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恩損失

“庫恩範式”,是托馬斯·庫恩(Thomas Kuhn)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中闡述的理論,是諸多解釋科學概念中的一種結構論。

基本信息

簡介

庫恩範式與社會革命
簡單地說,科學在某一時期內,其理論假設、套用方法是以一些特定學科的“科學家共同體”所接受的方式存在的,就是“範式”(PARADIGM)。比如,在亞里士多德時代,對天體的研究,依據的是“月上區、月下區”的概念。在牛頓力學的時代是依據萬有引力進行的,對行星的軌跡,科學家們都會以萬有引力作為最基本的定律。可以看到,和中世紀相比,現在的天文科學與過去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結構理論。庫恩發現,無論是歸納主義還是否證主義,都與科學發展史不符,科學的發展並不保持連續性,而是具有革命性,不論是天文學、物理學、光學、等等,都有革命性的變化。概括地說,庫恩範式的科學進步有如下的步驟:前科學----常態科學----危機----革命----新的常態科學----新的危機常態科學總會出現問題,但並不一定就會產生革命。當出現的問題危急到常態科學的基本原則,並且為了解決問題,維持常態科學的規則越來越寬鬆時,革命就產生了。舉例來說,亞里士多德認為,世界是分為兩部分的,即永恆不變的月上區和變化的月下區。為了解釋月相的變化,亞里士多德歸結於月下區的大氣變化引起的。亞里士多德的“範式”暫時獲得了穩定。當哥白尼提出日心說後,人們開始觀察星空,發現了星星的位置是在不斷變化的。人們發現月上區的這些變化後,亞里士多德的“範式”就真正遇到了危機,並最終產生革命,人們接受了哥白尼的理論並且在一定的時期內遵循這個理論觀察宇宙

原因

從上面範式的變革過程不難發現,它和社會的變化有些相似性。在一個穩定的社會中,也存在著各種矛盾,在一定程度內,矛盾都可以依據現有的制度解決。當矛盾積累激化到現有的制度無法解決,新的制度就會替代舊的制度,就會出現社會變革。在庫恩範式里,當危機發生時,相關的、所有的“科學家共同體”整體地接受另一種範式,而非單一的科學家個人放棄一種範式,一場革命就會來臨。也就是說,危機影響的規模要到一定的範圍。庫恩將“科學家共同體”這種巨大的變化,比做“格式塔轉換”或“宗教改宗”。儘管這樣,科學範式的轉變是“立即整個”地變化,表明這種變化是比較容易的,科學家們在新的範式出現後,往往都很快地接受。拉瓦錫的“燃素”被現代化學屏棄,麥科斯韋爾的以太被愛因斯坦廢除,哥白尼不是被科學院燒死的,而是被宗教勢力燒死的。愛因斯坦也沒有被謀殺而是被科學家推崇。中國的社會發展,似乎並不是一個完全符合範式的過程。歷次的朝代改換,都不過是由“A1範式”變為“A2範式”、“A3範式”。這裡把字母定義為性質,數字表示一些不重要的特徵,比如姓氏、種族或是國土大小等。從清到民國算是一次從A到B的變化,但很快地又從B回到A。為什麼?社會的變革不如科學那么單純。首先,並不是所有的或“大多數的人”認為社會需要革命,即便所有的或“大多數的人”認為社會需要革命,也會受到舊範式的強烈反對。掌握權力是人最大的欲望(權力論),而社會變革就是權力的更替,舊有的權力者不會“欣然接受”新的制度。更重要的是,“新範式”並不是真的“新的範式”,新權力並沒有提出新的結構、價值觀,只不過是換了一個姓氏或民族而已。中國多次的變革基本上是源於此,所以會出現A1到A2到A3的變革。從B回到A的一次變革,原因是“新”的結構和舊的結構一樣,都是權力和經濟的集中制,變化是由集中在皇權轉向於集中在少數人手裡。庫恩說:“政治解決方案必然會失敗”,因為革命的目的是“要以現有政治制度本身所不允許的方式改變這些制度”。所以,改良會更容易接受,人們也總寄希望於改良。但是,改良不是革命。從一個範式到另一個範式,並沒有確信的證據說明一個範式比另一個範式更優越的。因為兩種不同的處於競爭的範式遵循的是不同的標準。兩種不同的範式內的概念相對於另外一個範式是沒有意義的。個人認為,這一點難於理解。對科學而言,一種理論之所以能取代另一種理論,就是因為它能更合理地解釋客觀世界,更接近世界的“真理”。很難想像人們放棄一種標準轉而接受另一種標準是沒有意義的,至少這種變革也該具有某種價值。這也是庫恩範式被指責相對主義的地方。新的理論在被接受前,總是能被現實驗證的,除了將舊有的理論所解釋不了的現象合理地解釋,而且還能具有預見性。牛頓力學解釋了下落物體為什麼會落在原地,而不是跟隨鏇轉的地球偏離初始的點,同時,牛頓的力學還預見了天王星的存在,並最終導致天王星的發現。而關於社會制度的理論卻不能做到這一點,這是顯見的。我們不能確定一個“全新”的社會理論會發生什麼,而當我們勇敢地接受並實踐這個理論後,可能出現的結果會令我們痛苦不已。對社會制度進行“實驗”是危險的。人們能否接受一個在相當大的範圍內被“驗證”的社會制度呢?依範式理論,可能就只是多少“制度共同體”能接受這個制度的問題了。在社會的範疇里,這個問題涉及到個人價值觀以及利益損失。如果新的制度可以讓人們更富有,人們為什麼要拒絕?相反的情況,人們必然會抵制。最後有一個關鍵的問題:“社會學”是不是一門“科學”?我們能不能把社會的發展、變革放入範式的試管里進行研究?有關“社會科學”的爭論仍在繼續,但我認為“社會學”是否成為“科學”並不重要,也不存在一個絕對的“科學”概念可以套在任何知識上。沒有多少人會認為占星術是科學,但是占星術符合否證主義,也還有人相信占星術。人們不該關心中醫是不是科學,應該關心它能不能治病。一切的知識,唯一的目的就是人。之所以把社會變革放在庫恩範式里,是因為社會的發展,相對其他的科學理論有更多符合的特徵。破除對“科學”的迷信,無政府主義科學理論(費耶阿本德)給了一個很好的答案,就是“科學”沒有一些特徵顯得比其他知識更優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