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特色
張先生傳統功力深厚,書法藝術造詣為各界人士稱道,享有很高的聲譽。
書法以楷、行著稱於世,併兼長隸體、瘦金體等多種字型;在堅實的傳統功力基礎上,又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創造空間,用現代審美意識參以傳統藝術的某些韻律和情趣,加上淵博的知識素養,形成了鮮明的個人風格字型,每天逍遙自在,樂於創作,書風卻凝厚穩健而又俊逸瀟灑,業界稱之為“逍遙體”。藝術主張
張先生在藝術觀上堅守民族傳統的陣地,又不墨守陳規,並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極力求新,創作藝術作品一定要“尊重民族的欣賞習慣”(毛澤東語)。而且應當認真鑽研、吸收、融化和發展古今中外具有民族風格和時代特色的完美的藝術樣式。
守澤自述
余學畫多年,情高於藝。
半路學書,入顏窺法;。
習漢隸北碑,滯張遷與猛龍。
轉趨二王,始意態舒緩。
性倔,崇魯迅風骨。
尚朴,樂散之、博吾詩書。
求精,體啟功之慎嚴。
游寄他鄉,無饑寒則饜足。
孑然影塵,略知天命來去。
得授課賣字之養,思人生迫促,尋藝術之自由。
天資不高,勤補,
無師無派,自重。
深感學似春冰難厚,道多幻象易迷。
堂奧幽玄,畏淺入深出;
琨玉難辨,惕買櫝還珠。
古意蒼涼,悟筆溯源,
大道無門,心正則通。
余願於前人未到處求筆,今人應到處領先。
人生即若夢,不敢以夢行。
歲月風雨,滄桑莫問,
我心灑灑,星河耿耿。
靈肉激盪而神飛,
時空相悅而澄懷。
毫引萬象,
線入空明,
天意渾脫,
我心何求?
藝術悟道
王羲之生活在偏安江南的東晉時期,西晉滅亡的創傷與官僚政治的昏庸,使流離江南的士族階層普遍感到苦悶。由於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和優裕的物質條件,他們大多嚮往山林,歸隱老莊浮屠。在談生死,煉丹藥,縱情詩酒的半醉半醒中,留下了諸多吉光片羽的文字。因書寫遒麗婉轉,一如江南山水的清韻沖和,成為那個時代文化心靈的記憶。
人的精神追求往往遠高於客觀現實,藝術的調和使之升華而妙不可言,實非常道焉。所以王國維說:“如繪畫是八重天,那書法就是九重天”。即使在電腦工具代替書寫的今天,人們依然有揮之不去的筆墨情結,那是因為書法的藝術感染力往往超越文字內容本身而直指人心。
王羲之顏真卿之所以成為中國書法史上的高峰,就在於他們是筆墨語言和圖式風格的最佳創造者,亦是書法的線條形質與結構觀念的創變者。在漫長的農業社會進程中,後來的創新者都未能跳出這兩座高峰的陰影。
北碑的大量出土,它那斬釘截鐵的筆法語言和浪漫誇張的變形,使沉悶的清末看到了變法的希望。在康有為的鼓吹下,將歷史的憤懣和個人的牢騷融寓於書法的變革,雖一掃傳統的繁瑣和文弱,但在書法的藝術層面,卻只是形式的仿效和粗陋的移植,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書法的線條基因和形式的空間觀念。遺憾的是百年後的今天,人們依然是按圖索驥的形式摹仿或刻意變化,好以古人的文辭思辨來代替具體的深入實踐論證,更好以流行概念的八卦解析引領時尚新潮。因此,當代書法不論碑學與帖學的變革,都因基因老化失去活力,文化的不自信而迷惘浮躁。時尚者,沒有歷史的包袱而輕狂冒進;保守者,缺乏對歷史的證悟,而茫然緬懷,悲情自虐。這種冒進與悲情的心態讓我們很難客觀的對待歷史的發展,融入時代的需要。如此,書法文化已落後於其他文化的與時俱進,貌似熱鬧的書壇將漸成孤島,寂寞難免。
如果說書法是中國文化的核心,那么這個核心的精神應是至剛至大的進取包容思想,和至柔至厚的趨吉避凶的再生能力。書法如有此精神,幸矣哉。為之,當代書法人,應具有歷史的深邃眼光,洞察古今之變。寬闊的文化胸懷,不受國家民族文化的局限。獨立健全的人格品質,不為時風所移。能站在新的時代高度,融匯精華,激濁揚清,走出當下的困境。能如此,書法幸矣。
以下幾個問題供大家參考:一、疑古
如果認為古人的藝術是盡善盡美的極則,那就意味它不能被超越,意味它已走到歷史發展的盡頭,也意味著後人努力的沒有希望,更讓人懷疑這種藝術承載內涵的淺薄。
二、意義與責任書法的作用與意義,從來就不局限於文字的認讀和消遣,它亦蘊含了古人的人生際遇和家國情懷。它在當代更是藝術家對人生感悟表達的載體。當代書法藝術家們既是中國文字的守護者和感恩者、也是寄生者和污染者。
三、超文化的語言書法的語言及圖式從它的誕生就蘊涵了中國獨有的哲學信息特徵,它是超文化的表現,它語言系統的多樣性和語言形式的豐富性使之具有超強的信息涵蓋力,可以說書法是哲學的線條信息庫,一個深入感知的實踐者他拿作品說話,他不需要用其他文化形式證明他體悟的超現實存在。
四、個性化一個藝術家,只有從自己的切入點去解讀歷史,才能超越書本的局限和大師的障礙。這種能力的培養是個性化的,只有個性化的生長才能保持他觸角的敏銳。人為配製的文化菌液只能培養安全的,二流以下的文化寄生體,而一流的藝術家有他永不隨俗的獨立性、偶然性、超前性和不可避免的悲劇性。
五、公正性書法作品當以藝術質量決定其優劣,它必須擺脫作者社會地位的影響,否則它的公正性就會受到質疑,它的藝術和價值就得不得應有的尊重和體現。現在是經濟轉型期,也是文化轉型期,藝術在轉型的大潮中並不都是優勝劣汰,但願後人能喝到今天的陳釀,而不是豪華包裝的垃圾。
六、經典的空間經典的魅力就在於留下了廣闊的理解空間。由是,我們看到了傳承的多樣性,看到了不同時代的筆墨內蘊,看到了流淌不息的書法長河。所以經典是讓人理解的,親近的,不同的時代就應當有不同的理解,經典因我們而鮮活。
七、線條與形式的廣義理解書法史上名家紛呈,名碑名帖,各具風采。但筆墨精良獨到者,鮮矣!何謂精良獨到?余以為,線條體現的恰到好處的力度,和線條形質的個性化,是謂精良獨到。古人於力度有入木三分之說,然多以比喻誇飾,缺少對線條肌理質感的詳細論述,故歧義叢生,名家流弊。以致為表現筆力,大多迅猛重按,毫攪蠻纏,或筆法痙攣扭曲,一波多折,故作磅礴蒼勁之狀,自以為得力,實不知筆力是書寫合度的質感內涵審美,不是單純的物理運動之力,因而即使是經典作品的線條,也大多是外力顯現的習慣性生產,缺少線條力度質感的豐富性,也就是說沒有對筆墨語言達到更高層次的理解使用。從技術上可總結為五:
(1)提筆聚焦性差,鋒散神散。
(2)按筆不能裹毫,內蘊無駐。
(3)行筆無氣引導,不能遠涉。
(4)缺少內在律動,不能顧盼。
(5)中鋒側鋒和偏鋒無法隨意轉換,因手法僵硬不能八面出鋒,更達不到筆隨心轉的自由之境。因此我們看到的線條,大多平板單調、生硬做作、結構支離拼裝,無有內在的聯繫。既沒有張力強度的延伸,也沒有線條的內斂性和膨脹性以及運動轉換的空間感。很顯然這些材料的美學意義遠未達到中國哲學和文化的高度,也無法構建當代書法的藝術形式和現代人的精神空間。
難道沒有人懷疑經典的權威性嗎?有!但因崇拜國王,誰也不敢懷疑他真沒穿褲子,這是中國書法的尷尬,書法權威的悲哀。
古人的建築材料不外乎泥木磚石,它的材質決定它只能向大地平鋪延伸而千年不變。當代鋼鐵改變了這一切,它超強的韌性使建築的高度迅猛升空,不但容量巨大、功能多樣,而且形式自由賦予聯想的空間。使我們的生存空間觀念,在不知不覺中迥異於傳統,再也回不到過去的小屋,即使回去了,也沒有過去心。因為我們總是在留戀中向前看,總是好奇的。
卡爾.薩根說:好奇是人類的天性,理解是一種樂趣,知識是生存的先決條件。因為在我們這個宇宙中只不過是晨空中飛揚的一粒塵埃。所以,我們認為,人類的未來取決於我們對這個宇宙的理解程度。
什麼樣的時代,什麼樣的心;什麼樣的心表現什麼樣的藝術。這就是因果與緣分。為之,我順應它,理解它,在有意無意、不知不覺中從容表現我的感受,也是對它的一種記憶和自我超越。
藝術是感悟,是非常態,《蘭亭序》《祭侄稿》《寒食帖》都是在無意於佳而佳的非常態下,激發出生命潛能的巔峰之作。再現這樣的作品已不可能,但人的藝術感悟和生命潛能,有釋放的要求。那就在有意於佳而佳的感悟狀態下,進入藝術的更高層面,即從對文字物象的表述和依賴,進入文化信息的捕捉、理解與創造,讓我們的情感和情懷得到超我的升華,寫出具有時代胸懷和民族氣質的巔峰之作。既與古人拉開距離,又與古殊途同歸。
何謂有意於佳而佳,那就是視自己的藝術為更純粹的勞動,一種涉及靈魂的東西。
凝固的框架是書法的靜態美,就像觀看平面的宇宙星圖,若僅以圖式的分割美為藝術的最高表現,而忽略書法形態氣質的筆墨變化,則將書法淪為美術的附庸。因為結構圖式只是書法最淺表的外殼,而氣韻生動的筆墨圖式,才是念念不同而念念相續的情感世界。才有了靜若太古,轉瞬千年的滄桑尋悟,這就是書法線條獨有的魅力所在。是書法表現的最難為之處,也是書法中最深邃迷人的燦爛星空。
余學書三十餘年,廢紙何止三千!記憶了什麼,真說不清楚,只知陷入古人的八卦陣,左衝右突,屢遭滅頂之災,幾欲絕望。這裡沒有僥倖,只有勇敢與信心的堅持,冷靜深刻的分析,百倍汗水的努力,你才有生存的希望,直至衝破最後的玄關。當一線天光閃爍,你必須將它開悟為光明的普照,重生的你發現,哪有什麼八卦陣、老君爐這些破玩意兒,古人笑吟吟走來,他們是新朋友,是舊相識。他們是歷史的精華,是那個時代信息的縮影,和我們一樣聰明而愚頑,有著常人的癖好。對正心誠意的求道者,灌頂智慧,幫助你超越重重障礙而清醒;反之,對投機取巧者,就是慷慨的習氣施捨,讓你在歷史的糟粕中沾沾自喜。
每一天的努力都是漸變,都是質變的積累,千變萬變,一在何處?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是什麼?書法的終級價值何在?說不清,也不能證明。如果說生命的一切活動和現象都是心的顯現,一切藝術活動均為求得心之完美,那我就把握好今天的筆墨,寫出因緣和合的步步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