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我們總是按照社會和他人的期許,無休止地追求完美——看起來更年輕、賺更多錢、每時每刻都力求快樂。然而,泰勒博士的研究表明,苛求完美恰恰是人們尋求幸福最大的障礙!在本書中,泰勒博士通過套用積極心理學的全新科學原理:
l 揭示了完美主義的成因和心理機制;
l 分享了完美主義對個人成功與幸福的危害與破壞;
l 提出了消除和替代完美主義的健康理念——最優主義;
l 教給我們如何看待失敗和成功的最佳方式,如何克服完美主義、重構幸福圓滿人生
l 將我們帶離“追求完美”這個不可能實現的夢幻。
提供了“暫停”和“冥想”等練習,幫助你重新思考:在你的生命中,什麼才是你真正想要的?
令人信服地向我們證明:放棄完美主義吧!我們其實不必“完美”,就可以擁有圓滿富足的“幸福”人生!
內容簡介
在過去10年中,泰勒博士在哈佛大學排名第一的課程“積極心理學”的教學以及在全世界各地的講座中,一直在教授“幸福”。在接觸了數以千計壓力巨大的學生、父母和職場人士後,他發現,絕大多數人追求的生活不僅是要幸福的,而且是要完美的——而這正是大多數人不幸福的原因。
在本書中,泰勒博士提出了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法來應對完美主義。他套用積極心理學的重要原則,區分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模式——“完美主義”和“最優主義”,這兩者在每個人身上同時存在。這種區分能有效地幫助我們清楚準確地理解什麼是成功和自我實現,什麼是人生的圓滿和真實的幸福。
完美主義者認為人生道路應該是一條筆直的直線;最優主義者則把人生看做不規則的、螺旋式上升的曲線。
完美主義者恐懼失敗;最優主義者把挫折和失敗看做最好的自我成長反饋。
完美主義者教條、苛責、防備心強;最優主義者具有適應力、寬容、樂於接納意見。
完美主義者只關注結果,以致他們熱衷於設定過高甚至不切實際的目標;最優主義者在奔向目標的同時,還會享受過程中美好的一切
目錄
前言
致謝
緒論
第一篇理論
第1章接受失敗
第2章悅納情緒
第3章享受成功
第4章直面現實
第二篇套用
第5章最佳的教育
第6章最棒的工作
第7章最美的愛情
第三篇冥想
第8章第一個冥想:真實的改變
第9章第二個冥想:認知療法
第10章第三個冥想:不完美的建議
第11章第四個冥想:一個完美的新世界
第12章第五個冥想:苦難的角色
第13章第六個冥想:鉑金法則
第14章第七個冥想:沒錯,但是
第15章第八個冥想:美麗的衰老
第16章第九個冥想:大騙局
第17章第十個冥想:知與未知
結語
注釋
參考文獻
序言
Preface前言
過去十年,我一直在執教一個主題——幸福。
與許多大學教授一樣,一個最初我個人非常感興趣的主題最終成為我致力研究的學術領域。第一次思考“幸福”這個問題時,我是一個很成功但是不快樂的學生;在那之前的幾年,我是一個很成功但是不快樂的職業運動員。尋找自己不快樂的原因這一強烈願望,把我帶入積極心理學這個新興的學術領域。傳統心理學大多把注意力放在神經衰弱、抑鬱、焦慮這些症狀上,而積極心理學則重點研究什麼因素可以促使個體、團體以及社會組織走向繁榮和幸福。簡單來說,積極心理學是一門關於幸福的科學。
我自己從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中受益良多,於是希望能將這些收穫與每個人分享。我當然一直都清楚人們是渴望幸福的,但我沒有料到的是,直到我在書中和課堂里講述如何過一個更有意義和更快樂的人生時,我才意識到人們的這份渴望原來如此巨大。
在讀者來信中、在我和學生們對話時以及在各個工作室里的討論中(包括上海的企業家、坎培拉的政治領袖、紐約的問題少年、開普敦的記者們以及巴黎的教師們),我都看到了人們對於提升個人幸福感以及促進社會和諧是多么充滿熱情。
後來我發現,對於這些具有不同背景的人來說,追求幸福的渴望還不是他們唯一的共同點。他們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所遇見的障礙也非常相似,其中最大的一個共同障礙就是他們所追求的生命不但要幸福,而且還要完美。
在我和聽眾討論幸福感時,有兩個使我驚訝的反應,讓“追求完美”這個問題更加令人關注。首先,人們經常會說他們過得不幸福,但就在他們更詳細地敘述他們的生活和情感之後,我才發現,他們真正的意思是他們並不是每時每刻都幸福。其次,人們會告訴我說我本人看起來並不是那么幸福,因為他們覺得一個“幸福專家”應該是時時刻刻都很幸福才對。而當我說起我的失敗和恐懼時,他們會驚訝地認為,我如果有這么多不如意的經歷,怎么還能覺得自己是個幸福的人?在這兩個反應之下所隱含的假設是:一個真正幸福的人,對於悲傷、恐懼、焦慮以及生命中的失敗和挫折應該是免疫的才對。而這種假設在各個時代、各個地方和各種文化中普遍存在,這使我了解了一個令人驚駭的事實:我被完美主義者包圍了。
作為一個正在從完美主義恢復成為正常狀態的人來說,我再也不感到孤獨了。許多我所認為的完美主義者(無論是極端的還是輕微的,無論是帶著許多完美主義特徵的還是只有少許完美主義傾向的),在他們自己和他人眼裡並不一定是完美主義者。但是我卻發現,無論從這些人的基本假設、思維方式或行為方式上,都清楚地定義了他們是完美主義者。而所有這些人都或多或少正在受到完美主義的傷害。
本書正是要揭示“完美主義”的真正面孔,並告訴人們如何超越這些障礙獲得幸福的人生。
就像我之前的一本書《幸福的方法》一樣,本書也是採用練習冊的形式。如果想要從中獲得更大的收益,就不應像看小說一樣走馬觀花地翻過去。我建議大家慢慢看,且看且停,花一點時間在實際生活中套用和反思所學到的內容。為了能更好地幫助大家行動與反思,在每一章最後都有相應的練習;還有一些地方被標上“暫停”的字樣,請大家回答或思考問題,這些時間可以讓大家稍微休息一下,並且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學的內容。這些練習和“暫停”的內容,一個人做、與一個同伴分享或是在一個小組裡一起做都可以。本書也可以作為關注個人成長的書友會裡的閱讀材料,同時也是那些想培養親密關係的伴侶們的好幫手。
泰勒·本-沙哈爾
文摘
那是1月中旬的一天,在我前往哈佛校園另一頭那座簡樸的心理學大樓的路上,我心無旁騖。當我站在教授那扇關著的門前,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手因為緊張而抖個不停。我的目光在那張成績單上不斷地掃描著那些學生編號,一行一行,一下子掃過一頁,我發現要看清我眼前的成績單變得十分困難。又一次,我的焦慮淹沒了我。
我大學生涯頭兩年過得並不快樂。我總是覺得達摩克利斯之劍就在我的頭上晃著。萬一我在課堂上漏掉一個關鍵點怎么辦?萬一在課堂討論時我因走神而回答不出教授的問題怎么辦?萬一在交卷前我無法仔細做完三次檢查怎么辦?以上這些狀況都有可能導致一個不完美的成績,甚至一次徹底的失敗,這足以讓我無法成為我想像中的人,讓我無法獲得我想像中的生活。
然而就在那天,當我站在教授的門前,一件讓我極度恐懼的事情真的發生了,我沒拿到A——一個優等的成績。我的第一反應就是狂奔回自己的房間並且反鎖上房門。
沒有人喜歡失敗。但是正常地討厭失敗與極度地恐懼失敗卻是不同的。討厭失敗會激勵我們採取必要的預防措施,並且更努力地工作以獲得成功。相反,恐懼失敗卻通常使我們停滯不前,讓我們因為害怕失敗,而放棄迎接對於我們的成長很有必要的一些風險。這種恐懼不但令我們的個人表現大打折扣,還會危害我們整體的心理健康。
失敗是每個人生命中不可避免的部分,也是成功人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從跌倒中學會走路,從咿呀亂語學會說話,在無數次投籃不中後學會投籃,從胡亂塗鴉學會繪畫。那些恐懼失敗的人將最終由於從未發掘他們的潛力而失敗。我們只有學會接受失敗,才能從失敗中學習。
10年後的一天,我在萊弗里特大樓吃午飯,那是哈佛大學的一棟學生宿舍。當時是10月,正處於秋季學期,窗外大部分的葉子都被大自然染成亮麗的橙色、紅色與黃色。但最讓我感興趣的是那些少數還保持著原來顏色的葉子,它們看起來似乎在苦苦奮鬥著,不讓大自然改變它們更令人驕傲的色澤。
“我可以坐在這嗎?”這時,一個大四的學生馬特走到了我的旁邊問我。由於我嘴巴里塞滿了食物,於是向他微笑著點點頭。當馬特在我對面坐下時,他說:“我聽說你在教一門有關幸福的課。”
我回答他:“是的,是有關積極心理學的。”然後我熱切地準備繼續向他介紹這門新的課程。但在我還沒來得及開始之前,馬特打斷了我:“你知道嗎,我的室友史蒂夫就在上你的課,所以你最好當心點。”
“當心?為什麼?” 我疑惑地問他。我猜他可能要透露一些有關史蒂夫的黑暗秘密給我。
“因為如果一旦讓我看到你不幸福的話,我會立刻跑去告訴他。”他回答道。
顯然,馬特是在開玩笑或是半開玩笑吧。但他的言下之意卻是一種很嚴肅且很常見的看法,那就是:一個幸福的生活是由無數完美的積極情緒體驗所組成的,而任何經歷過負面情緒,無論是嫉妒或憤怒、失望或悲傷、恐懼或焦慮的人,都算不上一個“真正”幸福的人。但事實上,唯一不會體驗這些正常的負面情緒的只有兩類人:一類是精神病患者,另一類則是死人。所以,有時候偶爾體驗到這些負面情緒其實是件好事,因為它至少證明我們不是精神病,而且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