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發展理論的貢獻與不足
平衡發展理論主要貢獻在於抓住開發中國家有效需求不足導致投資誘導不足的核心,提出了打破貧困惡性循環的發展模式。
平衡發展理論的出發點是為了促進產業協調發展和縮小地區發展差距。但是一般區域通常不具備平衡發展的條件,欠發達區域不可能擁有推動所有產業同時發展的雄厚資金,如果少量資金分散投放到所有產業,則區域內優勢產業的投資得不到保證,不能獲得好的效益,其他產業也不可能發展起來。即使發達區域也由於其所處區位以及擁有的資源、產業基礎、技術水平、勞動力等經濟發展條件不同,不同產業的投資會產生不同的效率,因而也需要優先保證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的投資,而不可能兼顧到各個產業的投資。所以平衡發展理論在實際套用中缺乏可操作性。
平衡發展理論注重於促進社會公平、縮小地區間發展差距和維護社會穩定,在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有利於區域和產業協調發展。但是這種理論的局限性較明顯:
第一,不發達地區通常不具備平衡發展的條件。一般區域特別是欠發達區域,不可能擁有推動所有地區、所有產業同時發展的雄厚資金,且少量資金投放不能獲得較好效益。
第二,注重地區間公平和產業平衡,忽視了效率。由於各地區間區位、資源、產業基礎、技術水平、勞動力等經濟發展條件差異性大,投資效率和經濟效果各有不同,條件好的地區投資效率高,反之,條件差的地方投資效率低。
理論評價及實踐意義
平衡發展理論的評價及實踐意義:平衡發展理論注重於促進社會公平、縮小地區間發展差距和維護社會穩定,在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有利於區域和產業協調發展。但是這種理論的局限性較明顯,第一,不發達地區通常不具備平衡發展的條件。一般區域特別是欠發達區域,不可能擁有推動所有地區、所有產業同時發展的雄厚資金,且少量資金投放不能獲得較好效益。第二,注重地區間公平和產業平衡,忽視了效率。由於各地區間區位、資源、產業基礎、技術水平、勞動力等經濟發展條件差異性大,投資效率和經濟效果各有不同,條件好的地區投資效率高,反之,條件差的地方投資效率低。第三,實踐效果不佳。在計畫經濟時代,我國曾一度採取平衡發展戰略,注重沿海與內地平衡發展,平衡布置生產力,這樣做雖然縮小了區域間的差距,但是由於投資分散,重點不突出,導致全國經濟發展都比較遲緩,效果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