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變革
張家灣1941年前屬大方、水城、織金分轄,劃歸納雍後屬居仁區,1962年建張維區,直到92年3月,連5個鄉(鎮),1992年4月建並撤結束後由原杓坐、張家灣、豐岩、補作組建新的張家灣鎮,鎮駐地張家灣,轄21個村181個自然村寨,1235個村民組,7997戶31393人。地理氣候
該鎮地處山區,溝壑縱橫,多溶洞暗流,最高海拔2198米,最低海拔1222米,土壤多屬黑砂土質,氣溫低,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300毫米,年平均氣溫11度,無霜期240天。基礎建設
以農業為主,有耕地29273.5畝,主產玉米、水稻、小麥、大豆、洋芋、油菜,94年糧食總產量6290噸,有耕牛4384頭,馬2148匹,生豬存欄11939頭,羊608隻。交通、電力、文教、衛生事業都有一定發展,有電站一座,裝機容量100千瓦,代照明加工之用,有國小33所,中學1所,教師161人,學生3367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80%以上,有衛生院1所,醫生20人,床位13鄉。
張家灣鎮除糧食作物外,還有經濟作物-烤菸;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原煤,還有鐵礦、矽礦、銅礦、硫磺礦、白雲石等。
1999年,該鎮以煤炭生產為主,大力發展鄉鎮企業。總人口31791人,其中城鎮人口1407人,耕地29399畝,農業總產值684.77萬元;林業總產值20.19萬元;牧業產值529.96萬元;工業總產值204萬元;鄉鎮企業產值2344萬元。
經濟發展
張家灣鎮二道河村七彩山雞養殖場2010年,國民生產總值實現23000萬元,年均增長15%;鄉鎮企業總產值17000萬元,年均增長20%。存貸款餘額分別為4808萬元和3265萬元,分別比2009年增加1904萬元和825萬元。全年引進資金12000萬元,對4對鄉鎮煤礦進行擴能改造,年設計生產原煤產量達120萬噸,一個以煤炭強鎮的局面正在逐步形成。糧食產量13422.4噸,年均增長3.4%,大牲畜、生豬、羊存欄7568頭、15079頭、5282隻,出欄3820頭、7810頭、1520隻,農民人均純收入2676.17元,比2009年增加233元,人均占有糧352公斤,比2009年增加13公斤,貧困人口減少到10410人,比2009年減少800人。
種植經果林8000畝,種植有機茶8000畝,基本實現了上半鎮以生態林、有機茶和養畜為主,下半鎮以經果林為主的發展格局,一個以生態立鎮,農業興鎮的局面正在逐步形成。
行政規劃
張家灣鎮下轄村民委員會(總計21個)大田坎、街上、河尾、啊雍、羊場、花魚洞、二道河、補仲、老翁、幸福、磨墳、群聯、補作、義中、自佐、小河、糯石、明山、垮橋、白勒、普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