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康·巴烏斯托夫斯基,即康斯坦丁·格奧爾基耶維奇·巴烏斯托夫斯基生於1892年,卒於1968年。先後就學於基輔大學和莫斯科大學法律系。因第一次世界大戰而輟學,當過電車司機、衛生員、冶金工人、水手,十月革命後參加過紅軍。在(海員報)和羅斯塔社擔任編輯,直到1932年(卡拉布加茲海灣)一書出版,開始成為專業作家。接著發表了(查理·隆謝維爾的命運}、(科爾希達)、(黑海)、(北方故事)等。從 1945年開始寫自傳體長篇小說(人生的故事),以個人經歷為線索描寫了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30年代的俄國和前蘇聯的廣闊生活畫面,可惜沒等完成作者便與世長辭了。他的作品得到高爾基和羅曼·羅蘭的賞識。1965年他曾被提名為諾貝爾獎金候選人。
人物生平
巴烏斯托夫斯基論年齡與費定同歲,比富曼諾夫只小一歲,然而論成名的年代卻要晚一些,不能不說是大器晚成。他在念中學的時候,就在1911年發表過短篇小說,這可能是由於中學語文教師的影響,所以從那以後他換過很多職業,都是為了充實生活,直到1932年發表(卡拉布加茲海灣),才一舉成名。
卡拉布加茲海灣,現名卡拉博加茲戈爾灣,在裏海東岸,屬土庫曼斯坦,盛產芒硝,可提煉硫酸鹽,20世紀初曾經成為國際資本王義爭奪的目標,帝俄和前蘇聯都曾多次派出考察隊,直到該書發表為止,前蘇聯也只是擬議建造化學聯合工廠。就是這么一個不起眼的地方,被巴烏斯托夫斯基用遊記的形式寫成幾起幾落的故事,並拖著一個為人類儲存熱能而防止地球毀滅的光明的尾巴打動廣大蘇聯讀者,並博得高爾基和羅曼·羅蘭的好評。更有甚者,作者遊歷梅曉拉之後,寫出《梅曉拉地方》,從此這塊地方成為旅遊度假盛地,自然景觀遭到破壞,為此而受到普里希文的責難。
巴烏斯托夫斯基跟普里希文一樣,也愛寫大自然,愛寫遊記。但是巴氏的遊記更符合傳統形式,巴民不僅寫處女林式的自然風光,也寫人類征服大自然的成果,如(海的誕生)就是寫伏爾加和頓河之間的運河的。但是另一方面,他又呼籲保護大自然。如果說普里希文“想為人們哪怕保存幾小塊這樣原始的土地”的話,那么巴烏斯托夫斯基則具有更現代的觀念,主張改造大自然,同時又盡一切力量保持生態平衡。
巴烏斯托夫斯基在蘇聯是有名的散文大師,巴氏熱在蘇聯從60年代開始,在我國俄語界當然是文化大革命以後的事。學俄語不讀巴氏作品,猶如不讀普希金的詩一樣。巴氏散文的優美在哪裡?一般都說是抒情情調。連巴氏的短篇小說,也富有抒情,就像優美的散文一樣。比如短篇小說《電報》,嚴格說是對忘記了老母親的女兒的責難。但是故事情節和敘述語言都那么輕鬆自然,使你讀過之後,更多的感到的是惆悵,而不是憤慨。所以我覺得,巴氏的抒情筆調是奠定在作者的審美觀或審美角度上。上面說過,不起眼的梅曉拉在作者筆下就寫活了,變成人入朝拜的地方。再如坐轎車途中遇暴雨,本來是最令人苦惱的事,可作者偏偏不顧別人的批評,把閃電中出現的白樟樹和火紅色的狐狸寫得栩栩如生,令人嘆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