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狄門

李狄門,名山長,字狄門,湖北京山人,生於清乾隆年間,卒於清同治八年。

基本信息

簡介

幼時師從皖江名士丁肖樓先生,盡得其衣缽之傳。少年即領鄉薦,不幾年又中了舉人,例授修職佐郎。可惜命運不濟,累試不第。社川河汪述齋先生聞其博學,聘請狄門先生為其教授子弟,狄門先生遂遷鎮安社川河(今屬柞水轄)定居。許多學生也慕名前來求學。李先生對學生不論貧富,不計學奉,不論出身貴賤,皆一視同仁,因材施教。他非常注重道德教育,以立品為先,其次才是文藝。他的學生不僅學習好,品德也好,許多都是德才兼備的人才,當了官的也都是清官。狄門先生就這樣孜孜不倦,辛勤耕耘了四十多年,每期科舉都有他的學生考中,真是“無間科歲”。學生中有功名的(秀才以上)就多達120多人,這在當時鎮柞落後的文化環境中簡直是個了不起的數字,就是在今天,一個人有這樣的成績也很了不得。他的學生中比較馳名的有道光進士山陽縣的晏安蘭,社川河的黨步衢、黨步瀛;舉人汪淮南、陳棟;廩生、孝廉方正汪祖恩、汪祖桂;寬坪的廩生、貢生金由霖、金鳳鳴;庠生金由貴;鎮安的進士李垂街,貢生何士金等。道光三十年(1850年)他的小兒子李大懷也中了舉人,授修職郎。李狄門先生真是桃李滿天下,全國各地都有他的學生,社川河就有“五里十生員,一家兩進士”的佳話流傳。

鎮安、柞水自古山高林密,偏僻落後,“文士廖廖”,“文風不振”。明末清初多遭兵燹戰亂,社會動盪,民不聊生,學校不立,教育不振,文化十分落後,當時在鎮柞(柞水縣當時稱孝義廳)最富庶、文化最發達的社川河流域,也沒有一個秀才。清道光年間,社川河汪述齋先生聞江南名士李狄門先生博學,遂設學館聘其為家教。李狄門先生從教四十多年,列門牆者數百人,桃李滿天下,“成就之人無間科歲”,使鎮柞文風大振,民風大變,社川河成了鎮安、柞水、山陽的文化發祥地。由此李狄門成為晚清鎮柞文化的開拓者。

同治初鎮安、孝義受兵災侵擾,官員多倉皇逃跑,社會動盪,學校也受到衝擊。戰事平定後,縣令親自登門請李狄門先生為“鄉飲大賓”,並主管全縣的文化教育。於是,李狄門先生重整教育,在社川河的李家砭成立了“安業書院”(鎮安縣在清乾隆四十八年前稱安業縣),並於教書授課之暇,諄諄教誨鄉人子弟重詩書,講禮義,崇質樸,勤農桑。自此邪惡者變善良,淺薄者變忠厚,狡猾者變誠信,粗暴者變溫良,人人重禮義廉恥,個個講忠厚誠信,民風為之一變。後來,鄉民有不平之事或不解之事,都向先生請教,人人滿意而去。人皆稱李狄門先生為李老夫子,尊敬他如同對孔聖人一樣。為緬懷其德,在他百歲壽誕之時,數百學生和鄉民為狄門先生鐫刻了《德教碑》和《德望碑》各一塊,立在他的院外,記其德行,讓後人永遠學習紀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