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背景
當夜幕悄然垂下,博社村在我這個外來者面前,呈現出一幅新的、區別於白天的面孔:村口安放著香爐的大榕樹下,放戲的白色幕布早早地支了起來,老人和小孩坐在榕樹下安靜地看戲。戲聲是聽不清楚的,因為,此時的博社村,只有一種聲響,那就是柴油機的轟鳴。這樣的狀態已在博社村持續好多年。
受製毒影響,村內電線私拉亂接泛濫成災,村民經常無法正常用電,柴油發電機成了生活在這個村莊者的必備品。這些年行走大江南北,博社是我所見過的電線雜亂最嚴重的村莊,沒有之一。
事實上,這些基礎設施的無序,不過是這個被稱作“第一毒村”、“製毒堡壘村”管理混亂、基層失序的一個縮影。
毒村傳說
我一個外來記者,在這個團結、封閉、保守的村莊,如何能夠說服當地村民,打開話匣,講述製毒村莊的成長?
老實講,第一次進村,我的內心,有點忐忑。
當然,這不簡單是因為好多當地朋友的善意提醒。
“你進去,千萬要小心,保護好自己。”在電話里,一位在廣州做生意的甲西籍商人警告我。
他說,博社村製毒在當地已有名氣,有的村民還有槍枝,即便附近的外村人,平時也很少願意進去。另外一位曾經進村執法的警員也講,當地民風彪悍,暴力抗法時有發生,警察進村也會做多重防護。
案件後果
必須承認,這些善意的提醒影響了我。但是,警方公布的一組數據,才是我真正顧慮的——並非人身安全,而是採訪難度。
廣東省公安廳一位高層說,博社村20%的家庭直接或間接參與製販毒,已經形成“家族式運作,產業化經營,地方性防護”的局面。20%是個什麼概念?博社全村14000人左右。如果警方提供的數據真實準確,那么,博社村至少有2000人涉毒,警方目前抓捕近200人,那村里涉毒但囿於各種原因(比如情節輕微、證據不足等)未被警方帶走的村民,還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