭。今家鄉後學,紛紛複印成冊,揣摩研習。
人物事跡
張宸樞生逢清末民初,社會動盪不安,隴東兵荒馬亂,戰火匪盜此起彼伏,百姓苦不堪言。民國四年(1915年),平涼、慶陽一帶爆發了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九月初,在肖金(原屬鎮原)人劉元臣的帶領下,肖金、屯字、太平等地五六千農民,包圍縣城,抗稅抗捐。知縣萬朝宗緊閉城門,一籌莫展。張宸樞與劉元臣為師生關係,便由張宸樞出面,與縣政府交涉,使知縣答應緩行新稅法,以平民憤。孰料事後,縣政府卻派兵丁,到處搜捕張宸樞和劉元臣。無奈之下,張宸樞只得背井離鄉,西出玉門關,輾轉新疆伊犁,教書育人,以送流年。1917年春,受涇原道尹周務學聘請,任平涼師範籌建員,1918年任平涼師範學校首任校長。後回縣任縣立高等國小校長。他夙夜在公,殫盡心慮,遂以“門無車馬終年靜,坐對琴書百慮清”自慰,賦詩為文,著書立說,撰成《通鑑綱目提要》、《中外政治論衡續》、《西路》等,受到學生和社會公眾的尊重和愛戴,被選為眾議院議員。他洞察世情,深為民生倒懸而痛心疾首,逐漸蔭生了立功異域之志,再次外出,赴鄭州、北平等地,以文會友,以書交誼,意欲有所作為,然鬱郁多年,懷才未遇,1931年客死北平。靈歸之日,邑里學界紛紛舉哀,戴孝相迎,引柩歸葬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