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
主體建築叫大成殿,始建明代,面闊七間,進深五間,單檐歇山式,綠色琉璃瓦覆頂,周圍有迴廊,廊下24根青石方柱。大殿內正位坐像是孔子的塑像。聖人菜
東周時期,孔子曾三次來陳國講學,最後一次是公元前489年,楚昭王派人請孔子講學,但孔子講的大道理是讓統治者如何治國的,讓統治者如何如何管理百姓的,陳國的老百姓不願意了,沒等孔子到楚國見到楚昭王,老百姓就把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圍困在南壇湖的一個小島上,不給他們吃,不給他們喝,孔子和弟子們餓得頭暈眼花。沒辦法,孔子和弟子們分頭到湖邊找吃的。魚是捉不到的,孔子看湖裡生長一種現在叫蒲的植物,就拔出來,上邊的綠莖不能吃,而下邊的蒲根細膩白嫩,脆甜可口,孔子就和弟子們吃蒲根,一連七日,孔子和弟子們就靠蒲根生活下來。現在,這種蒲根叫“聖人菜”,涼拌、紅燒味道都很美,成了陳州城各大餐館裡一道特色菜,有客人從遠方來,這道菜是必不可少的。陳國的老百姓看到孔子七日不曾餓死,還整日給弟子們誦史講學,便尊稱孔子為真“聖人”。後來,陳國人就在孔子被圍困的島上建了一座聖人廟,學名叫“弦歌台”,弦歌台正殿兩邊的石柱上,鐫刻著對聯一副,為“堂上弦歌七日不能容大道,庭前俎豆千年猶自仰高山”,以紀念這位老夫子三次來陳講學的佳話。弩台
弦歌台,又稱厄台、絕糧祠,位於縣城西南隅的南壇湖中,台上現存建築有二門,正殿七間。正殿是主體建築,飛檐斗拱,上蓋綠色琉璃瓦。周有青石方柱二十四根。正門石柱上鐫刻的對聯是“堂上弦歌七日不能容大道;庭前俎豆千年猶自仰高山。”前門上有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立的石匾,上書“弦歌台”三個大字。弦歌台,原名“弩台”,《元和志》說:“後漢陳王寵善射,嘗於此教弩”所以得名。漢靈帝時,爆發了黃巾起義,革命軍浩浩蕩蕩,所向披靡,各郡縣守兵望風而逃。惟獨陳王劉寵占據陳城四面環水的地利,四面吊橋高懸,自帶強弩手數千固守此台,義軍久攻不下,終於扼住了黃巾軍,所以又稱“扼台”。到了唐開元年間,孔子廟遷到這裡。明憲宗成代六年,知州倪誥重建孔廟並塑孔子和十賢像。明世宗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巡按御史譚纘增拓正殿七間,門二座,題曰“絕糧祠”。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巡按御史趙繼本改名為“弦歌台”。明神宗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睢陳道徐即登增建大門,曰“美富之門”。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28年),知州蕭國弼重修殿內塑像,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都御史揆敘重修大殿七楹,改為方形石柱,上復綠琉璃瓦,重修孔子及十賢像。乾隆、嘉慶、鹹豐年間又多次修葺,現存的建築是清乾隆四十八年重建的,由於諸多的歷史原因,這座被歷史文人墨客稱之為陳州“八景”之一的弦歌台,已失去了昔日的輝煌,顯得破舊。1955年底,在縣委、政府的重視下,弦歌台得以整修,修繕了一進院落圍牆和正門,重塑了孔子像,使弦歌台正門量現一派巍峨氣勢。殿內,一尊身高三米,面目慈祥,服飾飄逸的孔子像,端坐在一米五高的石雕像基上。《史記·孔子世家》、《韓詩外傳》、《孔子家語》、《孔子集注》、《搜神記》等書都有關於孔子在陳絕糧的記載。孔子在陳三年,還做過陳國的官。厄台碑
一代儒師、教育家孔子,其傑出的思想集中在這些著作中,不僅對中國,乃至世界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歷史文人都對他推崇備至,甚至連孔子遊說於陳蔡,在陳蔡絕糧這件不大光彩的歷史,也被儒家贊為孔子偉績,一代文學家王禹在陳州《厄台碑》中,把孔子厄於陳蔡與“天地厄於晦月,日月厄於薄蝕,帝舜厄於歷山,大禹厄於洪水,成湯厄於夏台,文王厄於里”相提並論。“唐八大家”之一的曾鞏也吹捧孔子陳蔡絕糧是“聖人齊日月之時,不能違日月之道”。淮陽是孔子教澤所及之地,他的七十二個得意弟子中,淮陽人就占4個,加之孔子在陳絕糧,數千年來,世人共知。所以歷代陳人建祠紀念,教化後人不忘儒家老祖宗的困苦與艱辛。一九九六年五月一日,香港企業家,香港孔教學院院長湯恩佳先後為河南這座唯一孔廟捐贈的三米孔子銅像在陳州落成揭幕;台內主要建築大成殿已修葺一新。目前,國家旅遊局將這座名勝列入“孔子周遊列國”國家旅遊專線必至景點,弦歌台這座歷史名勝,不久將成為人們尋古探幽的勝地之一。
修繕
1996年5月4日香港孔教學院院長湯恩佳維弦歌台捐塑高3米孔子銅像一尊。1998年淮陽籍登封鋁業集團公司董事長萬習嶺捐資100萬元進行整修,恢復東西廂房6間,2006年至2008年恢復弦歌書院16間,在大門前建照壁,石牌坊和廣場。
保護
1962年4月被淮陽縣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7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