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鎮[山東福山縣幸福鎮]

幸福鎮[山東福山縣幸福鎮]

幸福鎮位於山東半島北岸、煙臺市芝罘區西北部,鎮機關駐地距煙臺市政府所在地4.8公里。東、北、西環繞黃海,南與環海、通伸、鳳凰台街道辦事處和只楚鎮相連,西南以大沽夾河口為界與煙臺經濟開發區相望。該鎮以工業發達著稱,自1958年境內建起農具修配廠以來,先後鎮村擁有拆船、修船、鑄造、噴塗、五金、電器、冶煉、化工、飲料、油泵、皮件、服裝、制氈、印刷、環保設備、合金爐管等中小型工業企業,促進了幸福鎮農業、工業、交通運輸業、商業、飲食服務業等項經濟的發展。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1398年為福山縣東北保芝罘社境域。1908年分屬福山縣芝罘區、煙臺區和牟平縣寧海區。1932年分屬福山縣一區、二區和牟平縣寧海區。1935年分屬煙臺市第三自治區、福山縣一區、二區和牟平縣寧海區。1937年分屬煙臺特區第一、三自治區和福山縣。1938年分屬煙臺市一、三、五區。1946年分屬芝水區和芝罘鎮。1947年芝水區劃歸福山縣, 1949年境域部分劃歸煙臺市芝罘區。1950年芝罘區改為第五區,1952年改為第四區,1955年改為芝罘區。1958年10月成立幸福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為幸福鎮,2000年12月19日撤銷幸福鎮。

地理位置

幸福鎮位於山東半島北岸、煙臺市芝罘區西北部,鎮機關駐地距煙臺市政府所在地4.8公里。 東、北、西環繞黃海,南與環海、通伸、鳳凰台街道辦事處和只楚鎮相連,西南以大沽夾河口為界與煙臺經濟開發區相望。

自然狀況

幸福鎮 幸福鎮

鎮境地勢北高南低,北部為芝罘島丘陵區,陵脊線呈北西向。主要山脈有老爺山、黃石坡、山西頭、長嘴山、東旺山、北山,其中老爺山為境內最高峰,海拔294.1米。 中部為大陸與芝罘島間的連島沙壩,東臨芝罘灣,北瀕套子灣。南部屬沖積海積平原區,表面平坦,高出高潮面1.2~1.5米。境域海岸線長29公里,島岸線長23公里,海岸地貌類型齊全,形態複雜。主要有海觸崖、岬角、瀉湖、沙嘴等。東部海域有島礁22個,主島崆峒島,面積0.88平方公里,海拔63.8米,距大陸岸線最近點5.9公里。 全鎮無自然河流, 主要河流只有一條幸福河,全長2.7公里,流域面積3.9平方公里, 屬季節性河。全鎮總面積2767公頃,其中耕地面積23公頃,灘涂約1010公頃。 漁業、養殖業為農業主業,主產叫姑魚、鮐魚、藍點馬鮫、青鱗魚、對蝦、小鱗及海帶、貽貝、扇貝、鮑魚、海參等海珍品。

全鎮有王、張、李、劉、孫、於、趙、楊、呂、陳等姓氏,其中王姓最多。

獲得榮譽

幸福鎮 幸福鎮

該鎮農村經濟總收入名列煙臺市鄉鎮第一名,山東省百強鄉鎮之一。鎮域芝罘島是全國最大的陸連島,“芝罘”作為煙臺的別稱名揚海內外。全鎮獲得的榮譽稱號有:國務院頒發的全國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全國體育先進鄉鎮,山東省體育先進鄉鎮、山東省“七五”期間農村科普教育工作先進集體、山東省鄉鎮企業教育先進集體、山東省民政工作先進集體、山東省擁軍優屬模範單位、山東省義務教育示範鄉鎮、山東省基礎教育先進鄉鎮,煙臺市文明鄉鎮、煙臺市模範鎮人民政府、煙臺市老幹部工作先進集體、煙臺市尊師重教先進單位、煙臺市十佳擁軍模範單位、煙臺市社會文化先進集體、煙臺市全優模範鄉鎮、煙臺市養老保險先進單位、煙臺市花園式學校建設先進鄉鎮、煙臺市鄉鎮正規國中建設先進鄉鎮,煙臺市少先隊工作紅旗單位。

大事記

1867年5月, 東海關在崆峒島建盧遜燈塔,後改稱煙臺燈塔,

幸福鎮 幸福鎮

1905年煙臺山燈塔建成後,煙臺燈塔改稱崆峒島燈塔。

1911年4月,崆峒島海域40多隻漁船被暴風擊沉,130餘名漁民喪生,為煙臺近代漁業史上漁民死亡最多的一次。

1915年12月,由大連開往煙臺的日輪“阪鶴丸號”,因大風在芝罘島山後觸礁沉沒,死亡360餘人。

1922年7月,國民政府交通部在西沙旺設煙臺無線電報局,與國內10餘城市通報。

1934年,東口村夏吉家在芝罘島婆婆口東山夼處建立了第一所雞鴨公司,飼養國內外優良雞種。

1935年,福山縣私立國小在大疃村成立。校長於煥亭,董事長安惠民、陳芝峰。

幸福鎮 幸福鎮

1943年3月,日本帝國主義在芝罘島婆婆口開採鐵礦、進行經濟掠奪。1945年10月,國民黨山東保全第三十七旅由塘沽乘船占據崆峒島。

29日,膠東軍區和東海軍分區部隊及煙臺工人糾察隊向崆峒島之敵發起攻擊,經8小時激戰,收復該島。

是年是月,芝罘鎮政府成立,中共煙臺市委任命林瑞亭為書記、徐民為鎮長。

是年12月,北僑戶村李海全捐獻一萬元擴建了幸福國小,新建校舍12間,入學兒童達100餘人。

1946年7月5日, 中國人民解放軍東江縱隊3萬餘人在曾生司令員的率領下,乘美國登入艇(租用)由廣東大鵬灣抵達煙臺港,翌日一個排駐進芝罘村,受到全村人民的熱烈歡迎。

幸福鎮 幸福鎮

1947年10月,國民黨軍整編第二十五師開進芝罘村,國民黨還鄉團反攻倒算,新勝村共產黨員閻振喜、鄭山、楊其忠分別被“拋大錨”、亂針扎死、電刑處死。1948年6月,由大連駛往煙臺的“和順”號汽輪,在芝罘島後海遭國民黨“永翔”號軍艦炮擊,68人罹難。

1949年7月26日上午10時, 芝罘區遭到12級颱風的襲擊,延續至次日傍晚停息。大多數民宅的屋頂被風削去。 毀壞農作物120公頃,果樹2.1萬株,糧食減產4萬餘公斤。漁船被毀51隻,損傷88隻,總經濟損失約3萬元。

1950年春,幸福村共產黨員孫文緒帶頭成立了煙臺市第一個互助組。

1951年2月, 煙臺市開始了鎮壓反革命運動,第五區共逮捕了反革命分子24名。血債累累的惡霸分子張吉澤、偽保長高經樓等相繼被依法處決於東海岸、幸福河等地。

福山縣幸福鎮 福山縣幸福鎮

是年4月, 由煙臺市市直機關、人民團體、駐軍及幸福、新勝、得利村廣大農民組成2000多人的挖河大軍,歷經16天的時間,修成長達4.5公里的幸福河。是年7月, 掀起抗美援朝參軍、捐獻運動。至9月底,參加人民志願軍共5人,捐獻人民幣總計7176.8萬元。

1952年春, 幸福、新勝、得利村開始在西沙旺西海岸營造防護林帶。歷經5年時間,完成了長17.5公里,寬0.5公里的防護林。每年植樹約2萬棵。

是年秋,蘇聯專家到西沙旺參觀譚吉興、李海全等人的果園。

1953年9月, 幸福村24戶果農成立了煙臺市第一個果業生產合作社,命名為“幸福社”,社長孫文緒。

是年,煙臺市第一個文化站建立。

是年,崆峒島村婦女王中蘭、吳美珍首次打破了婦女不能出海的陳規,一潮海即打魚幾百斤,被選為煙臺市勞動模範。

1954年9月2日,崆峒島漁業生產合作社監察委員王德富,出席全國青年積極分子代表大會,受到了毛澤東主席的接見,並參加了29日農牧漁業部水產管理局召開的全國青年積極分子代表大會漁民代表座談會。

1955年4月,崆峒島村由省貸款購置40馬力漁輪1對。

1956年12月,西口村黨支部書記夏宏典被選為煙臺市人民委員會委員。

1957年2月, 根據上級指示,將市郊芝罘區8個自然村劃為3個鄉,即幸福鄉、芝罘鄉、崆峒島鄉。

是年,共青團中央、水產部組織的七省(市)參觀團到西口漁業合作社參觀,學習養殖海帶的豐產經驗。

1958年2月, 山東省勞動模範夏宏典到北京參加全國水產工作會議,得到了水產部表彰,受到朱德委員長等領導的接見。

是年8月,幸福人民公社成立,書記於建國,社長慕全祥。

是年12月,幸福大隊趙世發代表幸福公社赴京參加全國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會議,周恩來總理頒發了獎狀。

1959年4月, 全國民兵炮兵會議在崆峒島召開,崆峒島民兵連的“八二”迫擊炮射擊成績優秀,受到嘉獎。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司令部匡裕民司令和蘇聯專家實地觀看了表演。

是年11月, 幸福公社蘋果大豐收,創歷史最高水平,總產量達650萬公斤,出口率達90%以上,受到煙臺地委的表揚。

1960年7月28日, 颱風襲擊鎮境,行風10小時,最大風力12級。幸福河決堤,淹沒幸福大隊四、五、八、九小隊的糧田、果園,損失嚴重。

1964年6月, “祖孫三代民兵”赴北京參加軍事比武大會,受到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朱德委員長等國家領導人的接見併合影。

1965年7月,大疃農業中學成立。

1966年7月20日至8月9日,鎮境連遭3次颱風襲擊,風力11~12級,幸福公社落地水果約5萬公斤。

1972年9月,大疃揚水站建成,建築面積為93平方米,灌溉面積為733公頃。

1973年10月, 芝罘島環山渠竣工,總長9840米,流量為每秒0.2立方米,各種建築物14座。

1976年,西口大隊首次人工養殖貽貝4.7公頃獲得成功,產量達26.8萬公斤。

是年,考古人員在芝罘島陽主廟基附近挖掘出兩組青玉器,據考證是秦漢時期的遺物。

1977年,中央軍委副主席葉劍英來煙臺視察,夏宏典受到接見。

1979年, 在芝罘島大疃村發掘清理9座墓葬,墓群東西400米,南北130米,分布面積約52000平方米。出土文物有銅器、陶器等6件,初定為春秋末期至戰國時期墓群。被列為市級重點保護遺址。

1980年,崆峒島大隊首次養殖扇貝成功,平均畝產1.5萬公斤。

1982年2月, 幸福公社進行體制改革,幸福大隊18個生產小隊改為18個自然村,村自為政,獨立成體。

1984年5月,煙臺市芝罘區幸福鎮人民政府成立。

1985年4月,根據省委海島工作會議精神,經芝罘區委批准,籌建崆峒島辦事處。

是年8月19日至24日, 幸福鎮遭受颱風和暴雨的襲擊, 蔬菜、果園受災面積達4422畝,受損船隻35隻,民房倒塌87間,毀掉各種樹木4100株。

1986年3月28日,幸福建築開發公司經理鄭金堂等一行5人,赴石油部管道局濰坊勝利輸油公司簽訂膠、青輸油管線放工契約,車行至萊州市煙濰路172公里500米處,被橫穿馬路的大貨車撞翻,造成3人死亡、2人重傷的重大車禍事故。

1991年4月,幸福鎮首家年產值億元企業--煙臺合金爐管廠,舉行簽字儀式。

1992年4月,大疃村重建之陽主廟落成,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

1993年3月, 幸福十八村建成煙臺市冶金鋸片廠。主要產品為金鋼石鋸片,填補了山東省空白。

1995年9月,煙臺芝罘島旅遊度假區管理委員會成立,屬芝罘區政府派出機構。

1997年8月19日至21日, 芝罘區遭受11號颱風襲擊,並伴有風暴大潮,幸福鎮降雨量達到219毫米, 造成嚴重經濟損失。全鎮500餘戶進水,360多戶住宅損傷較重;菜田被淹,水果落地;損壞和打翻漁船29條,扇貝、貽貝養殖受災巨大,養殖物資流失較多,經濟損失1000萬元以上。

是年,《幸福鎮志》出版發行。志書上限自春秋戰國時代,下限至1995年,著重記述1911~1995年幸福鎮的發展歷史。

1999年7月,幸福鎮政府成功舉辦了“’99煙臺崆峒島海洋旅遊節”。

是年11月, 幸福三村興辦的煙臺水產品批發市場開業,占地3萬平方米,臨街網點4000平方米,總投資2000萬元。

2000年10月26日,駐煙海軍某部在芝罘島老爺山發現一特大“靈芝”,其狀呈不規則橢圓形,灰白色,最長點33厘米,寬25厘米,高14厘米。

經濟建設

第一產業

1949年全鎮糧食平均畝產67.5公斤,總產43.6萬公斤;1978年平均畝產395公斤, 總產46萬公斤; 1985年全鎮糧食平均畝產370公斤,總產6.4萬公斤。1988年因市區擴展,糧田面積縮小,根據區政府指示,幸福鎮成為無糧田鄉鎮。

建國初期,該鎮水利條件很差,基本上是靠天吃飯,70年代進行了兩次水利大會戰,1978年著力進行了新的水利開發建設,擴建大疃平塘,水域面積達1.67萬平方米,可蓄水7萬立方米,灌溉面積為700多公頃。可澆地達到90%以上。

該鎮主要經濟作物有水果、蔬菜、花生三大類。70年代小麥玉米實行小畦大被耕作技術;花生栽種提倡“薄地少肥密於沃地多肥,伏花生密於立蔓大花生,立蔓大花生密於爬蔓大花生,夏播套種密於春播”的密植技術,產量大幅提高。

該鎮為聞名全國的“煙臺蘋果”的發源地之一。主要果木除盛產蘋果外,還種植葡萄、梨、桃等。當時的“煙臺蘋果”,以“元老派”的“香蕉蘋果”最富盛名。以西沙旺栽種蘋果最早,始於1917年,70年代為鼎盛時期。1952年蘇聯專家首次來煙參觀了譚吉興等人的果園。 1953年西沙旺人民挑選出0.5公斤重的蘋果寄給毛澤東主席品嘗。 當年,畝產首次創5000公斤。1963年果樹面積49公頃,總產量350餘萬公斤;1978年306公頃, 總產量1.85億公斤。園藝學校樣板田參加省“放衛星”比賽,以畝產1萬公斤的成績獲得省高級園第二名。 1988年,秋日光梨獲省優質果品獎;雪花梨被評為區優質梨。

該鎮蔬菜種植始於1950年, 主要品種有韭菜、大蔥。1982年,全鎮蔬菜量達到200餘萬公斤。 至1995年,全鎮擁有菜農科技戶20戶。隨著城市建設占用土地,2000年菜田面積僅存30餘公頃。

該鎮藉助淺海灘涂廣闊的地理優勢,以海水養殖為支柱產業。1978年全鎮養殖海帶約143公頃, 總產量2936噸;貽貝66公頃,總產量3225噸。90年代起開始大力發展名優高效水產業,成為煙臺市乃至全國的海珍品養殖基地之一,其養殖的海參、鮑魚、文蛤及名貴海水魚等四大類海珍品馳名中外。2000年海水育苗水體1500立方,培育幼參1億多頭;鮑魚育苗水體1500立方米,培育合格鮑魚苗500萬頭;淺海扇貝養殖穩定在400公頃左右,其中櫛孔扇貝333公頃,海灣扇貝67公頃。

該鎮重視植樹造林, 綠化面積不斷擴大。1987~1988年,植樹105萬株,成活率90%以上, 被市綠化委評為3年近郊綠化先進單位。 1990~1992年,改建補植造林217公頃, 四旁植樹35.3萬株,被市評為林業系統先進單位,經省林業廳檢查驗收合格,全鎮平原綠化達標。 1992~1995年,改建補植85公頃,景觀造林164公頃,四旁植樹39萬株。1994年被區政府評為綠化雙達標先進單位。1995年以後,主要開展村莊綠化和景觀林建設。

2000年底,全鎮實現農業總產值9153萬元,其中種植業85萬元,林業20萬元,牧業138萬元,漁業養殖業8910萬元。

第二產業

工業:建國前,境內僅有少數紅爐、白鐵、木、瓦作坊等零星私營手工業。1958年,辦起了農具修配廠、幸福船廠企業,從業人員31人,固定資產81.3萬元。1978年以來,辦起高壓開關設備廠、五金電器廠、制氈廠、油泵廠、印刷廠、電器廠、環境保護鍋爐廠、冶煉化工廠、汽車修配廠、第三皮件廠、粉沫噴塗廠、華海鋼鐵公司、康平飲料廠、聚氨塑膠廠、聚氨脂實驗廠、褐藻酸鈉食品廠、氣缸廠、興德氣動機械有限公司、合金爐管廠、東方機械廠等企業。其中幸福皮鞋廠、環保鍋爐廠為省級先進企業, 高壓開關設備廠為市級先進企業。 鎮辦企業總產值344萬元。1994年,該鎮被山東省統計局、山東省社會經濟評估中心、山東省農村社會經濟調查隊評為山東省綜合經濟實力前200名先進鄉鎮。 2000年, 全鎮共有工業企業85個,從業人員1.03萬人, 年末固定資產原值4.24億元;完成工業總產值14.79億元,創利稅562萬元。

建築業:建國前,境內僅有大疃村一家木瓦作坊。1982年成立幸福建築公司,從業人員250人。 承建施工面積1萬平方米,竣工面積9000平方米,產值165萬元,利潤8.5萬元。 至1985年發展到從業人員1500人,突破1000萬元大關,年建築面積達到10萬平方米。 被省建委批准為“鄉鎮三級資質”,進入市屬八大鄉鎮建築公司之列。1986年獲芝罘區科協工作先進單位; 1987年獲芝罘區科普工作先進單位;1991年獲煙臺市建委安全生產先進單位;1992年被市建築業管理處評為煙臺市建築行業支柱企業;1993年被市委、 市政府命名為明星企業。2000年,幸福建築公司從業人員450人,完成總產值2.21億元,實現利稅1665萬元。

第三產業

建國前, 境內僅芝罘島有集市1處及一些零星店鋪。建國初,辦起了芝罘漁業生產合作社、群聯合作社。幸福漁業合作社1954年成立附設信用社,翌年,發展到6個農村信用合作社, 入社農戶占農戶總數的92.5%。1978年之後,個體私營商業、飲食業、服務業日趨繁榮。1995年建起了幸福路商業街。1998年,幸福十六村興建“煙臺市港城建築裝飾材料批發市場”。1999年,幸福三村興辦煙臺水產品批發市場。 經改造翻建的煙臺海鮮城,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總投資4500萬元。2000年竣工的永和商貿大廈,擬建成倉儲式、會員制商業中心。

鎮境山、海、島融為一體,風光綺麗。1992年,在芝罘島上重建了陽主廟,修建了芝罘觀光索道、雷射槍戰城。1999年,主辦了“’99煙臺崆峒島海洋旅遊節”,增設了海珍品(高效農業)參觀、趕海、垂釣、服務業等各類服務網點1670個,從業人員6700人,年創產值13.91億元,創利稅6400萬元。

特色產業

幸福鎮以漁業為主的農業發展較早,建國初期西口村為煙臺市黃海漁業之名星, 享譽海內外。1957年,全鎮從事漁業人員達到988人。1958年漁業總產量1309.5噸。1978年1102噸,2000年5640噸。全鎮農業在漁業發展的帶動下,均得到了較大的發展。

社會事業

文教科技 1912年前境內有私塾7處,學生100餘人。1912年開始辦學堂,建初等國小5處。 1935年創辦芝罘鎮私立新民國小,招生200餘人。至1949年9月,境內有國小6處, 在校學生529人。建國後,幼兒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展開。芝罘中心國小創辦了農民業校, 1986年成立成人教育中心學校,培育農村各類技術人才累計952人。 榮獲山東省鄉鎮企業教育先進單位。90年代投資260萬元,興建了幸福中學,併購進樓房4000平方米,作為教師家屬樓。1994年鎮籌集20萬元資金作為教育基金,用於獎勵模範教師。1995年以來,榮獲煙臺市花園式學校建設先進鄉鎮、煙臺市鄉鎮正規國中建設先進鄉鎮、煙臺市教育工作示範鎮、煙臺市少先隊工作紅旗單位、山東省義務教育示範鄉鎮、 山東省基礎教育先進鄉鎮。至2000年,全鎮有國小4所,在校學生2010人, 中學1所,在校學生1312人,學生入學率、鞏固率及學校設施均達到市級規範化學校標準。近年來,幸福鎮每年考上大、中專院校的應屆畢業生都在百名以上。

幸福鎮重視科技人才的引進和科技工作。至2000年,全鎮共有科技人員1507人。自1991年以來,共取得各類科技成果32項,其中國家級4項,省級27項,區級1項。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的12項, 填補國內空白2項,申請專利2項,實施專利2項。1991年榮獲山東省“十五”期間農村科普教育工作先進集體。

幸福鎮京劇藝術代代相傳,清末就有愛好京劇的漁民相約成立民間小劇社,民國時期較盛。1956年至1957年,業餘戲劇演出活動達到鼎盛。曾兩次被煙臺市邀請為蘇聯來賓演出。民間雜耍相傳有年,其中“耍四景”和“咯鞭”尤為著稱,文化部門作為傳統節目發掘整理。芝罘島書法由來已久,享有“張氏無拙筆”之稱。其他如剪紙、繪畫、地方戲等也常盛不衰。1958年建文化站,1959年建廣播站。1958年電影深入海島放映。80年代各村相繼建立了圖書室。90年代各村成立文化大院,鎮成立文化活動中心、農民藝術團。1995年成立史志辦公室,1997年《幸福鎮志》問世,成為幸福鎮歷史上第一部社會主義新方誌。該志著重記敘了幸福鎮1911~1995年84年的發展歷史,堪稱一部幸福鎮百科全書。

建國前,境內醫療條件極差,只有二三名中醫,一二家中藥鋪。民眾有病只能採用民間土法治療。1956年幸福鎮成立煙臺市郊區第一處衛生所。1958年改為幸福人民公社衛生院,後稱幸福公社醫院、幸福醫院。60年代末,各村成立衛生院,配備“赤腳醫生” ,實行合作醫療制度。至2000年,幸福醫院占地約2000平方米,住院病床20張; 全院職工264名,衛生技術人員52名;醫院擁有300MAX光機、B超、全導心電圖機、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血球分析儀、尿液分析儀、微波治療儀、心腦血管治療儀等設備。此外,全鎮還有村衛生室19處,鄉村醫生和衛生員39人。1992年該院完成了省級衛生保健達標驗收工作,實施了村鎮兩級合作醫療制度,並於1993年在全市率先達到一級甲等醫院標準。1998年在全市範圍內第一個開展了社區衛生服務工作,2000年獲得了煙臺市示範鄉鎮衛生院的榮譽稱號。

各村年年舉行運動會, 全鎮每2年舉行一次全民健身運動會。村村有室外體育活動場地,鎮有體育活動中心,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口達到60%以上。1991年獲山東省體育先進鄉鎮; 1997年9月在煙臺市省級體育鄉鎮籃球比賽中獲女子組第三名;1998年在芝罘區全民健身社區運動會上,獲男子團體總分第一名;1999年獲煙臺市“雙東杯”首批省級體育先進鄉鎮桌球比賽第一名。

人民生活

建國前,人年均糧食60公斤,人均年經濟收入不足30元。“一天三頓飯,早晨湯、中午糠、晚上稀飯照月亮。”建國後,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8年人均糧食330公斤,經濟收入100元。90年代“吃的講營養,穿的要漂亮,用的向高檔。”現今,全鎮已有40%以上的農戶住上了樓房,其他均為磚石結構廣敞明亮的高檔平房,人均居住面積35平方米;擁有電視機2000台,閉路電視普及率達90%;機動車輛1200輛, 其中個人擁有1000輛。全鎮最低生活保障體系覆蓋率達到100%,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覆蓋全鎮23個村。1984年全鎮實現“四通” (戶戶通電、通自來水、村村通電話、通瀝青路)。村民退休後,可享受養老保險金,每年到全國各地旅遊,頤養天年。至2000年,全鎮村民人均收入4206元。

鎮村建設

1994年,幸福鎮在全省“十百千”活動中,幸福三、四、七、十四村被省政府、 市政府命名為“村鎮建設明星村”。自1995年以來,投入城鎮建設資金6億多元, 新建樓房62萬平方米,新建村道路7條,總長25公里。充分利用海島優勢,發展海上觀光旅遊業, 最佳化村鎮的投資環境。至2000年,全鎮規劃覆蓋率達到100%,舊村改造率達到80%,城市化水平達到85%。初步實現了“村莊小區化、小區花園化、住宅樓房化、管理物業化、生活富裕化”的目標。

基層建設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44年1月, 芝罘村李明玉,經中共福山縣委批准成立了芝罘村第一個黨支部, 1945年僅有黨員43人。1949年9月有黨員401人,1976年黨員總數259人, 2000年底黨員人數1333人。建國前的黨員多為農、漁民。建國初期增加了幹部、工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增加了知識分子(教師)。近年來,農、漁民的成分減少,鎮辦企業的各類勞動者增多。

1945年12月成立中共芝罘鎮委員會,1948年10月成立中共芝罘區委員會,1956年2月成立中共幸福鄉委員會、 中共芝罘鄉委員會、中共崆峒島鄉委員會,1958年10月成立中共幸福公社委員會。1969年10月,“文革”中原黨組織癱瘓,成立中共幸福公社核心領導小組。1971年1月恢復中共幸福公社委員會,1984年5月成立中共幸福鎮委員會至今。該鎮連續多年被評為煙臺市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1996年被中共山東省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

基層政權建設

1945年10月成立芝罘鎮公所 (政府) ,1948年10月更名芝罘區公所(政府) 。1958年8月成立幸福人民公社,行政機構稱人民委員會,實行政社合一。1961年8月改稱幸福公社管理委員會。 1967年建革命委員會。1980年恢復管理委員會。1984年成立幸福鎮人民政府至今。

中共領導下的民眾組織抗日戰爭時期, 建立青年抗日救國會, 簡稱青救會,1946年改稱青年聯合會。 1951年2月建立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芝罘區委員會。還成立了婦女救國會,建國後改稱民主婦女聯合會,1954年10月改為煙臺市第四區婦女聯合會。1964年成立貧下中農協會,簡稱貧協。1987年成立幸福鎮體育協會和計畫生育協會。1998年成立幸福鎮商會。

出名人物

澹臺玉田(1872~1959)名寶蓮,字玉田,以字行,道號盛沖,大疃村人。1911年11月,煙臺辛亥革命武裝起義成功後,他受煙臺商會會長孫文山委派,與革命黨人接洽,協助煙臺軍政分府點收清廷銀行。時任軍政分府財政副部長。1914年起,連續被選為煙臺商會第四、五、七屆會長。1916年,與萬坤山、鄭千里等人發起成立煙臺鎮教育會, 以主持煙臺教育事務並附設平民學校。1923年任煙臺平民學校校長,並任71人組成的平民教育董事部董事長。 1928年任煙臺紅十字會會長時,在煙臺創辦育德國小,免費專收貧寒子弟入學,並先後擔任該校校長和煙臺養正國小、志孚中學校董。1934年被選為煙臺特區商會會長。1938年日軍侵占煙臺,他退出商會。他熱心社會公益事業,曾任膠東賑災會會長,倡辦過煙臺貧民工廠,募集資金鞏固發展恤養院。他曾被聘為煙臺中華基督青年會名譽會長。1959年病逝。

趙世發

(1913~1983) 幸福八村人,中共黨員。曾任得利村黨支部書記,幸福大隊大隊長等職。他在領導村民生產致富中做出了突出成績,1952年和1953年兩次出席山東省農業勞動模範代表大會,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山東省農業勞動模範稱號,獲獎章兩枚。1957年,他參加全國首屆農業勞動模範代表會議,被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全國農業勞動模範稱號,並獲獎章一枚、蘇聯造手錶一隻。1958年12月,他再次參加全國農業勞動模範代表會議,受到毛澤東主席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併合影留念,獲國務院頒發給幸福人民公社的“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集體獎狀,個人獲紅五星獎章。1963年春,他代表幸福大隊出席了華東農業先進單位代表會議。

張谷若(1903~1994) 大疃村人,著名翻譯家、英國文學研究專家。他早年畢業於天津南開中學及北京大學英文系,曾先後任輔仁大學、師範大學、北京大學講師、教授、系主任,主要譯著有哈代的《德伯家的苔絲》《還鄉》《無名的裘德》,狄更斯的《大衛·考坡菲》,菲爾丁的《棄兒湯姆·瓊斯史》以及莎士比亞、肖伯納等人的著作, 總計10餘種、400餘萬字。80年代以來任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理事、榮譽理事。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他博覽中英典籍,語文功力深厚,治學作風嚴謹,譯作以忠信傳神、行文地道而贏得海內外讀者及學者讚譽,其中部分作品多次入選大中學教材。他的翻譯藝術特色亦曾多次被選定為翻譯學術團體及大學研究生研討專題,在祖國大陸、港台地區以及英國曾發表過多種相關論著及專文,海外學者對於他在翻譯過程中處理對應文學轉換的技藝及具有高學術水平的注釋尤為推崇。

夏宏典(1909~1997) 西口村人,中共黨員,曾任西口村黨支部書記等職。在全國農業互助合作化運動中,領導曙光漁業生產合作社,成為全國的先進典型。1951年,在煙臺市成立了第一個漁業生產互助組--夏宏典互助組。1954年,組織成立了煙臺市第一個漁業生產合作社--曙光漁業生產合作社。1956年被選為煙臺市人民委員會委員。1957年試養海帶成功,取得了好成績,受到省委財貿工作部通報表揚。他的事跡,曾被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拍攝了紀錄片。 1957年被省委、 省政府授予勞動模範稱號。1958年2月, 他又參加了全國水產工作會議,得到了水產部的表彰,受到了朱德委員長和水產部領導的親切接見。

李東陽,1939年10月生,幸福二村人,中共黨員,現任煙臺市興陽實業公司總經理、芝罘區人大代表。1997年,他將幸福鎮黨委、政府獎給他的一台價值萬元的計算機贈給了幸福中學;是年,為興建福安中學捐款20萬元、為革命老區海陽市興修水利捐款2萬元、 為鎮敬老院捐贈20台19英寸彩色電視機。1998年,為張家口地震災區捐贈1萬元、 為南方災區人民捐贈2萬元、為鎮文化活動中心捐贈5000元。1999年,為外夾河治理工程捐贈10.3萬元。 2000年12月, 又為芝罘島國小安裝暖氣工程捐贈10萬元。1993年被評為煙臺市尊師重教先進個人。1998年被評為煙臺市救災捐助先進個人。

胡志光,1951年生,大疃村人,中共黨員。歷任大疃大隊生產大隊長、黨支部書記兼村委主任、黨總支書記、黨委書記兼村委主任、幸福鎮黨委副書記。他在領導大疃村村民奔小康中, 走出了一條振興大疃村經濟發展之路,成績顯著。1989年建成了66.7公頃蝦池, 養蝦生產連續4年大豐收。1992年先後建成了芝罘觀光索道、雷射槍戰城和重建陽主廟等旅遊景點。1993年創建了“億元村”,他本人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山東省優秀農民企業家稱號。1995年又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山東省勞動模範稱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