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注音
廚[廚,讀音作chú(ㄔㄨˊ)]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官位,出自周王朝時期膳夫,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西周時期,周武王始設“善夫”,專職掌管出納王命與王室膳食。在典籍《周禮·天官》中記載:“膳夫掌王之飲食膳饈,以養王之後、世子。”
在善夫(司務長、餐飲經理)以下,設有上士二人,稱膳人(主廚,掌勺大師傅);中士四人,稱廚士(廚師);下士八人,稱庖丁或庖廚(紅、白配案、配菜);府役二人,稱膳役(採購);史四人,稱膳史(傳送菜餚),兼作王室用膳記錄。
南北朝時期的北周政權仿周制,置膳部中大夫一人,官秩正五品,職如善夫,隸屬天官府。膳部以下設有下大夫,稱主廚;上士,稱廚人;下士,稱膳夫。
在善夫屬下的膳人、廚士、庖廚之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或職業稱呼為姓氏者,稱廚氏。
第二個淵源:源於官位,出自漢朝時期御膳長安廚,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長安廚,是漢朝時期職掌宮廷御膳的官員,專司帝王、後宮的膳食。長安廚屬下有主持炊事的小吏廚宰(主廚,掌勺大師傅),有具體作炊的廚士,還有專司雜役和輔助的廚役。在史籍《漢書·王嘉傳》中記載:“賢母病,長安廚給祠食。”
在長安廚、廚宰、廚吏、廚役等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或職業為姓氏者,稱廚氏。
第三個淵源:源於官位,出自元朝時期御膳廚膳司,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元朝時期,朝廷設定有專門的官署,稱廚膳司,亦稱儲膳司,在元天曆二年(公元1329年)於詹事院之下所設,專職掌管皇太子炊膳之事,官秩為正三品,屬下設有廚膳卿、廚膳少卿、廚膳主事、廚膳照磨等屬員。
儲膳司的主管衙門詹事院,後改為儲政院,並改其長官詹事平章為儲政院使。
在廚膳司的廚膳卿、廚膳少卿、廚膳主事、廚膳照磨等官吏與屬員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官職稱謂或職業為姓氏者,漢化為廚氏。
第四個淵源:源於植物,出自古代斯條國特有植物摩廚,屬於以指物為氏。
歷史記載
在典籍《集韻》中記載有:“斯條國有廚木,汁肥,可用之煑餅。”
在史籍《異物志》、《齊民要術》、《太平御覽》以及典籍《本草綱目》中,皆記載有:“摩廚,木名也,生於斯調州。厥汁肥潤,其澤如膏。馨香酶郁,可以煎熬。彼州之民引為嘉肴。”
在《異物志》中記載:“摩廚,生西域,二月開花,四月、五月結實如瓜許。”在典籍《本草拾遺》中有更詳細地記載:“摩廚子,味甘香。生西域及海南,子為瓜,可為茹。西域人壓為油,以煮餅果,如中國之用巨勝。”
實際上,中國古代所記述的“斯調州”、“斯條國”泛指西域,而“摩廚”是阿拉伯語“Motchoms”的譯音,就是如今生長在非洲南部、地中海、大西洋和印度洋諸島、澳洲北部地區俗稱的的“猴麵包樹”,為一種木樨科喬木植物,其果實大如美式橄欖球,富含可食用油,壓榨出油,可用來煎炸食物,而且十分芳香,如同中國特有的芝麻。摩廚木在中國海南地區也有少量生長。
中國古代所稱的“摩廚木”,學名叫“波巴布樹”,拉丁文為Artocarpus altilis,又名猢猻木,俗稱猴麵包樹或酸瓠樹,是大型落葉喬木。摩廚木的果實為長橢圓形,灰白色,長三十~三十五厘米,縱切面約十五~十七厘米。果肉多汁,含有豐富的有機酸和膠質,吃起來略帶酸味。果實既可生吃,又可製作清涼飲料和調味品。在果肉里包裹有很多種子,其種子含油量高達15%,榨出的油為淡黃色,是上等食用油,其種子還可與雜糧混合食用。
在雨季,摩廚木在枝條上長出三~七片小葉組成的掌狀複葉。葉片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鈣質,是可食用蔬菜。嫩葉可做湯,味道極佳;葉片曬乾搗碎後,可以做調味料。
摩廚木的果實、葉片和樹皮均可入藥,可用來醫治瘧疾。樹皮里還含有豐富的纖維素,可以製作繩子和樂器的弦,也可作為造紙原料,很早以前人們還用它來製作粗布。
摩廚木樹幹粗壯,直徑可達十五~十七米,最粗的胸徑有四十七米,木質為海綿狀,能自己儲藏數噸水,可掏空作為人類居室,且置於其中的食物不易腐敗。
摩廚木還是有名的長壽樹,即使在熱帶草原乾旱的惡劣環境中,其壽命仍可達五千年左右,因此又被稱為“聖樹”,因此受到人們的保護。
古代唐朝中期,有西域人來華留居,以摩廚木為自己的姓氏,稱摩廚氏,後融入漢族,漢化為單姓摩氏、廚氏、楚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