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疊山書院位於江西弋陽縣城東、濱臨信江,占地近7000平方米,原是南宋學者謝枋得早年讀書學習的地方。謝枋得,字君直,號疊山,南宋為元所亡時,全家殉難。元仁宗延佑五年(1318年),當地民眾不顧官府的阻撓,建成這座書院,以紀念榭枋得的民族精神和氣節。後毀於火,明嘉宗天啟年間重建。書院建築古樸宏偉,禮堂大門上金匾“疊山書院”四字,為民族英雄林則徐手筆。禮堂中木質樓台、巨大石柱均保持舊貌。禮堂後文昌閣,是當年書院祭聖的地方。青石牆壁上留下的“八仙過海”、“嫦娥奔月”浮雕,為明代原物。疊山書院自元、明、清以來,一直是贛東信江流域文化、教育中心之一,培育了大批民族英才。
1916到1919年期間,方誌敏、邵式平等革命先輩曾在此處求學,現為弋陽二中校址,校名為原江西省省長邵式平所題。
歷史
疊山書院從古至今一直是傳授知識的重要場所。在元、明、清時期,是科舉學子們的授教場地。清末廢科舉辦學,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疊山書院改為弋陽縣高等國小,民國期間又改為縣立初級中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是縣委黨校、弋江鎮中學、弋陽縣二中(後改為志敏中學)的所在地。1995年,縣政府從保護歷史文物的角度考慮,將疊山書院劃歸縣博丹物館管理,並於1996年設立維修疊山書院的機構,疊山書院進行維修整理。1999年完成第一期維修作,l0月28日,在疊山先生殉難710周年之際,邀了海內外研究謝疊山先生的學者、專家、宗親後裔等,舉行了隆重的開院儀式。二期維修工程於1999年年完工。於2000年元旦正式作為旅遊景點對外開放。復一新的疊山書院在奇花異草名貴樹木的點綴下,現了昔日疊山書院的風采。沿著長長的紅石砌成的台階,走進疊山書院的人口——禮聖門。其匾額由世謝氏宗親總會會長謝漢儒先生題寫。正方“疊山書露匾額原為清名臣林則徐所題,現為已故原江西省長邵式平手跡。走進禮聖門,靠右邊有口古井,此井水質清冽、味甘,據史載,茶聖唐代陸羽曾以此井水泡茶,飲後讚不絕口,稱之為“信州第三泉”。書院內部
書院入門第一殿為文昌殿,清鹹豐元年(1851),由縣城文廟遷到書院,原為供奉魁星像和孔子及弟子的木製位牌,現為“祭孔廳”,裡面設有孔子等先哲畫像,是祭祀先賢的場所。文昌殿左側為藏經閣。始建於清乾隆年間,是書院收藏書籍的地方。穿過青石砌成的圓洞門,有一座庭園,園內奇花異草,環境優雅,草地上陳列著宋代理學家朱熹在碧落洞天書院親手題寫的“碧落洞天”石刻。明倫堂始建於元代皇慶二年(1313),是疊山書院最早的建築之一,是言明政教、道德、人文倫理的地方,是講學、祭祀、慶典活動的主要場所。明倫堂一共有兩進,一進為謝疊山生平事跡資料陳列室;二進是弋陽縣文化教育史陳列室。從明倫堂的側門走出,是山長室,山長室極具元朝建築風格,是書院現存各單體中保存最久的建築物,原為書院負責人“山長”居住和辦公的地方.現為疊山書院維修資料陳列室。走出山長室,在迴廊左側壁上的碑文,碑文的內容主要以謝疊山先生的詩文為主,都是國內外書法名家的大手筆,組成了疊山書院的一道書法藝術長廊。沿著長廊,走進桂花園。它始建於清道光年間,由三幢平房組成“凹”字形院落,因院內植有古桂而得名,是供學生食宿的地方。當年方誌敏、邵式平在此求學就住在這裡,現為“弋陽腔資料陳列室”。疊山書院惟一有樓層的建築是望江樓,共兩層。明天啟二年(1622),由弋陽知縣孫森籌款所建。當年方誌敏、邵式平就在此樓成立了江西第一個革命團體組織“九區青年社”,並建立了贛東北第一個共青團支部。望江樓是疊山書院觀景最佳的地方,它古樸雄偉,站在望江樓。極目遠眺,但見信江長橋橫跨,城南的房舍和裊裊炊煙、“弋江十二景”盡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