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
1991年,美國哈佛大學天文台將該台發現的,國際編號為4760號的新小行星命名為"家祥"星,以表彰張家祥在小行星、慧星觀測研究中的貢獻。94年,在他所建立的太陽系天體動力學數位模型的基礎上,成功地主持進行了慧星一系列碎核連續碰接撞木星的七次世界性預報,其預報精度,達國際先進水平,眾多論文,在全國"天文學報"及國際有關刊物得到登載。
簡介
張家祥,男,1932年10月生,江蘇南京人。中共黨員,大學文化,1951年到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工作。現任紫金山天文台行星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第20屆委員會組委會成員。主要從事小行星、彗星的觀測、探索發現與軌道計算研究。
從五十年代開始,就在張鈺哲先生領導下從事小行星研究,奠定了紫台小行星工作的基礎。六十年代,參加我國第一顆人造衛生星軌道設計方案論證,負責研究制定該衛星的測軌計算方案,獲得成功的實施套用。在拓展我國發現新小行星、彗星及其軌地算研究的工作方面和在我國人造衛星發射初期的軌道研究、方案制訂方面作出了貢獻。七十年代初,成功主持了我國第一顆人造通信衛生軌道的系統研究。由他為主承擔的"小行星、慧星探索、發現與研究一獲1987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91年,美國哈佛大學天文台將該台發現的,國際編號為4760號的新小行星命名為"家祥"星,以表彰張家祥在小行星、慧星觀測研究中的貢獻。94年,在他所建立的太陽系天體動力學數位模型的基礎上,成功地主持進行了慧星一系列碎核連續碰接撞木星的七次世界性預報,其預報精度,達國際先進水平,眾多論文,在全國"天文學報"及國際有關刊物得到登載。四十多年來,和同事們密切合作,共發現並得到國際確認和永久編號的新小行星一百多顆。獲國防科工委"獻身國防科技事業"榮譽證章,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曾於1981年、1982年、1984年獲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二等獎,1988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以及國防科工委頒發的“獻身國防科技事業”的榮譽證書和獎章。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主要有:《紫金山天文台初次發現的小行星》、《人造衛星的軌道問題》、《行星長期攝動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