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張宗憲是香港知名收藏家,祖籍江蘇蘇州,1928年生,1949年移居香港。雲海閣主人。
是香港、台灣地區和內地乃至世界文物收藏界和拍賣界的知名人物,為近40年來有影響力的中國藝術品收藏家及古董商。現為蘇州市政協常委,身兼多家文物藝術品拍賣公司顧問。也是蘇州博物館的顧問,中國藝術品收藏家。作為一個中國人,他花了幾十年的時間,在世界各地不遺餘力地收藏中國瓷器和中國字畫,在世界文物收藏圈內受到普遍敬重他是蘇富比、佳士得兩大國際拍賣公司在香港拓展市場的主要推動者同時他對北京、上海幾大藝術品拍賣公司也傾注了大量精力和財力。十餘年來,張宗憲一直是中國幾大拍賣公司春秋兩季拍賣會的一號拍品的競標者,這種熱心的捧場,成為一道眾所周知的景觀。由此,研究中國當代的藝術品收藏和拍賣的歷史,張宗憲是一個無可置疑的坐標。
經歷
出身古董世家
張宗憲為江蘇蘇州人,一九二八年出生。張氏為蘇州望族,其祖父張揖如,號西橋,原籍江蘇武進,為近世竹刻巨擘,與江南和滬上金石書畫名家俱善,尤擅扇骨微刻,縮寫金石,每以陽文刻至數百字,字文如胡,鬼斧神工,稱譽於時。其工超乎匠藝,具有書畫意境,深獲吳昌碩、褚德彝等同道稱讚。其父親張仲英,為上海灘古董界翹楚,在五馬路開設“聚珍齋”古玩、珠寶行,是一家非常著名的大店鋪,經營項目以明清官窯為主,兼營古玩、金石、書畫。張仲英18歲當掌柜,鑑別文物眼力極佳,就連古玩商仇焱之也自稱晚輩,經常到“聚珍齋”購貨。有一次仇焱之帶著英國大衛德爵士到“聚珍齋”,一次就買走3萬銀圓貨物。
張宗憲自幼天資聰慧,再加上家學淵源,從小就與古董打交道,耳濡目染,幼小就顯露出識別古物的才華,十幾歲開始就能到北平古玩市場進貨,吃住在東四牌樓的“敦華齋”。當時“敦華齋”是馳名全國的古玩店鋪,老闆是鑑定瓷器的泰斗孫瀛洲先生,張宗憲與在這裡學藝的耿寶昌成了莫逆之交。這些經歷為他以後在藝術市場中的創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張宗憲先從事陶瓷珠寶,取得成就,漸進入書畫藝術,皆為其父、其祖家傳之使然。一九四八年解放戰爭如火如荼,20歲的張宗憲離開上海,隻身到了香港,從此踏上了漫長的漂泊人生的奮鬥之路。
隻身艱難創業
1948年,20歲的張宗憲離開上海,隻身去了香港,從此踏上了他的奮鬥之路。初到香港,張宗憲並未從事古董生意,而是經營服裝。到1951年才開設自己的古董店——永元行,後來陸續在舊海運大廈開了兩個首飾店、一個古董店,買賣越做越大。20世紀40年代末,香港成為中國文物流通的重鎮,20歲出頭的張宗憲幸運地趕上這波浪頭。做古董生意需要本錢,可他沒有這么多錢,怎么辦?當時北方來了一個梁雪莊,對他頗為賞識,見張宗憲開口調錢,向來不借錢給人的梁三爺,借給了張宗憲十兩金子,當時約合2700元港幣。孤注一擲的張宗憲立刻與在上海外貿工藝品公司工作的父親接上線,匯去港幣3000元,上海外貿工藝品公司發來一批舊工藝品。這批貨旗開得勝,很快就賣出去八成,收款1萬港元。這就是張宗憲在香港淘到的第一桶金。
張宗憲在香港經營古玩以後,由於貨物全,品種多,質量精,信譽好,每天客戶盈門。父親的朋友仇焱之幾乎天天都到他的店裡來,而且每次都要買一兩件東西才回家。著名古玩店“暫得樓”主人胡惠春、“天民樓”主人葛氏翹、金才記等也都是店裡的常客。儘管生意蒸蒸日上,但精明的張宗憲發現,要想有更大的發展,固守香港是不行的,必須走出去闖蕩世界。1967年,他來到我國台灣地區,結識了一批企業界的精英,那時的台灣對於古董文物的認識還未上軌道,這為以後的發展做了鋪墊;1968年,他前往倫敦參加拍賣會,成為第一個出現在國際拍賣會上的中國香港人。
憑著對文物鑑別的高超眼力及經營上的超前意識,他贏得了世界收藏家的信賴和尊重。在經營好自己店鋪的同時,還經常幫助收藏家購買文物。1989年11月,在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以1650萬元港幣,幫台北鴻禧美術館創辦人張添根購得清雍正“琺瑯彩芙蓉蘆雁杯”,創下當時清代瓷器最高紀錄。
雲海閣主任馳騁
自20世紀60年代起,他開始了坐著飛機,穿梭於倫敦、紐約、香港、東京之間,趕赴蘇富比、佳士得國際拍賣公司拍賣會的奔波生活。由於很多時間都是在飛機上雲海間度過的,所以,他把自己稱為“雲海閣”主。90年代以後,張宗憲便少為他人競標,而是以收藏家的身份馳騁在拍場。張宗憲一生興趣所好,先從事陶瓷珠寶,取得成就,漸次改為書畫藝術。他對瓷器收藏的標準是追求“全美”,憑藉精銳眼力,經營割愛之餘,貯儲“雲海閣”中的精品仍逾數百件。1992年,他遴選藏品118件,在英國倫敦舉辦“張宗憲中國陶瓷收藏精品展”,展品中不僅有宋代五大名窯之珍藏,還有明清精品無數。此次陶瓷精品展震驚了西方,展覽結束後出版了《雲海閣藏中國陶瓷精品》一書,影響很大。
80年代以來,張宗憲的興趣漸次趨向中國書畫,他廣交書畫界朋友,好學多問,博聞強記,十幾年間終有斬獲。他收藏中國書畫的標準是“真、精、新”,即真跡、精品、完整如新。為了有別與他人的收藏,有時還追求作品的新奇。2002年6月,他在上海舉辦“張宗憲中國近現代書畫收藏展”引起了轟動,展品有208幅,件件精彩神奇。有人說,當今中國近現代中國書畫收藏之最,在全球非張宗憲莫屬。
推波拍賣事業
1994年,中國嘉德舉辦的首場拍賣會,第一號拍品是吳熙曾的《漁樂圖》,底價7000元。手持一號牌的張宗憲站起來說:今天是嘉德的首拍,我出18000,一拍就發!場面頓時活躍,張宗憲相繼加價,直至加到88000,鑑定大師徐邦達先生上台敲響第一槌,張宗憲博得頭彩。
張宗憲對於中國文物是呵護倍加,情有獨鍾,他一生都在為中國文物拍賣市場的開拓和發展而努力。他為蘇富比、佳士得兩大國際拍賣公司移師香港做出了有益的工作,後來他又為兩公司在香港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張宗憲收藏的瓷器,在1999年、2000年,委託香港佳士得做了兩次專場拍賣會,兩場專拍幾乎所有的拍品都得以高價拍出,成交金額上億港元,為當時陷入疲弱的拍賣市場帶來了生氣。香港蘇富比的朱湯生在《蘇富比二十年》一書中,特別感謝張宗憲的支援,因為有他的鼎力協助,香港才能發展成中國文物藝術交易中心。對於中國大陸藝術品市場,張宗憲的奉獻是巨大的。1993年,他在上海朵雲軒首拍上,手持一號競買牌,買下第一號拍品和最後一件拍品,他說要做到有頭有尾,有始有終;中國嘉德成立,張宗憲不遠千里趕來祝賀,並手把手地教嘉德員工怎樣做好拍賣會;1994年,北京翰海首拍,張宗憲又是手持一號牌,一口氣獨自拿下1600萬元,吃下全場拍賣會成交額的50%。
2002年,在香港蘇富比舉辦的中國瓷器及工藝品拍賣會上,張宗憲收藏的一件清雍正時期的粉彩蝠桃紋橄欖瓶,以4150萬港元成交,創下了當時清朝瓷器世界拍賣紀錄。抱得寶瓶歸的不是別人,正是張宗憲的妹妹張永珍女士。後來,這件寶物被捐給了上海博物館。
靠意識超前引導潮流
2006年4月,香港蘇富比推出“張宗憲珍藏的中國近代書畫拍賣專輯”。《第一財經日報》的採訪中,記者問張宗憲為什麼選擇這個時候拿出來拍?他說,一是我今年正好80歲,討個好彩頭,好機遇;二是現在市面上好多假的藏品,所以希望這次拍賣可以替市場打一針強心針,這對於同行、拍賣行、收藏家都是件好事;第三,正逢香港蘇富比成立20年,也算一種紀念。顯示了他對藝術品市場負責與支持的態度。當被問及怎么看當前中國內地的拍賣市場時,張宗憲說,只有三個字——氣死人。現在的市場很畸形,不按行情、不按市場的規律來做。西方國家經歷了300年才完善了拍賣市場,他們每個部分都有每個部分的專家,如果發現有哪個部分作假,法院判坐監,他們是非常有操守的。
張宗憲還透露了他收藏經營秘笈,那就是:絕不買活人的東西。張宗憲說,了解古畫很困難。假畫太多,因為宋朝就有假的,近現代畫藝術高超,東西確實好,而且好鑑別一些。買畫只買已逝畫家的,不買在世畫家的。在世畫家的今天買了他1張,明天20張又畫出來了。已逝畫家的有1萬張,賣出1張就只有9999張了。當然也會有假的,買得對不對就看你眼光了。所以現在內地賣的目錄我都沒興趣看一下,因為沒有好的。作為瓷器收藏大家,張宗憲認為瓷器中最漂亮的是清朝和明朝的,清代的更漂亮一點,比較鮮艷;明朝的東西更厚實一點,高古瓷真偽很難鑑別。在近現代畫家中,張宗憲對齊白石的作品情有獨鍾,他收藏了108件齊白石的作品,件件是精品,問及原因,他認為齊白石的畫源於生活,即使是畫一條蟲,也是經過仔細觀察的。齊白石既會畫,又會寫詩,方方面面全能——這個就是生命力。
張宗憲意識超前,判斷和趨向非常準,引導了一代藏家的潮流,他對中國瓷器中的清三代官窯的推崇、對中國近現代書畫的追捧,都成為香港市場的傳統,並創造了一個個市場新高。在收藏的時間上,“藏5年”是他的又一秘訣。他認為,好的藝術品價低的時候只要壓得住一定會再高的,等個五年十年後總會漲,因為好的東西只會越來越少。東西不是今年買了明年就賣出去的,要藏個五年,人家都忘記了,到時出來價錢就會比較高,今天買了就在等漲價是不行的。如果買賣間隔太短,這個市場也就差不多到頭了。當代藝術嚴格講,不是看巨觀,還是要選擇畫家,藝術品是以個人為代表的。要跟定畫家,去鑽研他的作品。收藏這東西學問很深,不是三年兩年就可以磨鍊出來的,要有文化,要洗耳恭聽,接受人家的意見,浸進去十年八年,眼光自然就出來了;同時也要多聽多看多買,在做的過程中學習。
樂善好施的領軍人物
當被問及怎么看待自己在香港拍賣業的地位時,張宗憲回答得很自信:每個時代的拍賣市場都要有一個領軍人物,他們應該是又有知識又有財富的人。他們要能看得懂,看得懂要能買得到,買得到要能賣得掉,賣不掉還要能擺得起。雖然張宗憲在經濟上很富有,但他也經歷過艱難、困苦和貧困,這也為他鑄就了一顆樂於公益事業、乃至濟貧善施的慈善心腸。他捐助400件文物,為家鄉蘇州裝備博物館,為蘇州市的開放旅遊裝點了門戶,充實了文化設施。他時刻惦記著貧困學生和孤寡老人,每年都要定期到學校和敬老院,給貧困學生髮放助學金,給孤寡老人發放養老費。
近年來,他又對掐絲琺瑯情有獨鍾,海內外苦心蒐集,至今蔚為大觀,並在蘇州博物館以特展形式展出了這批流落海外的藝術珍品。“張園”是張宗憲於2002年在蘇州購得的一處乾隆年間廢園,修復布陳,此次展出的古玩雜件珍品就收藏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