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將生理學和生物化學的方法引進病理學研究,研究細胞與組織結構的病理變化,研究了天然抗生物質如溶菌酶、青黴素、頭孢黴素等,尤其是對青黴素進行了系統研究,使之得以用於臨床,因此與A.弗萊明、E.B.錢恩共獲194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22年畢業於阿德萊大學醫學院後,至牛津高等生理學院和劍橋大學深造,深受C.S.謝靈頓與F.G.霍普金斯的影響。1931~1934年任雪費爾德大學病理學教授,1935~1962年任牛津大學病理學教授,其後任牛津王后學院院長。1941年當選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60~1965年任該會會長。
科研
早年研究細菌和黴菌分泌的抗生物質。1939年以後與錢恩等人從化學、藥理、毒理等方面系統研究青黴素。1941年用青黴素治療 9例人類細菌感染取得成功。英國當時參加二次世界大戰無法大批生產青黴素,弗洛里到美國,得到以前同事的幫助,成批生產青黴素用於戰場上的傷病員。他曾至北非、蘇聯實地考察其使用情況。1955年後又從事實驗病理學研究。他的研究興趣十分廣泛,尤其專注於研究小血管的結構和功能、動脈粥樣硬化的實質。在兔耳上進行活體顯微鏡觀察,又利用攝影和電子顯微鏡進行研究,曾研究人類精子在女性生殖道中運動;激素對十二指腸腺體分泌的控制作用,粘液分泌的生理等。
主要論著
有:“化學治療劑青黴素”(與E.B.錢恩合著,發表於《柳葉刀》雜誌)、“對青黴素的進一步觀察”(與E.A.亞伯拉罕、E.B.錢恩合著,載於《柳葉刀》雜誌),編有《普通病理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