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民俗學會

廈門民俗有鮮明的特點:歷史悠久,豐富多彩。 廈門民俗連綿不絕的吸收,形成了獨特的風俗。 、生肖民俗文化、姓氏文化。

廈門民俗是廈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至為珍貴,既有歷史的,又有現實的價值,由於廈門的特殊地理位置,海西與海東的銜接處,對全國的文化發展必然產生輻射性的影響,透過它還可以探索中華傳統文化的痕跡。對廈門民俗文化的研究,對精神財富,對物質資源,對開發利用,對旅遊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廈門民俗有鮮明的特點:歷史悠久,豐富多彩。廈門擁有1200多年的城市發展史;從1387年廈門城建造之後,具有626年的城市歷史。廈門民俗連綿不絕的吸收,形成了獨特的風俗。廈門又是我國東南沿海的重要城市,是漢族與少數民族共同家居的地區,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區域。具有地域性的風俗。民俗是歷代相傳積久而成的風尚習俗,是文化記錄覆蓋社會各個領域。廈門民俗包括:民間歲時節日:日:節氣曆法人生禮俗生育壽誕成年、婚姻、喪葬;吉祥象徵:吉祥動物、吉祥掛物、吉祥圖案民間的戲娛樂:遊戲、競技、雜技、娛樂;生活民俗:節日傳統食品、特色剪彩、茶酒文化、地方風、味飲食、民間服飾、民間建築;民間文學:神話、史詩、傳說、諺語、俗語、歇後語、繞口令、歌頌;民間藝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戲曲、民間工藝技術;民間科學技術:民間科學技術、民間醫學;民間信仰:宗教、崇拜、占卜、巫術、民間、生肖民俗文化、姓氏文化。廈門民俗研究現狀:祭灶在消失;大年初一,;春節放炮由於限令而消失、貼春聯還存在。壓歲錢上存在,正月十五賞花燈尚存在。清明節掃墓尚存在,端午節掛蒲艾習俗在消失。中秋節吃月並還存在。人生禮俗尚存,吉祥圖案變化。抽陀螺消失。舞龍、踩高蹺偶爾有出現。茶酒文化、民間服飾、唐裝、中山裝若影若現。民間建築、皮影戲、年畫也已逐漸消失。學會,尚設形成完整的民俗研究體制。一些理論仍留在原有的基礎上,民俗研究現狀必須得到重視和開展。
民俗就是民間的風俗習慣,是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存在於全世界,了解故里,促進交流的媒體和紐帶。1846年英國考古學家威廉.湯姆斯首先提出民俗學這個學術名稱。1922年北大創辦《歌謠周刊》,1926年廈大成立風俗調查會,1927年中山大學成立民俗學會。20、30年代廈門思明日報附《民俗周刊》,林惠祥教授《民俗學》,林語堂、謝雲聲在報紙上發表民俗文章。1922年4月1日,廈門通俗教育社成立,1926年4月創刊《通俗報》,由於種種原因,廈門民俗學研究停滯。1988年北京誕生中國民俗學會,廈門成立了非正式的民俗學會,並出版廈門民俗方言刊物後停頓。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內容十分豐富。政治、地域、宗教對民俗的形成產生巨大的影響。民族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集體性和模式性,傳承性和變異性,規範性和服務性。
為了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進一步推進廈門市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促進海峽歷史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在以廈門大學為基礎成立的福建省民俗學會為依靠的背景下,由廈門文史界泰斗洪卜仁、廈門文史專家郭坤聰、廈門民俗文化新秀李志勇共同倡議發起成立廈門市民俗學會。民俗文化的研究交流不僅在台灣獨具影響,乃至東南亞世界華人地區也形成了一定前景。如今老一輩民俗文化專家、社會人士和年青一代共同為社會的發展,兩岸的民俗文化交流在金門、台灣都進行了多次的合作。民俗文化研究領導班子擬有老中青結合的模式。具有專家學者、社會人士、企業精英、年輕志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