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張伯琪,男,廣東省普寧市燎原鎮泥溝鄉(泥溝村)人,1945年出生。
履歷
張伯琪1965年畢業於普寧第二中學,1969年參加工作,任泥溝初級中學(泥溝中學)理化教研組長,2005年退休;8歲時開始學習英歌舞,9歲正式加入泥溝英歌舞隊開始表演,1989年任泥溝英歌隊教練兼頭槌,1998年起任泥溝英歌舞總教練至現在。
名銜
於2004年,第四批“廣東省民間藝術師”評審揭曉,張伯琪被評為“廣東省優秀民間藝術師”。
張伯琪與英歌舞藝術
傳承
張伯琪所習泥溝英歌舞技藝起源於清朝中期,取材於《水滸》梁山伯好漢攻打大名府的故事,經代代相傳發展,形成自己獨有的風格,具有嚴謹的身法、步法、槌法、陣法。改革開放後,在張伯琪等新一代英歌舞藝人的努力改進下,泥溝英歌有了很大的提高和發展。
譜系
代別 | 性別 | 姓名 | 出生年月 | 文化程度 | 傳承方式 | 學藝時間 | 居住地址 |
1 | 男 | 張來賢 | 不詳 | 不詳 | 不詳 | 不詳 | 泥溝鄉 |
2 | 男 | 張寄來 | 不詳 | 不詳 | 不詳 | 不詳 | 泥溝鄉 |
3 | 男 | 張玉甲 | 不詳 | 不詳 | 師傳 | 不詳 | 泥溝鄉 |
4 | 男 | 張珂山 | 1915年 | 私塾 | 師傳 | 不詳 | 泰國 |
5 | 男 | 張才長 | 1921年 | 私塾 | 師傳 | 不詳 | 泥溝鄉 |
6 | 男 | 張珂義 | 1929年 | 國中 | 師傳 | 不詳 | 泥溝鄉 |
7 | 男 | 張聲壯 | 1938年 | 國小 | 師傳 | 1943年 | 泥溝鄉 |
8 | 男 | 張伯琪 | 1945年 | 高中 | 祖傳 | 1952年 | 泥溝鄉 |
9 | 男 | 張俊鋒 | 1975年 | 高中 | 父傳 | 1989年 | 泥溝鄉 |
10 | 男 | 張 喬 | 1993年 | 國小 | 父傳 | 2003年 | 泥溝鄉 |
技藝特徵
張伯琪所練習、傳承、改編的泥溝英歌舞獨樹一幟,技術風格突出,
其特點是:扣槌在下,從下而上,雙提臂,單踢腿,幅步大。雙槌起落,扣擊對舞,手腕轉動打活槌,
產生漂亮的槌花:上身和頭部自然左右晃動,極有舞蹈感。
套路有:“觀音坐蓮”、“單鎖鏈”、“鉤腳”、“飛鷹”等;槌法有推槌、背槌、合槌、搓槌、釗槌等;
陣法有:“8字雙金線”、“雙龍擺尾”、“八卦螺旋”、“李逵下山”、“內外重圍”、“洗街”、“五星閃光”、“落地梅花”、“披星戴月”等。
舞動時粗獷豪爽,氣勢磅礴,剛柔相濟,變化多端。環套環、圈套圈、層層交織、隊隊相應,有如猛虎下山、萬馬奔騰之勢。
在發展傳統英歌技藝的同時,張伯琪更能博取百家之長,新創適合廣場、舞台,也能適合老年人、婦女、少兒練習、表演的英歌舞。
個人成就
張伯琪對於普寧英歌舞的發展時刻關心,經常創新改編英歌舞的表演形式,豐富英歌舞的表演內容。目前在泥溝所教的三支隊伍經常參加演出活動,隊員達到二百多人,還打破了傳統“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的束縛,傳授其他村寨及單位英歌技藝,幫助他們建立十幾支英歌隊,在上級文化部門的關心幫助下,帶領英歌隊伍走出普寧、面向全國,為弘揚英歌舞這一極有地方特色的優秀民族民間藝術傾盡全力,使之發揚光大。2004年獲廣東省文化廳授予“廣東省優秀民間藝術師”榮譽稱號。
1990年,創編並主演的“泥溝英歌”應邀參加“90中國旅遊藝術節暨廣東歡樂節”演出;
1991年,帶領“泥溝英歌”代表汕頭地區參加“第一屆世界女子足球錦標賽抽籤儀式”演出;
1996年創編並主演“歡樂英歌”參加“96中國旅遊藝術節暨廣東歡樂節”演出;
1998年,帶領泥溝英歌隊參加“世界美食節暨中國酒節”演出;
1999年歲末,應深圳市政府邀請,創編“英歌豪情”為“跨世紀、狂歡夜”表演獻藝;
2004年7月,創編“少兒英歌舞”參加“廣東省第六屆少兒藝術花會暨CIOFF第三屆亞洲兒童藝術節”,
榮獲金獎;
同年10月被選定赴京參加“首都國慶遊園活動”;
2004年底,“英歌豪情”赴澳門參加慶祝澳門回歸五周年活動;
2004年11月,創編並主演老年人舞蹈“英歌情”參加廣東省第三屆老年人文化藝術節比賽,榮獲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