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后街街道

街道辦事處建於1955年,始名城隍廟后街辦事處,1958年和北院門辦事處合併,仍沿用原名。 1993年,街道辦在編幹部23人。 街道經濟始於1958年,在“大躍進”中,家庭婦女走出家門,組織成立了一批小型集體生產社、組。

基本信息

轄境位於陝西省蓮湖區西大街西段北側,是回民聚居區。東止麻家什字,與北院門街道辦事處為鄰;西至護城河,與環西街道辦事處相望;南止西大街,與西大街街道辦事處相連;北止勞武巷,與青年路街道辦事處銜接。因駐城隍廟后街而得名。面積1.26平方公里。1993年,有居民11397戶,30492人,其中男15153人,女15339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4200人。有居民委員會21個,家屬委員會3個,村民委員會1個。其中回族8538人,占總人口的28%,聚居在大學習巷、國小習巷、灑金橋、大麥市街等街巷。街道辦事處駐廟后街52號。轄境有大小街道45條,多為背街小巷。街道辦事處建於1955年,始名城隍廟后街辦事處,1958年和北院門辦事處合併,仍沿用原名。1960年5月改名蓮湖公社城隍廟后街分社,1962年改名蓮湖區城隍廟后街公社,1966年改名紅歌街公社,1972年改名蓮湖區廟后街公社,1978年復稱廟后街街道辦事處。1993年,街道辦在編幹部23人。
轄境駐有市兒童醫院、西安東方電機廠、西安織襪三廠,中學2所、國小4所、幼稚園1所和兒童公園等單位。有明清科舉考場貢院遺址,有伊斯蘭教清真寺5座,有都城隍廟和佛教西五台。
街道經濟始於1958年,在“大躍進”中,家庭婦女走出家門,組織成立了一批小型集體生產社、組。1960年後,部分企業上交區管,但組織居民生產自救不停,又相繼成立理髮、廢品收購、木工等社、組。1964年,有街道企業10個,職工163人,總產值6.9萬元,利潤0.8萬元;1974年有企業15個,職工1675人,總產值73.9萬元;1975年11月上交區管企業10個;1976年,街道大辦“五·七”工業,至1977年,街道企業發展到31個,職工2144人,總產值342.6萬元;1978年後,企業屢經整頓,至1993年,街道企業有慶華石油電纜廠、紅星電器廠、西京金屬結構廠、廟后街制鏡廠等30個,職工890人,經營總收入2489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736萬元,上繳稅金375萬元,實現利潤65.6萬元。
廟后街西段的“白家坑”坑深近20米,周圍皆為潮濕危漏棚戶,1984年,改造低洼地區,拆建成七層樓房四幢,人均住房面積由4平方米增至16平方米。1993年,對轄境早慈巷東舉院巷又進行較大規模的拆建,居民居住條件不斷改善;城鄉人民嚮往的城隍廟小百貨市場更加繁榮。1982年後,逐步形成的大麥市街回民飲食街,集數十家專營回民食品小店,風味小吃,享譽古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