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宗憲[香港藝術收藏家]

張宗憲[香港藝術收藏家]

張宗憲 中國藝術品收藏家,他花了幾十年的時間,在世界各地不遺餘力地收藏中國瓷器和中國字畫,在世界文物收藏圈內受到普遍敬重。他是蘇富比、佳士得兩大國際拍賣公司在香港拓展市場的主要推動者。同時他對北京、上海幾大藝術品拍賣公司也傾注了大量精力和財力。

個人檔案

張宗憲 張宗憲

張公宗憲,1929年出生於上海,1949年移居香港,其英文名為羅伯特·張,江湖人稱蘿蔔張。

上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北京的舊王孫、上海的金融家、南京的舊官吏為了逃避戰火,遠走香港,隨身攜帶的金銀細軟、文物藝術品造就了香港古董市場的從此繁榮。正在做服裝生意的張宗憲適時撿起祖輩的產業,從古董行里挖到了第一桶金。1951年,他相繼開設了自己的古董店與首飾店。說到自己的起步,張宗憲說,“我是憑靈感,憑智慧,憑記憶力”。他的家人也說,沒有幾個人比他更投入,他是“反覆捉摸”。

1967年,台灣經濟開始起飛,張宗憲繞開香港日益激烈的競爭,到了台灣,結識了一批企業界人士,此後,他為這些台灣客人掌眼跑腿,為台灣成為民間收藏中國文物與藝術品重鎮出了大力。1968年,他參加了倫敦的一場拍賣會,成為了第一個出現在國際拍賣會上的中國香港人。從此,他穿梭於倫敦、紐約、東京、巴黎與香港之間,90年代以後又開始了上海、北京等內地城市之旅,許多時間都是在飛機上度過的,因此,他自稱為雲海閣主。

對於文物、特別是瓷器與雜項的高超鑑定能力,使他得到了世界各地收藏家的信賴與尊重。近幾十年里,香港、台灣的許多收藏家都是他的客人與合作夥伴,許多拍賣紀錄就是在他的競投牌高舉中產生的。他不無自豪地說,這許多年裡,最好的、最貴的中國古董大多是我從全世界買回來的。所以,在一段時間裡,“張宗憲”這三個字成了大中華地區古董界的一大品牌,成為了世界各大拍賣公司的座上賓:你徵集東西時,他有奇貨可居;你拍賣東西時,他又敢下本錢。如此不斷帶來豐厚佣金的客戶,哪個拍賣公司不歡迎呢!

他曾經竭力推促佳士得等國際性拍賣公司落戶香港,使香港由中國古董的集散地成為了全世界文物與藝術品的交流中心之一;他曾經盡力扶持中國大陸新生的拍賣公司蹣跚起步,飛速發展,為北京在中國文物藝術品市場中與香港、倫敦、紐約平分秋色而有不可抹殺之功;他曾經一而再、再而三地把中國文物與藝術品價格推向高端,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天價”,使中國文物藝術品與西方文物藝術品有了比肩的條件……中國大陸的文物與藝術品市場的復興只有十餘年,中國香港與台灣的文物與藝術品市場的興盛只有數十年,中國文物與藝術品進入國際相關市場的高端區域也只有數十年……天空剛剛泛白,東方已然甦醒,張宗憲正是這晨曦中的一抹,但十分激越,十分亮堂。

說起他的生意經——首先要看得懂,然後要買得起,買得起還要賣得掉,賣不掉還要擺得起。其中有對商機的捕捉、運用與推導,更有對大局與事業的自信,是商業智慧與文化自覺的對接與展開。

他沒有正經上過學,雖然有家族遺傳的古董愛好與長輩傳授的古董知識,但也不足以應付涉獵廣泛、浩如煙海的中國古董鑑別之業與經營之道,因此,他一生總在求索之中,永不停步。他說,“我是多聽、多問、多買”。多聽,就是廣泛收集信息;多問,就是四方求教學習;多買,就是多實踐、不怕交學費。古董一行,無論中西,首先和主要的方面就是上手,自己不花錢,不牽扯到自己的心肝肺腑,上手就不會認真,思考就不會深入,打探的觸角就不會這樣四通八達。到如今,張宗憲已經是八十多歲高齡了,還是子夜不眠,晨曦方寐。

十餘年來,張宗憲一直是中國幾大拍賣公司春秋兩季拍賣會的一號拍品的競標者,這種熱心的捧場,成為一道眾所周知的景觀。由此,研究中國當代的藝術品收藏和拍賣的歷史,張宗憲是一個無可置疑的坐標。

張宗憲[香港藝術收藏家] 張宗憲[香港藝術收藏家]

今年80歲的張宗憲祖籍蘇州,出生於上海,其祖父張揖如是江南竹刻名家,父親張仲英是民國時期上海有名的古董商,在外灘開設“聚珍齋”,專門經營古玩。時至今日,張宗憲先生已經成為全球舉足輕重的中國藝術品藏家及古董商之一。 2007年11月30日,首屆北京·中國國際文物博覽會組委會邀請了中國瓷器和近現代書畫收藏大家張宗憲前來北京座談。張宗憲不僅是一位在中國文物收藏界和拍賣界聲譽極高的大家,也是第一個邁入國際拍賣會上的中國香港人。一生中在世界各地不遺餘力地收藏中國瓷器和中國字畫,還推廣了蘇富比、佳士得兩大國際拍賣公司在香港市場的拓展,為香港市場創造了一個個高潮,是全球舉足輕重的中國藝術品藏家之一。 《吳中名賢譜》 蘇 文 編繪

人物生平

從紈絝子弟到收藏大家

張宗憲曾收藏的張大千《荷花》 張宗憲曾收藏的張大千《荷花》

張宗憲的故事,聽來總有一股傳奇似的江湖豪氣。只不過他的豪氣不是年少輕狂,而是恃著“才”和“財”的底氣而迸生出來的。這個1929年出生於舊上海古董珠寶商家庭的三少爺,年少時也可以像一般紈絝子弟一樣出沒十里洋場、敗光部分家產;而20歲時卻隻身闖蕩香港,想乾出一番事業。初到香港,張宗憲並未繼承家業從事古董生意,而是經營服裝。直到1951年才正式開設自己的古董店,店名為“永元行”。開始開設古玩店是很艱難的。上世紀40年代末,北京的舊王孫、上海的昔日收藏家紛紛避居香港,香港頓時成了中國文物流通的重鎮。慶幸的是,北方來了一個梁雪莊(三爺),梁三爺對他頗為賞識。於是,張宗憲就硬著頭皮向梁三爺借了十兩金子,當時十兩金子約合2700港元。孤注一擲的張宗憲,立刻與在上海外貿工藝品公司工作的父親接上線,匯去3000港元,上海外貿工藝品公司發來一批舊工藝品。也就是這批貨,成就了年輕的張宗憲。這批貨旗開得勝,很快就賣出去80%,收款1萬港元,還清了梁三爺的借款。這就是張宗憲在香港淘到的第一桶金。

天價”買賣樂在其中

張宗憲對於中國文物情有獨鍾,而他對於內地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的開拓與發展所做出的奉獻可以說是巨大的。

1993年上海朵雲軒的首屆中國書畫拍賣會,讓參與者印象深刻,張宗憲手持一號牌亮相拍場,第一號拍品是豐子愷的《一輪紅日東方涌》,起拍價為2萬元,因為是首拍,內地買家出價都很慎重,不過幾百幾千地往上加,而張宗憲一開口就上萬地加,最後將此畫一路頂到11.5萬元,創下當時豐子愷作品的最高價。

1994年,中國嘉德舉辦第一場拍賣會,第一號拍品是吳熙曾的《漁樂圖》,底價7000元。手持一號牌的張宗憲站起來說:“今天是嘉德的首拍,我出1.8萬元,一拍就發!”場面頓時活躍,張宗憲相繼加價,2.8萬元、3.8萬元,直至加到8.8萬元,鑑定大師徐邦達先生上台敲響第一槌,張宗憲博得頭彩;1994年,北京翰海首拍,張宗憲又是手持一號牌,一口氣拿出1600萬元,吃下全場拍賣會成交額3200萬元的50%。作為聲名遠播的收藏家,張宗憲動輒斥資幾百萬購買心儀的佳作,總是給外界一種叱吒風雲的氣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