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33年畢業於中山大學醫學院,因學業優秀,留學德國。
留德期間,他在白喉病血糖變化的研究中,證明重型白喉病出現休克和低血糖狀態與腎上腺受損以致壞死有關,採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及大劑量維生素治療,大大降低該病的死亡率,
1937年,張夢石以論文《白喉病血糖的研究》獲得德國柏林大學醫學院醫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
張夢石於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78年,他提出用順勢療法治療小兒中毒性休克型急性壞死性腸炎,療效顯著。張夢石胸懷抱負,滿腔熱情,曾在中山大學醫學院工作,歷任兒科主任、代院長。後來,他受政府委託,致力於創辦廣州市兒童醫院,任廣州市兒童醫院首任院長。
1980年,他以73歲的高齡擔任廣州醫學院院長,為該學院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曾任中山大學教授、中山醫學院院長。張夢石歷任廣州市兒童醫院院長,廣州醫學院教授、院長。中華醫學會廣東分會常務理事。
研究方向
兒科醫學。
主要貢獻
張夢石主編有《小兒發熱抽搐及其後果》,撰有《小兒壞死性腸炎休克的搶救》、《小兒壞死性腸炎病理形態的改變》等論文。
作為著名兒科專家,張夢石曾高瞻遠矚地提出“在兒科的大方向上細分科”,在國內兒童醫院中率先設立小兒神經科。他主張建立醫院自己的病毒室和病原室,以展開臨床的研究工作。由於認識到屍體解剖可以了解到生前檢查不能了解的病變,直觀體內病變情況,準確切取病變組織進行病理研究,對提高診治水平具有重要意義,為此,他常耐心勸說病人家屬簽署屍體解剖同意書。當人們的目光還僅停留在臨床工作層面上時,張夢石已經敏銳地認識到:臨床研究是臨床診治工作的激活劑,科學研究有利於發展臨床醫學,提高醫療水平。因此,張夢石大力支持在職醫生開展科研工作,並鼓勵他們到全國各地進修學習。張夢石常說:“沒學會的知識要學,不精通的技術要學,千萬別自以為什麼都懂了而不去學。多磨礪幾把刀,不是更好使嗎。”他一直從事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在兒科傳染病、神經系統疾病,小兒壞死性腸炎的發病機理、病理、診治和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麻痹症等方面的研究頗有建樹。20世紀80年代,張夢石對急性壞死性腸炎這一發病重且兇險的疾病開展防治研究工作。張夢石親自奔赴廣東多個地區收集病案,實地考察,最後提出該病可能是特異性感染引起的自身免疫反應,對該病所致中毒性休克採取“順勢療法”,能大幅降低死亡率。該發現在當時醫學界產生很大反響。
張夢石對病區裡的每位病患,都了如指掌:初始的診斷記錄,各種化驗結果,用藥情況的跟蹤,甚至病歷簿上的每一項記錄、每一張X光片,他都會很仔細地親自審閱。他的“嚴”是有口皆碑,常強調“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他每次查房,總帶上一大群學生在身邊,從如何問病情、摸情況到怎樣出診斷、開藥方,全都言傳身教。病區里轉一圈下來,學生們都受益匪淺。跟張夢石查房可不容易,學生們都說:“隨張院長查房是件既緊張又興奮的事,在這之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了解病人病情,預習相關知識,還要做好心理準備,答不上問題是要挨批評的。”儘管如此,跟張夢石學習仍是很多學生引以為榮的事。他的“嚴”,是一種嚴謹的科學作風,源於一種對生命至上的使命感。他經常語重心長地教導學生後輩:“醫生,對於病人,對於科學,對於生命,都是容不得半點閃失和差錯的,否則釀造的遺憾不僅是對自己的責難,更是病人的災難。”
退休後,張夢石依然忠誠履行著醫生的職責,無論多忙,都會熱心接待前來就診或諮詢的人們;電話一響,如有需要還會義不容辭地坐車前往病人家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