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庵

張元庵,又名祠山廣惠行宮,民間稱“張大帝廟”,在南門外知足橋西。廟內奉祀西漢治水有功的張渤,其神有“提點諸神,糾察三界,督治河海,掌管獄牘”之權,居無錫八廟之首。

簡介

名稱:張元庵、張王廟、張大帝廟、祠山廣惠廟)
地點:原址無錫市南長區南門外大公橋附近、知足橋西側。現在金塘橋南
年代:1201年(南宋嘉泰元年)~1993年
規模:占地9畝,解放前曾為無錫八廟之首

興衰

張元庵,又名祠山廣惠行宮,民間稱“張大帝廟”,在南門外知足橋西。廟內奉祀西漢治水有功的張渤,其神有“提點諸神,糾察三界,督治河海,掌管獄牘”之權,居無錫八廟之首。
張渤,湖南龍陽人,相傳是協助夏禹治水張秉的後裔,他在浙江吳興、安徽廣德等地興修水利,有業績。來無錫後跋山涉水,看到犢山處於五里湖與梅梁湖之間,阻礙水流入太湖,每逢大雨,內河水猛漲,泛濫成災;遇旱,太湖之水又進入不暢,釀成各鄉旱瘠之災。於是,他率民眾開鑿了浦嶺門和犢山門,辟成兩條水道溝通太湖,遇澇可泄洪,遇旱可引水灌溉,他長年累月,風餐露宿,面曬赤黑,無錫百姓十分感動,立廟紀念他。
張元庵始建於(1201),由奉議郎齊勵書匾。明正統年間重修,在大殿西北建棲真樓,由邑人南京禮部尚書邵寶書“祠山宮”匾額。清乾隆年間,拓地擴建。原廟基占地較大,到太平天國後縮小為9畝,建有山門、中門、戲台,題匾為“五嶽樓”。再進去是一大片由金山石鋪的廣場,戲台對面有酒樓、左右看樓、酒廳。後為天井,有古銀杏樹兩棵。正殿名“昭應殿”,供張大帝像。後為後宮,供張大帝四個兄弟及娘娘等,酒廳及正殿右面有天王廟、神龕殿、道院,左面有財神殿、茶廳、蠶師殿、何真人殿、棲真道院、丹溪道院等,還有假山、花園、桑園。
每年農曆二月初八是張大帝生日,又一說張元庵大老爺嫁女兒,要舉行廟會、唱戲、點一人高的大蜡燭。民間有“二月初八張元庵看大蜡燭”和“張大帝吃凍狗肉”的說法。解放後,廟址上辦過“剿絲二廠子弟國小”即“剿工二校”和校辦小工廠,“文革”時神像被砸,廟屋翻建後被出租。戲台“五嶽樓”於1981年拆至黃埠墩。廟內兩棵樹齡為450年和500年的古銀杏,在1993年建金匱路(現太湖大道)時移至金塘橋西堍,廟內大部分建築被拆,僅剩三開間山門。2002年,金匱路擴建為太湖大道,張元庵僅剩的三開間山門被拆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