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記

張元記

“張元記”字號始創於1868年,距今已有140多年的歷史。1941年間,“張元記”當家人張維周任商會主席及農會幹事長,領袖群倫,憑其精湛的工藝,產品暢銷京津、港澳、南洋,備受好評,為非常時期福建茶葉海外市場的開拓做出來貢獻。 公司利用國家著名風景區福鼎太姥山得天獨厚的天然環境條件和豐富的茶葉品種資源,生產出各種名優綠茶、茉莉花茶、白茶、白琳工夫紅茶等上百種多姿多彩、形態各異的茶葉系列品種。綠茶“金絨鳳眼” 榮獲第一屆“中茶杯”一等獎 ,“茉莉太姥玉蝴蝶”榮獲2002中國茶葉博覽會金獎,特色產品“茉莉太姥大毫銀針”榮獲2003年度中國茶葉協會主辦的第五屆“中茶杯”特等獎。產品銷往北京、天津、東北、山東等十幾個國內大中城市。並有一大部分產品遠銷歐美、日本和東南亞一帶。

品牌故事

一、脫胎於“詩”

張元記 張元記

1832年春天,隨著福鼎遍布山岡的“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披上翠綠的新妝,54歲的老舉人林公滋秀也開始打點行裝準備離鼎北上。這個春天對這位教書先生來說,預示著一個人生的大轉折,因為他剛剛接到來自京城的通知,要他從福建起身赴京待命,朝廷即將對他委以重任。36年漫長的等待,這一天終於來臨。36年前,18歲的林滋秀在省城參加鄉試考中舉人,後曾連續三次在京參加會試,均科場失意。後回鄉教書,一邊等待朝廷的分配。但是,這一天卻是來得太遲了些,畢竟,林滋秀已經年過半百,在當時已是過了“知天命”的老人了。

京城遙遠,路途迢迢,帶家眷不可能,林滋秀想到了剛剛20歲出頭的外甥張永德。家住石邦福(原名石崩窟)、世代“墾山種茶為生”的農家子弟張永德,《張氏宗譜》記載他“少聰穎,慷慨廣交遊”,自小深得林滋秀的疼愛和器重,常常伴隨左右。

於是,在1832年春天的一天,這一老一少,滿懷著喜悅,背起厚厚的行囊,越過閩浙邊界的分水關,沿著古官道北上。

他們一心向北,但路途中卻作頻繁的滯留,因為作為當時閩浙邊界名噪一時的文學團體蘭社的領軍人物,林滋秀結交的詩友文人太多了,他沿路探訪,多年未見,不免詩酒唱和一番。

在外甥張永德眼裡,舅舅林滋秀是一位滿腹詩書、才華橫溢的讀書人,出於對舅舅的尊敬和孝順,也考慮舅舅的實際情況,就決定以書童的身份跟隨左右,服侍年老的舅舅到外地做官。他見舅舅一路上文人雅士結識如此之多,心裡越發地佩服,但同時也為舅舅即將結束的幾十年的“安貧樂道”而心生感慨:讀書如不做官,難道就得與貧窮結伴!

他們舟車勞頓終於到了京城,喜訊隨後降臨:承潘芝軒尚書舉薦,林公簽分湖北荊門州知州,擇日到任。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位於湖北省中部的荊門素有“荊楚門戶”之稱,歷來為兵家和商家必爭之地。朝廷一下子委以林公荊門州知州的官職,不可謂不器重。但是造化弄人,54歲的林滋秀中秋之後卻患了臌脹之疾,十月初二不治而亡於京都。

甥舅二人歡歡喜喜結伴赴京,現在卻是要扶著舅舅的靈柩回鄉,21歲的張永德一下子老了許多,也似乎明白了世間的許多道理。在這風蕭蕭兮之異鄉北地遭遇如此不測,張永德無可奈何之際,隻身一人,護送林公靈柩,一路上以林公“荊門州知州”的身份拜訪州縣長官,又告以林公生前的舊交詩友,得到了大家的盤纏資助,沿著京杭大運河南下的方向,最終到達了杭州,與北上接應的林公長子大絪等相會於杭州,最終把林滋秀的棺槨護送回福鼎安葬。

此後,張永德無意於詩書,“以誠實忠信為本”(《張氏宗譜·永德公實錄》),以部分盤纏資助之資金,依靠福鼎得天獨厚的茶葉資源,做起了茶葉的營生。

二、起伏於“世”

據考證,“張元記”的字號取自1863年,距今已有146年。那一年,張永德已52歲。也許是由於忙於生意,他在不惑之年才有了長子張正楊,以下先後有正炎、正昆、正峨三子,四個兒子分別取元、亨、利、丁四房,他的茶行就取長子的“元房”為號,故稱“張元記”。

張永德生意的成功,固然因為其“平生以誠實忠信為本”;另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1832年與舅舅林滋秀北上一游,不僅開了眼界,而且認識結交了大量文壇詩友,為日後的茶煙生意奠定了廣泛的人脈基礎。他充分利用舅舅當年的老關係,吸收了六安瓜片、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等名茶的製法,加以福鼎獨特而優質的茶葉原料,製成福鼎“張元記”紅茶、綠茶、白茶和花茶。

永德公長子張正楊“克守先人之遺業,經營勤儉”(《張氏宗譜·正楊公傳贊》),到了長孫張守龍時期,生意就做得很大了。除了做茶,他還做煙的生意,《張氏宗譜·忍卿公傳贊》記載:“購閩浙於煙茶,通商各處;肯大廈有三座,千頃承租。”當時桐山有民諺曰:“世上有錢張元記,採茶捆菸頭一家。”說的就是那時的張家,時間大概在清末民國初。張氏後人介紹,那時的“張元記”每次到福州或者溫州銀行取回外地匯兌來的生意錢款,選青壯年挑夫上百人,浩浩蕩蕩一支隊伍,前後還有警察局官兵護送。他們把福鼎茶葉向北銷到京城,向南推向澳門,並打出國門出口。“張元記”的事業達到了第一個高峰。

“張元記”發展的第二個高峰在抗日戰爭時期,此時“張元記”已有“上張元記”和“下張元記”之分。“上張元記”地處原桐城區公所,就是張守龍“肯大廈有三座”之處,此時由張正楊的第四子張守椿兒子張濟民經營;“下張元記”又名“張儉記”,由張正楊的第五子張守全嗣子張維周經營。

海報 海報

抗日戰爭時期,百業凋敝,福鼎茶業卻得以獨樹一幟地發展,源於沙埕港“畸形的繁榮”,1941年珍珠港事件後,沙埕港的商船借掛中立國的旗號,依然可以大搞海外貿易;福鼎眾商家掛靠溫州大商號,做對外交易,生意反而繁榮。所以,據查原始檔案,1941年,福鼎茶葉商號有99個之多,而“張元記”就是其中名聲顯赫的一個。“下張元記”的當家人張維周時任福鼎商會主席及農會幹事長,為非常時期福鼎茶葉海外市場的開拓做出了貢獻。

只可惜,1945年日本兵過境福鼎桐山,“上張元記”被燒,但財大氣粗的張家老闆第二年不但重蓋了“張元記”,而且從上海買回當時最先進的制茶設備,重新大規模投入生產。

解放後,張家老闆的全部家產被沒收,房子成為後來的桐城區公所,“張元記”走向沒落,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之中。

三、復興於“時”

“張元記” 的復興歷史性地賦予在1964年出生的張禮雄身上。張禮雄已是“張元記”創始人了永德公之後的第四代。

上世紀80年代初,張禮雄尊重同為福鼎市國營茶廠工人的父母親的意見,選擇了福安農校茶業專業,畢業分配到福鼎市茶業局工作,後因體制改革到茶葉公司工作。1991年,張禮雄牽頭成立“福鼎市名茶新技術研究所”,研究所由福鼎市科委主管,是一所經省科委認定的民營科技企業,從事國家級優良品種福鼎大毫茶和福鼎大白茶的茶葉產品開發研製和民間優秀茶葉產品生產工藝的收集和茶葉產品的生產工作。

張元記 張元記

從事茶葉研究工作7年之後的1998年,張禮雄和幾個志同道合者,合股成立茶業公司,他重新啟用了祖上的老字號“張元記”,成立了“張元記茶業有限公司”,並在國家工商總局註冊了“張元記”商標。顯然,茶業科班出身的新一代茶人張禮雄,除了善於繼承和發揚其祖上留下來的“張元記”之傳統理念文化之外,更多的是發揮自己的專業才能,吸收時代精神並結合實際需要進行創新發展。他立足福鼎太姥山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條件和豐富的茶葉品種資源,生產有機茶系列、歐盟低農殘系列、無公害系列等各種名優高香綠茶、茉莉花茶、白茶、白琳工夫紅茶等上百種茶葉品種,銷往北京、天津、東北、山東等十幾個國內大中城市,並有一大部分產品通過各省級茶業進出口公司遠銷歐美、和東日本南亞各國。張禮雄亦不放過各種賽事,他的“金絨鳳眼”、“茉莉太姥玉蝴蝶”、“茉莉太姥大毫銀針”等特色品種在各種全國性賽事中獲得殊榮。

為了從源頭上保證“張元記”品牌茶葉的質量,張禮雄在福鼎貫嶺鎮大章安和秦嶼鎮備灣以“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建設有機茶基地800多畝,以保護價的形式與當地1500戶茶農簽定有機茶購銷契約。公司現有受控的無公害茶園基地面積1500多畝、優質種苗基地100多畝。通過引進和推廣有機茶生產技術、名優茶生產技術裝備,全面提高茶葉科技和加工水平,改變茶葉由單純追求數量向追求質量、效益轉變。

張元記 張元記

前不久,張禮雄在福鼎市區茶莊的集中地——山海特產街開了一個門面,請當地知名書法家題寫了“張元記”招牌,他用同樣的招牌在福州開了更大的門面,想以它們為中間平台,一頭聯繫他的茶山和企業,一頭連線廣闊的市場,以優質“張元記”品牌茶葉為支撐,走出一條百年茶號“張元記”的復興之旅。

企業文化

企業精神

繼承張元記百年品牌,弘揚中國茶文化精髓。

企業願景

以老品牌為中心服務大眾;

以茶文化為載體和諧中華。

企業使命

用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包容茶葉,爭創國際品牌。

經營理念

跨越三個世紀,好茶始終如一。

百年品牌繼承,永靠專業品質。

誠信凝聚信賴,重鑄品牌輝煌。

企業核心

感恩社會、服務社會、回報社會。

客戶定位

1.張元記茶葉將以福建省豐富茶葉資源為基礎,套用自身的力量專業整合本省的各大茶類,提取各茶類之精華,形成自身優秀的品質,以穩定的質量通過網路等手段大力宣傳改善茶葉產品包裝,成為福建名優茶產品的代表品牌。

2.積極開拓國際茶葉市場,一方面積極和國內外貿企業提供符合標準的出口茶葉,另一方面將組外貿銷售團隊,把我省各茶類通過自己的努力,用網路銷售和參與國際茶事活動等方法,尋找茶葉出口商機,把自己的品牌打入國際市場,力創國際品牌的茶葉產品。

主張口號

一切為了客戶

為了客戶一切

為了一切客戶

銷售定位

1.把產品形成品牌包裝、服務大眾,同時注重培育有中高文化品味的國內外客戶,形成企業新的中心利潤點。

2.針對我省茶葉外銷品種多數量大的特點,聯合各大具有實力農殘能達標的企業,做出口大宗茶葉。

客戶關係:記住客戶永遠是我們的衣食父母之祖訓。

生產品種

傳統高窨次茉莉花茶

張元記 張元記

“張元記” 福建茉莉花茶,源於清末,興於明國,盛於當代,經典工藝,百年流傳。採用得天獨厚天然的自然條件加上兩個國優茶樹良種(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幼嫩的芽葉,以傳統工藝生產出品種繁多的高級,高窨次(5~8窨)茉莉花茶。其外形多姿多彩有圓形、扁形、彎曲形、針形、蝴蝶形等的。 “張元記”茉莉花茶生產過程中每一道工序都是精心製作而成,以春茶(或秋茶)茶柸為原料,選用上等茉莉鮮花(每一百斤的茶柸用三百斤的茉莉鮮花進行窨制),保證給您提供最好的茉莉花茶。

正宗福鼎白茶

張元記 張元記

² 原產正宗:太姥山是中國白茶的發源地,“張元記”的茶園和工廠就位於福鼎市太姥山地區,所以才能生產出最正宗的福鼎白茶;

² 精選原料:“張元記” 福鼎白茶,精選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幼嫩芽葉精製而成,茶樹生長於太姥山地區海拔400-800米生態茶園——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保證了茶葉純天然、無污染的品質;

² 百年工藝:早在清同治年間,“張元記”就開始生產福鼎白茶,“張元記”福鼎白茶加工過程不炒不揉,最大程度上保存茶葉中對人體有利的活性酶和多酚類物質,經典工藝,百年流傳;

² 現代化標準:“張元記”福鼎白茶按照嚴格的質量標準(低農殘標準、無公害標準、有機茶標準)規範生產流程——因為採用現代化的質量標準,所以才生產出了可以讓客戶放心飲用的好茶;

² 標準化生產:“張元記” 福鼎白茶,嚴格進行標準化生產,規範每個生產細節,保證每一批白茶都能品質如一,讓您購買更加放心;

白琳工夫紅茶

張元記 張元記

Ø 精選原料:選用兩大國優茶樹良種(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幼嫩芽葉精製而成,茶樹生長於太姥山地區海拔400-800米生態茶園——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保證了茶葉純天然、無污染的品質

Ø 百年工藝:“張元記”白琳工夫紅茶,經過萎凋、揉捻、發酵、乾燥等典型工藝過程精製而工藝製成,經典工藝,百年流傳;

Ø 標準化生產:“張元記” 白琳工夫紅茶,嚴格進行標準化生產,規範每個生產細節,保證每一批紅茶都能品質如一,讓您購買更加放心;

Ø 外形 挺秀 “張元記” 白琳工夫紅茶,外形條索細長彎曲,茸毫多,色澤黃黑,內質湯色淺亮,香氣鮮純有毫香,味清鮮甜和,葉底鮮紅帶黃。

黃金毫,具有鮮爽的毫香,湯色、葉底艷麗紅亮,故名為“紅雪香”。

工藝藝術花茶

張元記 張元記

工藝茶也稱藝術茶、開花茶、展示茶等,工藝茶發源於福建,屬於手工茶,原料精選福建地區春茶或秋茶茶葉嫩芽,與脫水鮮花(千日紅、黃菊、茉莉花、百合花、金盞花、康乃馨等)一起經獨特的手工工藝與現代技術精製而成。這種茶具有獨特的外表特徵和壯麗的視覺效果,泡開後各種不同的花朵在茶水中怒放,茶朵外形奇特、美麗多姿、誘人叫絕。

“張元記”生產的工藝茶品種眾多,有茶花依戀、東方美人、寫意江南、丹桂飄香、七仙女、金盞銀台、八仙過海、觀音坐蓮等數百個品種。在沖飲中既能聞到天然茶葉和脫水鮮花的醇香,又有賞心悅目的藝術享受。而且茶葉和鮮花都有一定的藥用和保健功效,所以特別受人喜愛。

名優綠茶

高檔名優綠茶具有“三綠”特色,即色澤翠綠,湯色碧綠,葉底嫩綠,且外形條索嫩勻、鋒苗挺秀、茸毫顯露,香似珠蘭花香,芬芳鮮爽,滋味濃厚回甘,猶如新鮮橄欖,湯色清澈明亮,經泡耐飲,沖泡3~4次,茶味猶存。飲之幽香四溢,齒頰留芳,令人心曠神怡。 “張元記”名優綠茶主要代表有:碧郁劍、大毫銀針、碧郁香、蓮心茶、蓮花雲峰、白毛猴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