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經歷
1957年南京大學天文學系畢業。畢業後一直在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從事科研工作。歷任研究實習員,工程師,副研究員,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天文學會、中國先秦史學會、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會員。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成員。研究方向:曆法歷算和天文年代學。
20世紀50~60年代,參與籌建紫金山天文台射電天文和光電成像工作。
1970年以來,從事天力天測和古天文方面的科研工作。
科技成就
系統整理並研究了我國漢朝及其以後歷代曆法,合作完成了《中國古代曆法》專著;利用先秦至唐代有關日食資料分析研究早期地球自轉速度變化,取得較好結果。
1970年以來,從事天力天測和古天文方面的科研工作。根據傳世和出土文獻中的天象曆法資料,對歷史記載缺失的先秦(殷商,西周,春秋,戰國古六歷等)秦漢初曆法進行了復原研究。系統地整理研究了漢和以後歷代曆法,如三統,四分,麟德,大衍,宣明,授時,時憲等歷的推步方法和精度。1992~1995年,主持撰寫並完成《中國古代曆法》專著(合作)。
20世紀90年代,依據古代文獻中的天象曆日,試探用天文方法考查《國語》、《左傳》、《竹書紀年》等古書的成書年代。得出“今本”《竹書紀年》中的有關仲康日食等天象記載及紀年乾支框架出自初唐的《大衍曆議》。1994~1996年,收集整理了先秦至唐有關的紀時日食及日全食資料,分析研究了早期地球自轉速度的變化情況。根據中國45個日食紀時觀測計算得出的地球自轉的加速度參量c的平均值為31.6s/世紀2(平均曆元AD430)。而由Stephenson和Morrison根據古代巴比倫(700BC~50BC)的約40個月食時刻觀測(平均曆元390BC)得出的c的平均值為32.5s/世紀2。兩組結果比較一致。由此可以得出,計算證認先秦日食紀事採用的c值應該是大於31s/世紀2的數值。
1996年參加夏商周斷代工程研究工作。與古文字學家合作,根據古文字學家的皿字考釋和殷墟卜辭新的分類分期成果及排出的先後次序,推算得出賓組五次月食卜辭記錄的是公元前1201~1181年發生的月食這樣一組惟一的結果。並進而確定殷王武丁和祖庚在位的年代範圍,為夏商周年代框架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在古文字學家周祭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歷史記載得出殷亡約當公元前104×-100×年。與稍後由考古測年學者根據灃西H18系列樣品得出的克商年代範圍(常規法公元前1049~1009年和公元前1048~1008年,AMS法公元前1060~995年)非常密近。結果的中間值都約當公元前1027年左右,與古本《竹書紀年》的西周始年相近。這可能是斷代工程比較能經得起時間檢驗的結果。
中國文獻中關於三代紀年,可概括為高年值和低年值兩說。根據歷代700多位帝王國君進行的機率統計分析得出,很可能低年值之說比較可信。為考查研究歷史年代,2000~2002年他完成天文年代學專著《夏商周時期的天象和月相》(合作)。
榮譽貢獻
為中國內地、中國台灣、日本博士碩士生開設曆法推步、天文年代學研究課程,合作培養博士碩士生3~4人。
2000年獲第一屆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研究三等獎。
主要論著
1 張培瑜,八世紀前中國紀時日食觀測和地球轉速變化,天文學報,1995,36(3):315~320
2 張培瑜,中國古代月食記錄的證認和精度研究,天文學報,1993,34(1):64~79
3 張培瑜,關於歷史年代計數的規範化問題,歷史研究,1991,4:150~155
4 張培瑜,馬王堆漢幕帛書刑德篇與乾支紀年,華岡文科學報,2002,25,97~110
5 張培瑜,文獻記載的三代世系年代伐紂天象與歲鼎,人文與社會,2002,1:11~29
6 張培瑜,由中國古代日食時刻記錄得到的地球自轉變化,科學通報,1995,40(16)
7 張培瑜,“天再旦”日食與世界時改正數△T.科學通報,1999,44(17):1872~1874
8 張培瑜,逨鼎的王世與西周晚期曆法月相紀日,中國歷史文物,2003,3:6~15
9 張培瑜,日月食卜辭的證認與殷商年代,中國社會科學,1999,119(5):172~197
10 《大衍曆議》與今本《竹書紀年》,歷史研究,1999,3:87~94
11 張培瑜,五星合聚與歷史記載.人文雜誌,1991,5:103~107
12 張培瑜,出土漢簡帛書上的歷注(《出土文獻研究續集》135~147).文物出版社,1989
13 張培瑜,《中國先秦史歷表》,齊魯書社,1987
14 張培瑜,《三千五百年曆日天象》,大象出版社,1990,1997
15 中國古代曆法(上下)出版社:中國科學技術,類別:天文學地球科學 -> 天文學地球科學 -> 天文學 ISBN:978750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