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位於舊城鎮西南邊,距離村委會1公 里,距離舊城鎮6公里。國土面積1.77平方公里,海拔860米,年平均氣溫19.3 ℃,年降水量1500毫米,適宜種植水稻、甘蔗等農作物。有耕地1085畝,其中人均耕地2.82畝;有林地1180畝。全村轄2個村民小組,有農戶89戶,有鄉村人口389人,其中男性179人,女姓179人。該村以傣族為主,傣族389人。到2009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77人,參合率96.92%。其中農業人口389人,勞動力224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20人。占農村經濟總收入75.45%。200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89.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308元。該村屬於典型的傣族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養殖業為主。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以種植業為主,發展養殖業。重點發展特色產業:水稻、甘蔗、馬鈴薯、香料煙、養豬。到“十一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9年的3600元增加到4300元。
農村經濟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養殖業,主要銷往本縣。2009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18.21萬元,占農村經 濟總收入75.45%。2009農村經濟總收入289.2成元:種植業收入188.4萬元,占總收入65.15%.畜業收入71.1萬元,占總收入的24.59年內出欄肉豬463頭,牛4頭);漁業收入1.5元,占總收入的 0.52%;林業收入1.9萬元,占總收入的0.52%;第二、三產業收入26.32萬元,占總收入的9.1%;工資性收入0.4萬元,占總收入的0.14%。農民人均純收入3408萬元,農民收入以種植、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0.4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人,占勞動力的0.9%,在省外務工2人。該村到2009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70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951.16畝。沒有建立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總收入0.2萬元,有固定資產1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會議方式公開。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9年底,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89戶通自來水。 有89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89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和10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78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76戶(分別占總數的87.64%和85.39%)。該村到鎮道路為土路和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3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6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31輛,機車95輛。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5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7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951畝,有效灌溉率為87.65%,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951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44畝。 該村到2009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5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31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43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2公里,距離鎮衛生院6公里。該村無公廁,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無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89,占農戶總數的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