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別村委會

該行政村隸屬梁河縣曩宋阿昌族鄉,地處曩宋鄉北邊,距鄉政府所在地4公里,到鄉道路為沙石路,交通不方便,距縣16公里。

基本信息

村情概況

該行政村隸屬梁河縣曩宋阿昌族鄉,地處曩宋鄉北邊,距鄉政府所在地4公里,到鄉道路為沙石路,交通不方便,距縣16公里。地處大盈江西岸的二台坪子,西、北兩面依山,坐西向東,成塊狀聚落。轄上芒東、下芒東、大地、石窩鋪、回香嶺5個自然村10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512戶,有鄉村人口2151人,其中農業人口2121人,勞動力1400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786人。全村國土面積5.34平方公里,海拔1096米,年平均氣溫18.3 ℃,年降水量248.1毫米,適合種植水稻、甘蔗林果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2405畝,人均耕地 1.13畝,林地1735畝。200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50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23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834畝(其中:田1107畝,地1727 畝),人均耕地1.95畝,主要種植水稻、甘蔗 等作物;擁有林地4509畝,其中經濟林果地4509畝,人均經濟林果地3.04畝,主要種植松木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752畝,其中養殖面積30畝;草地0畝;荒山荒地5135 畝,其他面積8866 畝。有石煤等資源。

基礎設施

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360戶通自來水,有190戶飲用井水,有360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43 %)。有360戶通電,有106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255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93 %、31 %和73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9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39戶(分別占總數的55 %和35%)。 該村到鄉道路為土路、彈石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25公里,距離集貿市場9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2輛,拖拉機1輛,機車23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 666畝,有效灌溉率為24%,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619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42畝。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58戶;裝有太陽能農戶8戶;無小水窖;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58戶。全村有3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3個自然村已通電;有3個自然村已通路;有3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3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0個自然村已通路燈。有3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無磚混結構住房;有46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18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96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94.84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50.59萬元,占總收入的45%;畜牧業收入174.37元,占總收入的40%(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541 頭,肉牛32頭,肉羊0頭);漁業收入0.7萬元,占總收入的2%;林業收入7.98萬元,
占總收入的7%;第二、三產業收入25.2萬元,占總收入的4%;工資
性收入8萬元,占總收入的3%。農民人均純收入1670元,農民收入以
甘蔗、水稻、茶葉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8萬元,其中,常年外出
務工人數11人(占勞動力的2%),在省內務工9人,到省外務工6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縣內。2008年主要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97.76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36%。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甘蔗、體味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茶葉、甘蔗、滇皂莢、林木 產業。現無企,無縣級龍頭企;無專業合作組織。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360戶,共鄉村人口1525人,其中男性748人,女性777人。其中農業人口1500人,勞動力1093人。該村以漢族、阿昌族為主(是漢族、阿昌族混居地),其中漢族519人,阿昌族988人,景頗族8人,其他民族10人。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0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397人,參合率83%;享受低保384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鄉衛生院,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 15公里。該村建有公廁3 個,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無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239戶,占農戶總數的71%。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2所,校舍建築面積1900平方米,擁有教師11人,在校學生181人,距離鄉中學9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81 人,其中小學生133人,中學生48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無圖書室、業餘文娛宣傳隊2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8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328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112.52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是 ,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80000元(人均53元),一事一議籌勞2992個(勞均2個)。年末集體總收入0萬元,有固定資產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每年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 ,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是 ,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 。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3個黨小組,共有黨員48人,少數民族黨員42人,其中男黨員43人、女黨員5人。該村黨支部 年被評為 先進基層黨組織; 年被評為 先進集體等等。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5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42人。

人文地理

我們這裡歷史悠久,居住著漢、阿昌、傣、景頗等民族,其中阿昌族有980多人。有傳統的產業化發展,民族團結、村風文明、民眾熱情好客。
每年3月19日、20日組織歡度阿昌族的“阿露窩羅節”、4月13日傣族的波水節、10月進行民族團結活動。各民族和睦相處,熱情好客,民風純樸。

新農村建設

2008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總投資萬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1、交通道路不暢,人畜飲水困難,基礎設施薄弱。2、滑坡土石流嚴重,水利灌溉條件差。3、信息網路閉塞,缺醫少藥看病難。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鞏固提升傳統產業,爭取糧食自給,加大甘蔗種植力度,提高單產,增加總產,發展茶葉生產,滇皂莢、林果,進一步拓寬思路,停靠科技、改良品種、增加農民收入,做好勞務輸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