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粹理性批判》句讀簡介
本書是鄧曉芒教授課堂講授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的錄音整理,雖名之為句讀,但可說是對康德整個批判哲學思想的通俗解說。鄧曉芒教授用了14個學期共7年的時間,在給研究生開設的“德國古典哲學原著選讀”課堂上對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這20餘萬字進行了逐字逐句的講解,整理下來,本書的篇幅達200萬字,差不多是用十句話來解釋康德的一句話。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句讀(上下) |
《純粹理性批判》句讀作者簡介
鄧曉芒,男,1948年4月生,湖南長沙市人,1982年武大哲學系碩士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現任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教授、中華外國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湖北省哲學史學會副會長,《德國哲學》主編。專攻德國哲學,亦研究美學、文化心理學、中西文化比較等,主要著有《思辨的張力——黑格爾辯證法新探》(獲國家教委首屆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康德〈純粹理性批判〉指要》(與楊祖陶合著,獲教育部第二屆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冥河的擺渡者——康德〈判斷力批判〉導讀》、《走出美學的迷惘——中西美學思想的嬗變與美學方法論的革命》(與易中天合著)、《靈之舞——中西人格的表演性》、《人之鏡——中西文學形象的人格結構》、《靈魂之旅——九十年代文學的生存意境》,譯有康德三大批判(楊祖陶校)、《實用人類學》、《自然科學的形上學基礎》,胡塞爾《經驗與判斷》等,發表論文100餘篇。《純粹理性批判》句讀目錄
自序第一版序
第二版序
導言
I.純粹知識和經驗性知識的區別
Ⅱ.我們具有某些先天知識,甚至普通知性也從來不缺少它們
Ⅲ.哲學需要一門科學來規定一切先天知識的可能性、原則和範圍
Ⅳ.分析判斷與綜合判斷的區別
V.在理性的一切理論科學中都包含有先天綜合判斷作為原則
Ⅵ.純粹理性的一般課題
先驗感性論
§1.
第一節空間
§2.空間概念的形上學闡明
§3.空間概念的先驗闡明
由上述概念得出的結論
第二節時間
§4.時間概念的形上學闡明
§5.時間概念的先驗闡明
§6.從這些概念得出的結論
§7.解說
§8.對先驗感性論的總說明
[先驗邏輯導言]先驗邏輯的理念
I.一般的邏輯
Ⅱ.先驗邏輯
……
先驗分析論·概念分析論
先驗分析論·原理分析論
先驗辯證論
先驗方法論
《純粹理性批判》句讀發布會
鄧曉芒教授的《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句讀》新書發布會今天上午在武昌魯巷光谷書城舉行,鄧教授發表了題為《康德哲學對中國啟蒙的意義》的演講,回答了讀者的提問並熱情地為讀者簽名。發布會由人民出版社宣傳策劃部孫興民主任主持,陳有和副社長首先致辭祝賀此書的出版問世,並對康德《實踐理性批判》、《道德形上學基礎》以及正在講授的黑格爾《精神現象學》課程的句讀出版做了預告。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主任張廷國教授宣讀了校領導的賀信和致辭,校學術委員會主任楊叔子院士發表了精彩的感言,武漢哲學界代表、武漢大學哲學學院院長朱志方教授也作了發言。參加這次發布會的還有湖北大學哲學學院院長戴茂堂教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哲學學院院長王雨晨教授,中南民族大學楊金洲教授,武漢科技學院哲學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張賢根教授,人民出版社政治編審室編審、本書責編張偉珍女士以及在座老師、同學和讀者。參加發布會的媒體有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國新聞社,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科學時報,湖北日報,湖北電視台,長江日報,武漢電視台,楚天都市報,武漢晚報,武漢晨報和湖北荊楚網。《純粹理性批判》句讀賀詞
鄧曉芒先生花了七年時間十四個學期逐字逐句講授的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之錄音整理--《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句讀》一書終於面世了,聞知此訊,亦和很多朋友一樣,歡欣鼓舞,頗有感觸。確實,在當今浮躁的學界,能有如此耐心,七年磨一劍之人,已然少之又少了。當然,僅僅有耐心,僅僅有下笨功夫的決心,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要有“遠見”。那么,“遠見”又在哪裡?在於現實感,在於對時代脈絡的洞悉和把握。鄧曉芒曾反覆說過:思想不能脫離現實,脫離了現實的思想就不再是思想。如他在接受《經濟觀察報》的專訪時,就說:“為什麼今天仍然需要啟蒙?這是現實的需要,不能離開現實談思想。很多不錯的思想者往往陷入一種迷惘境地,好像談思想就是談思想本身,就是看哪個在思想上鑽得更深.........我的立足點是現實,不管東方還是西方,能拿來就拿來。”因此,他之所以會去研究那以艱深晦澀而著稱的康德、黑格爾哲學,就是因為其自身覺得這和時代之脈絡相合拍。鄧曉芒曾說,自己越是讀康德和黑格爾的書,就越是覺得這是中國文化中所極為缺少東西,“苟有深入其堂奧著,必能把握今日中國之癥結”。(鄧曉芒《學術自傳》)
那么鄧曉芒做到了嗎?
是的,至少在我看來,鄧曉芒做到了,且做得極為出色。和魯迅先生一樣,鄧曉芒所有的文字之矛頭,全都直指中國文化、中國哲學之根脈,並對此做了釜底抽薪式的批判。因為在鄧曉芒看來,現代化就是西方化,而整箇中國當代之現狀,仍處於“前啟蒙”的狀態,所以,要想把握此之命脈,就必須要反思,要反思,就必須要有參照物,而這個參照物,在鄧曉芒看來就是西方。因為如前所述,在我們這個時代,現代化就是西方化,西方文化處於“高位”階段,而且更有意思的是,西方文明和中華文明幾乎在各個方面都是截然相左的,這就更具有比較的價值了。鄧曉芒就曾說,我們隨時要有兩面“鏡子”,一是借西方人的眼睛來看我們自己,二是再用我們的眼睛去看西方人,兩相比較,才能最終超越傳統的局限性。
而超越的前提,就是批判。所以,和魯迅先生一樣,鄧曉芒幾乎是在每一篇文章當中,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著不遺餘力的批判,這就很讓今天的一些“國粹派”的寶貝們不滿。殊不知,鄧曉芒的批判,首先是建立在對自我無情的剖析之上的,因為在鄧曉芒看來,我們每個人的骨頭裡,都滲透著傳統的因素,我們的思維模式之中,就已經“先驗”的按上了傳統的閥門。如他曾在《當代知識分子的身份意識》一文中,就曾一針見血的說道,胡適,骨子裡其實“也是一個諍臣”。又如他對杜威是實用主義哲學的理解,根本未脫離傳統的桎梏,結果,就是把其哲學變成了一種可操作的工具,如李澤厚所言,典型的“工具理性”。而西方哲學的根脈形上學之傳統,則無形的被砍掉了。
所以,我們可以說,要想了解自己,首在於了解他人,借他人的眼睛來看自己,反倒能更好地跳出自身的局限性。因此對於當今的中國知識分子來說,原汁原味的把握、吃透西方文明的精髓,便是一件繞不過去的任務,而要想完成這一任務,一件必不可少的工作就是對西方哲學的理解。
鄧曉芒的工作,就在於此。如前所述,在他看來,德國古典哲學,是西方古典理性主義的巔峰和代表,其中之精髓,恰恰是整箇中國哲學最為欠缺的,所以,對德國古典哲學的研究,恰恰是為了拿來解決中國現實問題的鑰匙。而我們都知道,德國古典哲學的源頭是康德哲學,集大成者是黑格爾,所以自然要對此二者傾注大量的心血。
所以,鄧曉芒曾花了十年時間翻譯了康德的三大批判,加上如今的七年之作《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句讀》,以及緊隨之後所開設的《黑格爾<精神現象學>句讀課》,無不彰顯出他這一思路的體現。我覺得,“句讀”一書的面世,其意義在於:第一,從根本處動搖了傳統國人讀書的方式。國人歷來讀書,均偏愛於文采秀麗的小品文,而對於如康德般的大部頭理論著述卻避之不及,斥之為晦澀和“不切實際”之物,然西方的科學精神告訴我們,越是那些看上去無用的“屠龍之術”,往往越具有巨大的變革現實之效果。而讀書,則是一切思想訓練的基石,故而對讀書的變革,對讀書方法的變革,是一切思想變革的基石。第二,而讀書方法的變革,無疑又是對“改造國民性”的促進。鄧曉芒在《新批判主義》中就發出了“繼承魯迅,超越魯迅”的喊聲,而眾所周知,魯迅的畢生心愿就是“改造國民性”,但在鄧曉芒看來,魯迅固然目光深邃,洞見過人,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其之局限性也不可避免的暴露出來,而作為時下的我們,就有必要補上這一環,而這一環,就是要原汁原味的把握西方哲學的精髓,進而在中西對比中,將“改造國民性”提升到對“人性批判”這一全新的高度,進而克服其之局限性。而這其中一個不可缺少的維度,就是對康德哲學的解讀。第三,這無疑會使得我國對康德,及其所開創的德國古典哲學的研究達到一個全新的高度,且更有承上啟下之作用。如一位學者所言,康德哲學就像一個蓄水池,近代以來所有的哲學思想都從其身上流過,可以說,不能把握康德哲學,就必然不能把握整個西方哲學史。故而,“句讀”一書必將在我國哲學的研究史上占有其一席重量之地,其影響更會持久長遠。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現,鄧曉芒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現實的需要”,歸根結底,則可以言之為是人性的需要,是“成人”的需要。所以,要想了解歷史,必須參透人性,而要想了解人性,則首在敢於深入挖掘自己的人性。在新版的《靈之舞》後記中,鄧曉芒說其自己只不過是對自身“做一種實驗”,以“對得起我所處的時代”,所以,他說自己“寫作不是為了拯救別人,而是拯救自己”。
但,拯救自己,就是拯救世界。正如一句台詞所言:全世界的黑暗,都不足以影響一支蠟燭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