弭兵會議

弭兵之會,周靈王二十六年(公元前546年),宋國出面約會晉楚兩大國,發起了一次弭兵會議(弭mǐ平息的意思),其目的是想說合兩國停戰。

概述

春秋中期,晉、楚爭霸激烈,江、河流域所有的大小諸侯國幾乎都捲入戰爭,兵連禍結,沒有寧日。中原各國所受戰爭的災害最為嚴重,小國普遍厭戰。晉、楚兩個大國勢均力敵,疲於攻戰,也各想暫時休戰。為此經常處於四面戰爭狀態的宋國發起“弭兵會議”前後共有兩次。第一次是公元579年,由宋國大夫華元發起,約晉、楚在宋訂立和約。這次和約只維護了3年,戰爭又起。第二次是公元前546年,由宋國大夫向戍發起,約晉、楚十餘國會盟。會議確認晉、楚兩國同作霸主,原來晉、楚的各自附庸國,變成了晉、楚的共同附庸國,這次“弭兵會議”後,由於各國忙於內部紛爭,無暇顧外,晉、楚之間再也沒有發生過大的戰爭。

停戰協定

楚晉兩國大戰之後,楚國成為當時最強的國家之一。晉國也不甘心失敗,兩國你盯著我,我盯著你,都尋找機會想把對方打敗。

七月,在宋國都城商丘開會,有10個國家參加。會上以晉、楚為首分成兩個集團,雙方商定:晉、楚同做霸主。以後,楚國的屬國要向晉國朝貢,晉國的屬國也要向楚國朝貢。

條件都商定好了,就要訂盟時,楚國和晉國為兩個盟主誰先誰後爭執起來。楚國人早就做好了準備,他們衣服里都穿著鎧甲,帶著兵器,文的不行,就想來武的。晉國見勢不妙,只好讓步,由楚國主盟。

晉楚雙方約定,誰要是破壞了盟約,各國就共同討伐誰。從此以後,晉楚兩國平分了霸權,之後都集中精力解決內政,因此在弭兵會議之後的十幾年裡,這十個國家之間沒有交戰。

意義

周靈王二十六年(公元前546),宋國大夫向戌約會晉、楚兩大國,發起了一次弭(mǐ,平息的意思)兵會議,晉、楚兩國都表示同意。參加這次會盟的一共有十個國家,但參加的人和過去大不相同了。過去會盟是諸侯親自參加,這次會盟來的全是各國有勢力的大夫,晉國是趙武,楚國是屈建,宋國是向戌,魯國是叔孫豹,衛國是石惡,鄭國是良霄。會議以晉、楚為首分成兩個集團。晉國一方包括魯、衛、鄭、曹等;楚國一方包括蔡、陳、許等國。宋國是東道主,又是會議發起人,自然參加了大會。齊國和秦國是和晉、楚地位相等的獨立的大國,哪一方也不屬,沒有參加會議。參加會議的雙方共同商定:晉、楚兩國同做霸主。但是在歃血訂盟的時候,楚國和晉國又為誰先誰後發生爭執。楚國早有準備,衣服裡面都暗藏兵器,想殺死晉國的代表,獨自稱霸,晉國只好讓步,由楚國主盟。弭兵會議以後的10多年時間裡,這10個國家之間沒有交戰,因而整個諸侯國的對外戰爭大大減少了。可是,各個諸侯國內部不同集團之間的爭權奪勢的鬥爭卻異常尖銳起來,所以這次會議是個很重要的分水嶺。會盟以前,主要是諸侯兼併,其次是大夫兼併,會盟以後,變成主要是大夫兼併,其次是諸侯兼併,各國內部正醞釀著巨大的變化。

會議背景

宋國的向戌連年帶兵征伐各國,晚年異想天開,想消除戰禍而立令名於後世,於是倡導各國召開一次“弭兵會議”,即提議各國禁用武器,以消除戰禍。晉國人知道武器是無法禁用的,但也必須參加會議,否則就要被人指責為不仁,就要失去諸侯的支持。於是就爽快地答應了,而楚國居然也爽快地答應了。東方的齊國人卻想不參加會議,大臣陳文子說如果不答應參加會議那就要失去民眾的支持,齊侯才答應了。各國均派執政之臣參加會議,也有小國國君親自參會。哪知楚國人一看到晉國人就火冒三丈,想動武。在大家的勸導下,晉、楚兩國才得以坐下來談判,可是會上並沒有討論關於“弭兵”的問題,倒是晉、楚兩國一直在爭當盟主,並要搶先歃血,因為盟主先歃血。晉國人說:“我們一向都是諸侯的盟主,從來沒誰搶晉國之先。”楚國人則說:“大家都說晉楚兩國匹敵,如果晉國總是在先,那就是顯示楚國弱。況且晉楚共同主諸侯會盟也很久了,怎能專讓晉國在先呢?”叔向勸趙孟讓楚國人先歃血,說道:“我們晉國一向是以德服諸侯,而不是以會盟約束諸侯。所以我們只管發揚我們的仁德,不必爭先了。”於是晉國楚國先歃血。

這次會議並沒有實現向戌的夢想,各國散會後又忙於戰事。而這次會議的最大結果,就是晉國和楚國平分諸侯霸權。

會議結果

參加會議的有楚、晉、齊、秦、陳、蔡、滕、曹、許等國的代表。各國代表雖然贊成“弭兵”並且集體盟誓,但是會議沒有也不可能產生什麼消除戰爭的方案。然而,從“弭兵”之盟卻是春秋時期一場規模頗大的盟誓活動。從中可以窺測當時盟誓的狀況。盟誓的信任度在明顯下降,楚國人甚至要帶著武器進場,同時,盟誓的利益紛爭也相當明顯,竟然出現公開爭當盟主的現在。各國力量對比變化的一些情況也一目了然,這主要是秦國的政治威信大大提高了。一貫受到中原個諸侯國輕視與排斥的秦國,在這次會議上與晉、楚、齊各國一樣,被尊為強國。當時,代表中原霸主的晉國專使也鄭重宣稱:“晉、楚、齊、秦,匹也。晉之不能於齊,猶楚之不能於秦也。楚君若能使秦君辱於敝邑,寡君敢不固請於齊?”《春秋左傳集解》

晉國代表在“弭兵”會議上同楚國代表爭當主盟,還有爭霸意味。晉國並不爭取他的盟國吳國參加這個會議,這無異是使吳國保持發動戰爭的權利,不受“弭兵”會議的約束。這是晉吳聯盟共同制楚的妙計。果然,在這次會議後,曾經領導盟誓“弭兵”的楚國受到了新興吳國的連續攻擊,稱雄一時的楚國幾乎被吳國滅亡。(史記·楚世家)秦哀公三十一年(前506),在楚國存亡的危機關頭,秦國派兵南下,抗吳救楚。

作用

弭兵運動,暫時停止了戰事,對各國發展社會經濟提供了較安定的環境,有一定進步性。但小國要向大國貢獻禮物,奔走於晉楚之間,小國人民仍不堪供求之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