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奕龍

石奕龍

石奕龍 ,1984 年12 月畢業於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中國民族史專業,歷史學碩士。現為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文化人類學研究室主任。曾任人類學教研室副主任( 1985-1987 )、主任( 1987-1994 )、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文化人類學與民俗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民族學會、中國漢民族研究會理事、中國百越民族史研究會副秘書長。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石奕龍 石奕龍

名:石奕龍

職稱: 教授、博士生導師

民族: 漢族

出生年月:1952 年5 月

籍貫:江蘇無錫人

通訊地址:福建省廈門市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郵編: 361005

個人簡介

基本資料:

現為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文化人類學研究室主任。江蘇無錫人, 出生於1952年,1984 年12 月畢業於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中國民族史專業,歷史學碩士。曾任人類學教研室副主任( 1985-1987 )、主任( 1987-1994 )、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文化人類學與民俗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民族學會、中國漢民族研究會理事、中國百越民族史研究會副秘書長。研究方向:主要從事文化人類學、歷史人類學、民俗學、套用人類學和百越民族史的教學與科研。

主要 社會兼職有: ·

中國都市人類學會常務理事,

·中國人類學學會、中國民俗學會、中國社會學會民族社會學專業委員會、

台灣少數民族研究會、中國百越民族研究會等的理事,

·福建民俗學會常務副會長

·山東大學《民俗研究》雜誌特約編委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人類學學科副主編等。

課題、著作與論文

課題:

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當代文化人類學的現狀與發展趨勢”、“畲族地區經濟生產方式轉型與社會文化變遷”和教育部“八五”規劃資助項目“套用人類學的理論與實踐”的課題主持人,並參與多項國家課題和教育部課題與國際合作課題的研究。

主要著作: 

1、《福建土圍樓》(中國旅遊出版社 2005 年 2 月)

2、《泥土板築的城堡 -- 土圍樓》(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9 年)

3、《套用人類學》(廈大出版社 1996 年)

主要合著: 

1、普通高等教育國家級重點教材:《人類學通論》(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2 年,該書獲第六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

2、Farewell to Peasant China (M.E. Sharpe Inc.,1997)

3、《中國少數民族科學技術史叢書:紡織卷》(廣西科技出版社 1996 年,該叢書獲第三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

4、《中國鄉村都市化》(廣東人民出版社 1996 年)

5、《媽祖信仰與祖廟》(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0 年)

主編著作: 

《文化理論與族群研究》(黃山書社 2004 年)

合作主編著作: 

1、《簡明文化人類學詞典》(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0 年,該書獲 1989--1990 年華東地區優秀政治圖書二等獎)

2、《崇武大岞村調查》(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0 年)

3、《龍虎山崖葬與百越民族文化》(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 年)

4、《文化人類學辭典》,(台)恩楷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6月版,780千字。(ISBN 986-80189-2-7)

代表論文: 

1、《同安呂厝村的王爺信仰》( 1994 )

2、《城市化概念與中國農村的城市化途徑》( 1996 )

3、《克利福德 . 格爾茨和他的解釋人類學》( 1996 )

4、One Model of Chinese Urbanization (1996)

5、《福建畲族的婚姻狀況和收養關係》( 1997 ) Marriages and Adoptions among the people of She Nationality in Fujian Province (1998) 、

6、《從孤魂野鬼到神靈的轉化》( 2000 )

7、《明代惠東地區的海洋社會經濟生活及其變遷》( 2000 )

8、《寧化石壁客家張姓宗族組織的形成與發展》( 2000 )

9、《寧化石壁客家公祠的建構與象徵意義》( 2000 )

10、《漢人社會村落儀式活動中的民間權威》( 2001 )

11、《風水抑或資源控制:單姓宗族村落形成的主位與客位解釋》( 2002 )

12、《從考古資料看閩越族建國前的社會生產經濟》( 2002 )

13、《惠東女長住娘家習俗與疍民無關》( 2003 )

14、《關於澳門媽祖信仰形成問題的辨識》( 2003 )(本文獲澳門中華媽祖基金會“第一屆媽祖文化研究獎”之優異獎)、

15、《書寫文化與真實》( 2003 )

16、《 惠東女長住娘家風俗成因的歷史人類學解釋》( 2004 )

17、《列維 - 史特勞斯與他的結構人類學》( 2004 )

18、《 試論文化變遷的根本原因:馬恩的表述》( 2004 )

19、《經濟趨同與表意文化的特化》( 2004 )等

其中 One Model of Chinese Urbanization 一文被 SSCI 摘要收錄。

其他論文(2000— ): 

1、明代惠東地區的海洋社會經濟生活及其變遷,《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0年3期,20-29頁,15千字。 (HW069)(CSSCI)

2、福建寧化石壁村客家張姓宗族組織的形成與發展,《閩台文化》4期,54-78頁,13千字。

3、廈門湖裡區五通村泥金社的孫姓與興隆宮,《閩台文化》4期,130-136頁,6千字。

4、廈門島上保生大帝第一宮廟,《福建道教》2000年4期,16-17頁,2.5千字。

5、高山族刺球,《福建民族》2000年2期,39頁,3.5千字。

6、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中國都市人類學會通訊》2000年4期,74-79頁,9千字。

7、廈門島上清水祖師信仰,《泉州民間信仰通訊》16輯(2000年4月),43-45頁,4千字。

8、寧化石壁客家公祠的建構與象徵意義,《石壁與客家》,中國華僑出版社2000年10月,145-153頁,6千字。

9、寧化石壁客家張姓宗族組織的形成與發展, (同上),349--364頁,12千字。

10、從孤魂野鬼到神靈的轉化,《“21世紀人類的生存發展”國際人類學學術會議論文彙編》(三),117-139頁,35千字。

11、 風水抑或資源控制:單姓宗族村落形成的主位與客位解釋,(同上),140-156頁,25千字。

12、從孤魂野鬼到神靈的轉化,《民俗研究》2000年4期,126-162頁,30千字。

13、廈門島上保生大帝第一宮廟--吳西宮,《湖裡文史資料》第五輯,7-13頁,4千字。

14、江頭村烏石浦社洞炫宮,《湖裡文史資料》第五輯,58-67頁,6千字。

15、江頭村江頭社濟南宮, (同上),68-74頁,4千字。

16、後埔村薛嶺社龍源宮, (同上),75-84頁,6千字。

17、後坑村洪塘社昭福宮, (同上),85-90頁,3.5千字。

18、後坑村湖邊上下社的兩座福慶宮, (同上),91-100頁,6千字。

19、後坑村西潘社福源宮, (同上),101-108頁,4.5千字。

20、五通村泥金社的孫姓與興隆宮, (同上),109-120頁,7千字。

21、五通村侖後社東福宮,(同上),121-134頁,8千字。

22、蓮坂埭頭社慈濟宮,(同上),192-202頁,6千字。

23、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的歷史回顧與科研工作,《中國民族研究年鑑》(1999年卷)民族出版社2000年12月,263-278頁,13千字。

24、中國農村早婚比例的客觀統計與分析,《思想戰線》2001年1期,135-138頁,8千字。 (CSSCI)

25、廈門市禾山鎮五通村侖後社的王姓居民與東福宮,《台灣源流》21期(2001年春季刊),61-69頁,8千字。

26、關於吳越民族保留有從妻居婚的質疑,《越文化研究文集》,中華書局2001年3月,194-198頁,4千字。

27、福建寧化石壁村客家張姓宗族組織的形成與發展,《二十一世紀:文化自覺與跨文化對話(二)》(北大:社會學人類學論叢第21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5月,535-553頁,14千字。

28、實事求是:文化人類學的追求——人類學學者訪談錄之十一,《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1年4期,51-57頁,14千字。 (CSSCI)

29、寧化石壁張姓宗族組織的形成與發展,《社會史研究通訊》4期(20001年7月),1-9頁,15千字。

30、套用人類學的實踐模式,《中國人類學學會通訊》2001年2期(總219期),18-22頁,7千字。

31、關於閩越族行從妻居婚俗的質疑,《龍虎山崖葬與百越民族文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192-195頁,4千字。

32、漢人社會村落儀式活動中的民間權威,北大社會學人類學論叢28卷《民族發展與社會變遷》,民族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355-368頁,10千字。

33、林惠祥的人類學思想,《紀念林惠祥文集》,廈大出版社2001年10月,148-157頁,8千字。

34、東孫逸事四則,《湖裡文史資料》第六輯,(2001年12月),58-68頁,6千字。

35、明代惠東地區的社會經濟生活及其變遷,《閩台文化》5期(2001年8月),141-155頁,15千字。

36、經濟現代化與控制人口增長,《林惠祥教授誕辰100周年紀念論文集》,廈大出版社2001年11月,198-218頁,9千字。

37、明代惠東地區的海洋社會經濟生活及其變遷,人大複印報刊資料《明清史》2001年3期,13-22頁,15千字。(ISSN 1007-0583; CN 11-4330/K) (CSSCI)

38、金門與大陸“私人佛仔”與“查某佛”的比較研究,《閩南文化研究》第二輯(2002年4月),34-44頁,14千字。

39、從考古資料看閩越族建國前的社會生產經濟,載《閩越文化研究》,74-89頁,海峽文藝出版社2002年8月版,11千字。

40、風水抑或資源控制:單姓宗族村落形成的主位與客位解釋,《中國人類學的理論與實踐》,501-521頁,香港華星出版社2002年8月,18千字。

41、台灣宜蘭與福建漳浦民間信仰的比較,《譜牒研究與閩台源流》, 242-253頁,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12月版,9千字。

42、書寫文化與真實,《民族研究》2003年1期,99-101頁,5千字。 (QW39)(CSSCI)

43、金門與大陸“私人佛仔”與“查某佛”的比較研究,《二十一世紀人類學》,173-183頁,民族出版社2003年2月版,15千字。

44、惠東女長住娘家習俗與疍民無關,《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3年2期,21-27頁,12千字。 (HW069)(CSSCI)

45、關於澳門媽祖信仰形成問題的辯識,《澳門日報》2001年2月21日、25日,《學海》231期、232期連載,6千字。

46、媽祖信仰沿中國海岸傳播的主要媒介,澳門《文化雜誌》49期(2003年秋季刊),119-123頁,9千字。(ISSN 0872-4407)

47、閩台閩南人民間文化的深層共性(摘要),《泉州晚報》(海外版)2003年9月6日(閩南文化研究專輯總836期),2千字。(CN-35(Q)第0056號)

48、閩台兩地民間文化的深層共性,《海峽兩岸五緣論》,38-43頁,方誌出版社2003年11月版,5千字。(ISBN 7-80192-086-4/K.65)

49、寧化石壁俗民的世俗化宗教,《客家縱橫》2003(4),13千字。(CN35-0038/Q)

50、寧化石壁村的民間信仰,《三明與客家》,方誌出版社2003年版,12千字。(ISBN7-80192-050-3/K.38)

51、關於澳門媽祖信仰形成問題的辨識,(澳門)《文化雜誌》49期(2003年冬季刊),179-182頁,8千字。 (ISSN 0872-4407)(澳門中華媽祖基金會舉辦的“第一屆媽祖文化研究獎”[2004]評審之優異獎)

52、實事求是:文化人類學的追求,(與徐傑舜合作)《人類學的世紀坦言》,92-106頁,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12千字。(ISBN7-207-06148-X/Q.7)

53、列維-史特勞斯與他的結構人類學,《文化理論與族群研究》(人類學論叢第二輯),1-53頁,黃山書社2004年2月,40千字。(ISBN 7-80707-001-3)

54、試論文化變遷的根本原因:馬恩的表述, 《文化理論與族群研究》(人類學論叢第二輯), 54-66頁,黃山書社2004年2月,8千字。(ISBN 7-80707-001-3)

55、20世紀初的中國人類學, 《文化理論與族群研究》(人類學論叢第二輯), 67-111頁,黃山書社2004年2月,32千字。(ISBN 7-80707-001-3)

56、風水抑或資源控制——單姓宗族村落形成的主位與客位解釋, 《文化理論與族群研究》(人類學論叢第二輯), 173-200頁,黃山書社2004年2月,19千字。(ISBN 7-80707-001-3)

57、 惠東女長住娘家風俗成因的歷史人類學解釋,《文化理論與族群研究》(人類學論叢第二輯), 221-286頁,黃山書社2004年2月,47千字。(ISBN 7-80707-001-3)

58、廈門島共祀媽祖與保生大帝獨特現象的解釋,《中國俗文化研究》第二輯(2004年),144-153頁,12千字。(ISBN 7-80659-628-3/G.46)

59、經濟趨同與表意文化的特化,《思想戰線》2004(4),51-54頁,6千字。(ISSN 1001-778X;CN 53-1002/C) (CSSCI) (CSSCI)《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4(5)摘要(學術卡片),177頁。(ISSN1000-4246;CN31-1889/C)

60、宗祠奠安、翔金同俗,(與張再勇合作),張再勇《翔安風采》,85-96頁,中國文聯出版社2004年,1萬字。(ISBN7-5059-4035-X/I.3137)

61、《翔安風采》序二,《翔安風采》,4-5頁,中國文聯出版社2004年,1500字。(ISBN7-5059-4035-X/I.3137)

62、鄉土印記的醫療民俗(《醫學遇見民俗》推薦序一),林瑤棋《醫學遇見民俗》,10-13頁,大康出版社2004年,3000字。(ISBN 986-80610-0-8)

63、媽祖不是出身於疍民,《莆田學院學報》2004(4),73-75頁,5千字。(CN 35-1261/Z; ISSN 1672-4143)

64、閩台閩南人民間文化的深層共性,《閩南文化研究》,1080-1089頁,海峽文藝出版社2004年,7千字。(ISBN 7-80640-963-7/I.678)

65、三平祖師降“眾祟”的傳說及其象徵意義,《台灣源流》29期(2004年冬季刊),136-139頁,3千字。(ISSN 1026-9649)

66、閩台七夕瑣談,《台灣源流》29期(2004年冬季刊),140-145頁,5千字。(ISSN 1026-9649)

67、淺談民族傳統文化保護的若干問題,《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5年(1),99-104頁,10千字。(CN 11-3530/C; ISSN 1005-8575)

68、惠安崇武城隍信仰的歷史演變,《閩台文化》6期(2005年1月),94-104頁,8千字。[(泉)新出(2005)內書第01號]

69、武平中山鎮軍家人與客家人的民間信仰,《客家研究輯刊》2005(1)。(粵M第1007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