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壩鎮[四川省達州市大竹縣廟壩鎮]

廟壩鎮[四川省達州市大竹縣廟壩鎮]

廟壩鎮隸屬四川省達州市大竹縣,始建於清朝道光年間(公元1821年),場鎮上先後共建有八座寺廟,因廟多且處於平壩而得名。全鎮幅員面積71平方公里,轄1個街道社區,6個居民小組,12個村、88個村民小組,總戶數7039戶,總人口3.1萬人。1997年被四川省委批准為第四批省級試點小城鎮,2017年被命名為國家衛生鎮, 2018年8月,長樂村被評為“四川十佳治理有效村”。 廟壩鎮交通便利,210國道穿鎮而過,達渝高速公路(G65)在鎮設有互通;自然資源豐富,主要礦產資源有煤、鐵、鍶、天然氣,福城氣田是小有名的天然田,開發出的26口天然氣中,已源源不斷地向重慶、成都輸送天然氣;農業發達,是川東北萬畝優質水果基地,被四川省技術監督局命名為“四川省秦王桃標準化示範鄉”。

基本信息

村情概況

始建於清朝道光年間(公元1821年),場鎮上先後共建有八座寺廟,因廟多且處於平壩而得名,故稱廟壩。位於大竹縣的南端,距縣城24公里,東與媽媽鎮毗鄰,南與歐家鎮接壤,西與廣安相連,北與牌坊鄉、清水鎮交界。

廟壩鎮[四川省達州市大竹縣廟壩鎮] 廟壩鎮[四川省達州市大竹縣廟壩鎮]

幅員面積71平方公里,全鎮轄1個街道社區,6個居民小組,12個村、88個村民小組,總戶數7039戶,總人口31500人。其中農業人口23380人,耕地面積19540畝。其中田12050畝,土7490畝,山林35000畝。

人平耕地0.8畝,鎮區居住人口8120人, 2003年社會總產值38276萬元,其中第一產業產值8736萬元,第二產值18123萬元,第三產業產值11417萬元,比2002年增長了13%,實現地方財政收入260萬元,比2002年增長13%,實現人均純收入2546元,比2002年人平增收160元。

210國道穿鎮而過,達渝高速公路在鎮區設有開口,高廟公路、紅星公路、紅楓公路均在鎮區交匯,為本鎮的對外交往提供便捷的條件。

自然資源豐富,主要礦產資源有煤、鐵、鍶、天然氣。其中煤炭儲量500萬噸以上,現已形成年產10萬噸以上的開採能力,硫酸鍶,碳硫鍶儲量巨大,正待開發。福城氣田是小有名的天然田,開發出的26口天然氣中,已源源不斷地向重慶、成都輸送天然氣,1997年投資150萬元在鎮建民用天然氣站1個,使居民用上了天然氣。

廟壩鎮 廟壩鎮

鎮區面積2.1平方公里,1030戶,8120人,擁有街道13條,街面實現了混凝土硬化,基礎配套設備齊備,衛生、學校等服務功能齊全,1997年以來至2003年,全鎮投入1150萬元,大搞城鎮設施,新修二條街道(210國道改造,雙河后街),拓寬硬化1.5公里水泥路面,修建城鎮下水道3000米,修建水沖式公廁2座,修建垃圾站1個,自來水廠1個,可滿足2萬人生活用水,修建手機發射站2座,發展開通程控電話2000門和場鎮設定磁卡公用電話亭,安裝有線閉路電視1200戶和安裝可定址收視器,修建民用天然氣站1個,發展用戶350戶,改建農貿市場2600平方米,新建工貿市場7300平方米,場鎮綠化3000株,場鎮路燈安裝270盞。

場鎮電網與改造舊城老街已完成修編並啟動,八角廟汽車站完成設計正啟動,工貿市場後濱河路平整,花園廣場已具雛形。硬化三叉路口到鎮中學道路500米,雙河新區開發占地50畝,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有待修建365個門市,386套住房,現已安裝下水道500米,硬化新區道路800米,高廟路“雙擁街”開發平整,已招商引資引進石化公司在廟壩修道占地3648㎡的大型綜合加油站,縣法院在廟壩修建管轄廟壩、清水、高穴、三個片區占地1300㎡的中心法庭。

廟壩鎮於1997年被省委批准為第四批省級試點小城鎮.

位置

全鎮輻員面積71.05平方公里,轄12個村和1個街道社區,95個村(居)民小組,總人口31586人,有耕地1266.73畝。場鎮位於大竹縣城西南部,距縣城23公里、達州市95公里、重慶市120公里,210國道線和達渝高速公路由南向北貫穿全境,達渝高速公路設有廟壩進出口。國道、縣道、村道相互交匯,道路網路健全。

經濟

廟壩鎮 廟壩鎮
廟壩鎮 廟壩鎮

境內由西向東由淺丘逐漸向平壩過渡,是一典型的農業大鎮。煤、石、氣等資源得天獨厚,全鎮民營經濟發展迅猛,已建各類採礦、加工、生產型企業151家,其中產值超千萬利稅超百萬的企業有大楓樹礦業、大楓樹絲業、紅星煤礦等5家,產值超百萬利稅超十萬的企業有世興磚廠等10家,民營企業年創稅600萬元。小城鎮建設建成區域達1.58平方公里,場鎮常住人口8000餘人。基礎設施累計投入達3300萬元,建成水泥路7.6公里,建有各類專業市場4個,公廁、下水道、垃圾填埋場等基礎設施完備,栽植了綠化樹,安裝了高規格的路燈286盞,實現了場鎮“五化”(亮化、綠化、硬化、淨化、美化)。場鎮功能完備、管理有序、商貿流通,是大竹縣西南部經濟、文化、信息、商貿中心。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建有輻射周邊三縣市的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兩個。按照“公司+基地+職工”的模式,以龍頭企業帶農戶,圍繞企業建基地,培育支柱產業6個,建立蠶桑基地5000畝,花卉苗木基地250畝,優質糧油基地7000畝,苧麻基地2000畝,優質水果基地2000畝,培育各類年純收入上萬元的種養殖業大戶500戶。經濟實力顯著增強。2006年全鎮實現GDP25981萬元,人均GDP8203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05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513元。工業經濟提質增量。2006年完成工業總產值23996萬元,利潤1108萬元,稅金998萬元,分別比2005年增長22.9%,36.5%,30.5%,比2002年增長110%,115%,118%。農村經濟穩步發展。2006年實現農業總產值12389萬元,比2002年增長144%。糧食總產連續五年穩定在10299噸以上。項目投資高位增長。五年來累計爭取國家基本建設投資項目11個,到位資金1200萬元。2006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56萬元,爭取項目4個,分別是白槽荒山開發,白槽扶貧新村建設,老場新農村建設,廟壩中心車站建設,共投入項目資金390萬元。財政收支平衡。2006年我鎮完成財政收入864萬元,國稅500萬元,地稅362萬元,其他收入2萬元,比上年625萬元增加了239萬元,增長38.2%。

農村發展穩步推進。一是結構調整加快。大力發展畜禽養殖,新建各類規模較大的畜禽養殖場6處,規模養殖戶近150餘戶。種植取得突破。以廟壩絲業公司為依託,全鎮新發展蠶桑800畝,實行“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全力打造“全縣蠶桑產業示範鎮”。林果、苗木、水產、蔬菜、竹業、苧麻等特色產業快速發展。雅園花草苗木基地擴大到100畝,長樂村種植西瓜200畝,寨峰村種植彌猴桃300畝,老場村培育林木基地80畝,白槽荒草地開發390畝。二是基礎設施不斷改善。認真實施標準糧田建設項目,以村組道路建設為重點,加大了基本農田保護力度。五年來,全鎮共整修村組道路180公里,新修碎石路35公里,新修水泥路13.5公里。整治了塘、庫、堰病害工程,提高了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三是新農村建設紮實推進。本著“政府主導,農民主體,先易後難、整體推進”的原則,強力推進老場和長樂村新農村建設。已啟動建設3個組,354戶,1218人,71戶改廚、改廁、改圈完畢,院壩硬化16塊,建沼氣池30口,修建機耕道3500米,院落間便民路建設2500米,房屋美化5693米,新貼瓷磚4043平方米,三牆美化10722平方米,砌花台476米,新農村建設投入資金460萬元,其中項目資金及社會捐助119萬元,民眾自籌331萬元。

地理

廟壩鎮 廟壩鎮

修建管轄廟壩鎮區面積2.1平方公里,1030戶,8120人,擁有街道13條,街面實現了混凝土硬化,基礎配套設備齊備,衛生、學校等服務功能齊全,1997年以來至2003年,全鎮投入1150萬元,大搞城鎮設施,新修二條街道(210國道改造,雙河后街),拓寬硬化1.5公里水泥路面,修建城鎮下水道3000米,修建水沖式公廁2座,修建垃圾站1個,自來水廠1個,可滿足2萬人生活用水,修建手機發射站2座,發展開通程控電話2000門和場鎮設定磁卡公用電話亭,安裝有線閉路電視1200戶和安裝可定址收視器,修建民用天然氣站1個,發展用戶350戶,改建農貿市場2600平方米,新建工貿市場7300平方米,場鎮綠化3000株,場鎮路燈安裝270盞。場鎮電網待以改造舊城老街已完成修編邊啟動,八角廟汽車站完成設計正啟動,工貿市場後濱河路平整,花園廣場已具雛形。硬化三叉路口到鎮中學道路500米,雙河新區開發占地50畝,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有待修建365個門市,386套住房,現已安裝下水道500米,硬化新區道路800米,高廟路“雙擁街”開發平整,已招商引資引進石化公司在廟壩修道占地3648㎡的大型綜合加油站,縣法院在廟壩修建管轄廟壩、清水、高穴、三個片區占地1300㎡的中心法庭。廟壩鎮於1997年被省委批准為第四批省級試點小城鎮.

資源

養殖業場鎮建設不斷加快。以打造全國重點中心集鎮為目標,堅持走“以地生財,以財建鎮、以鎮富農、共促發展”的小城鎮發展路子,加快了小城鎮建設步伐。五年來,共完成新、擴、改建房屋達80000平方米。成立了場鎮管理專業隊伍,增設了場鎮衛生設施,場鎮“髒、亂、差”問題得到有效遏制,提升了廟壩對外形象。

發展

社會事業協調發展。精神文明程度提高。深入開展了文明場鎮、文明單位、文明行業、“十星級文明戶”的創建評比活動,創建率達85%。教育基礎得到鞏固。認真貫徹落實《九年制義務教育法》,“兩免一補”政策落實,青少年和適齡兒童入學率和鞏固率均達100%。加強了學校危房監測和食品衛生檢查,開展了校園周邊環境的治理整頓,為學校營造了良好的教育教學環境。

廟壩鎮 廟壩鎮

基層文化繁榮。鞏固全省示範性宣傳文化服務中心成果,努力打造文化名鎮,建起了全市唯一的老場村農村書社。民眾文化生活豐富多彩,農民嗩吶隊、腰鼓隊、象棋隊多次參加省市縣各種比賽、演出,並獲得表彰獎勵。全民健身活動進一步加強,文化市場的管理進一步規範,加強了對網咖遊戲廳的管理,淨化了文化市場。

公共衛生事業管理有序。疫情監測、監控和疫苗接種工作紮實有效。已完善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機制,有效防止了各種疫情在我鎮發生。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組織健全,措施得力,農民參合率達90%以上,名列全縣前茅。中心衛生院國債項目順利啟動。

民生質量得到改善。居民收入持續增加。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513元,分別比2005年增長9.5%,10%,比2002年增長50%,41%。就業工作取得成效。累計培訓、轉移農村勞動力8912人,其中外輸6324人,內轉1588人,年均勞務收入3825萬元,人均勞務收入4834元。

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健全。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人數大幅度增加。加強了城鎮低收入者、農村特困戶、弱勢群體三條保障線的救助工作。到2006年全鎮已落實五保戶122戶122人,特困戶236戶504人,城鎮低保戶157戶218人,農村低保戶157戶275人,醫療救助397人的救助幫扶工作。實行“民辦公助”興建的“一丸堂”敬老院已啟動並首批入駐供養人員23人。

文化

文化節目大竹縣鵬程果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用規模換效益,以利益惠農戶,吸引項目所在地農戶用土地入股,在合作社和農民間找到社農共贏的契合點。該合作社於2007年11月註冊成立,由大竹縣鵬程果業技術協會發展而來,目前,擁有社員320人,育種母本園80畝,核心基地達3000畝。

該社通過採取“合作社以優質水果苗木和技術入股,村級組織以協調服務入股,農戶以土地和勞動力入股”試點,成功探索出14:6:80這一“合作社+村級組織+農戶”全新合作方式,僅廟壩鎮寨峰村7組入股土地就達850畝,有效解決了傳統農業規模小、產出低的問題,解決了農戶種植水果品種選定難、技術支撐難、果品銷售難的“三難”問題,解決了合作社原始資金籌集難的問題,消除了集體經濟收入空白。

農業發展

該合作社以廟壩鎮寨峰村為核心,以花橋、長樂、華山、老場、五桂等村為輻射面,發展秦王桃、蟠桃、中油5號桃等優良品種,在竹陽鎮幸福村建立了80畝水果選育母本園,試驗、選優現有水果品種,成為我省掌握秦王桃育種技術的2家業主之一。大竹縣在廟壩鎮啟動實施了“四川省秦王桃標準化示範鄉”項目建設,建立並規範了秦王桃生產標準,提高了秦王桃的產業價值,使萬畝秦王桃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規模初具,效益倍增。2008年5月,廟壩鎮被四川省技術監督局命名為“四川省秦王桃標準化示範鄉”。目前,該社基地面積已超過3000畝,年底將達到5000畝,2010年將建成川東北萬畝優質水果基地。預計盛產期每畝產值將達4000元,合作社、村級組織、果農年純收入將分別達280萬元、120萬元、1600萬元。

該社即將投資70萬元,啟動建設鵬程果業接待中心,將桃園、山坪塘、公路網等資源有效利用,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和觀光農業,達到綜合效益最大化。

廟壩鎮[四川省達州市大竹縣廟壩鎮] 廟壩鎮[四川省達州市大竹縣廟壩鎮]
廟壩鎮[四川省達州市大竹縣廟壩鎮] 廟壩鎮[四川省達州市大竹縣廟壩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