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哲學

一般平衡論汪葉斌 著)是一門研究一般系統平衡規律的理論,也是一個自成體系的平衡哲學。《一般平衡論》的基本框架由其核心思想“天道自衡”,包括物質觀、時空觀、質能觀、宇宙觀、平衡觀、智慧觀。
天道自衡及其六大觀點決定著三個存在模式、五個平衡法則、三個平衡層次和三個平衡工具等簇基本概念。一般平衡論的理論和思想有:四維一體理論、剩餘智慧理論、存在模式理論、三我一體理論、平衡循環理論、自我平衡理論、事物對稱理論、自然位置理論、萬物玄同理論、平衡層次理論、朴理論、平衡點理論、準平衡理論。

天道自衡理論

一般平衡論的基本思想是“天道自衡”——宇宙萬物之本質屬性為自然而然之平衡。天道自衡及其物質觀、時空觀、質能觀、宇宙觀、平衡觀、智慧觀是一般平衡論的基礎。一般平衡論認為,平衡是宇宙萬物的本源和本質,也是宇宙萬物運行的法則。宇宙是有序的宇宙,萬物是平衡的萬物。宇宙的秩序源自萬物的平衡。萬物的平衡源自於萬物求存在的本能。

奇點-內部結構模型圖奇點-內部結構模型圖
物質觀

一般平衡論將宇宙萬物分成宇宙、萬物、奇點、玄子等四種物質存在形態,並定義如下:宇宙是一個外無環境——內有結構的特殊系統(至大無外);宇宙奇點是另一個外無環境——內無結構的特殊系統;玄子是外有環境——內無結構的特殊系統(至小無內);萬物是外有環境——內有結構的一般系統。一般平衡論中的“物質”概念包含著宇宙、萬物、奇點、玄子等四種存在形態。

宇宙奇點-結構模型圖宇宙奇點-結構模型圖

物質即系統,宇宙、奇點、玄子都屬於特殊系統,惟萬物屬於一般系統。萬物即一般系統的基本特徵就是外有環境、內有結構。奇點是宇宙運化過程中的一個特殊時點——從原宇宙到新宇宙中整個宇宙全部質能和時空的匯集點,既是原宇宙的終點又是新宇宙的起點。宇宙是一個包含宇宙萬物、奇點玄子、質量能量、時間空間不斷運化的一個過程。
這裡的“玄子理論”是一般平衡論物質觀的組成部分,是認識、解釋宇宙萬物運化過程及其規律的基石。一般平衡論認為,玄子是物質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物質層次有限。由於物質有“玄子”的至小無內,於是才有“宇宙”的至大無外。宇宙從奇點而來,又向著奇點而去(奇點→宇宙→奇點);萬物由玄子而來,又朝著玄子而去(玄子→萬物→玄子)。萬物構成宇宙,玄子構成萬物,當宇宙運化到奇點狀態時萬物都呈玄子。
一般平衡論中所說的“萬物”是指除宇宙本身、奇點和玄子以外的一切東西——包括宇宙自奇點大爆炸到新奇點之間的所有:從微觀呈正反粒子…中子質子、原子分子等不同層次的物質結構;從巨觀呈行星、恆星、黑洞、星系…不同層面的天體系統,從生命觀呈由原子分子構成的各類生命系統。宇宙是萬物構成的宇宙,萬物是宇宙中的萬物,所以稱“宇宙萬物”。玄子是構成宇宙萬物的基本材料,只有在奇點時萬物才呈玄子狀態,所以稱“奇點玄子”。
物質在不同層面的天體系統下呈現不同的層次結構,而不同的層次的物質也構成不同的天體系統(物質結構與天體系統對稱):物質在奇點狀態成為玄子——玄子聚斂成奇點(玄子↔奇點);物質在黑洞狀態成為正反粒子——正反粒子構成黑洞(正反粒子↔黑洞);在中子星狀態成為中子——中子構成中子星(中子↔中子星);在恆星狀態成為原子——原子構成恆星(原子↔恆星);在行星狀態下多種原子構成為各種分子——各種分子構成行星(分子↔行星)。在地球生物圈的生命狀態下,部分元素構成細胞——細胞構成生命(細胞↔生命)。
一般平衡論認為,正反粒子生產於奇點大爆炸的頃刻之間,是物質結構最簡單的系統,也是“萬物”最基本、最初級的存在層次。宇宙中絕大多數的正反粒子在大爆炸之初就形成黑洞,並成為宇宙或星系的核心;只有絕小數的正反粒子成為中子質子,一部分中子質子聚合為原子核,並成為原子的核心,進而吸引電子後便膨脹為原子。同樣的物質在不同的環境和條件下形成不同的物質結構,不同的物質在特殊環境和條件下可變成相同的物質。
一般平衡論認為,正反粒子占宇宙總質量和總能量的絕大比重,且絕大多數的物質是以正反粒子形態存在於宇宙及星系的中心。這就是說,在“宇宙萬物→奇點玄子→宇宙萬物”過程中,宇宙中絕大多數的玄子僅到生成正反粒子為止,能進一步形成中子質子、原子分子(包括從正反粒子到中子質子之間還有多少個未知物質層次)等更為複雜的系統,只有絕小部分的物質。所以,正反粒子是宇宙中結構最簡單、質能最龐大、存在最穩定的物質形式。

質能觀

一般平衡論的質能觀認為,宇宙質能是守恆的。質量和能量相互轉化是宇宙平衡循環的普遍形式,宇宙的質能之和是一個常數。能量源自萬物從平衡到不平衡,從不平衡到新平衡過程——由一物質變成另一物質時釋放或吸收能量:物質結構層次愈小,所吸收或釋放的能量愈大。
一般平衡論的質能觀認為,能量源自物質平衡循環過程,自然力量源自萬物求存在求平衡過程,可以認為能量是一種具體的自然力量。質量反映著系統的結構屬性,能量反映系統的功能屬性,任何系統都是質量和能量的統一,質量的改變會使能量發生相應的改變,能量的改變也會使質量發生相應的改變。
萬物從平衡到不平衡,從不平衡到新平衡的過程中,由一物質變成另一物質時就會釋放或吸收能量。能量來自或去自於物質的“平衡→不平衡→新平衡”平衡運動過程。系統的層次愈小(物質結構層次),所吸收或釋放的能量愈大。系統的質量愈大,所吸收或釋放的能量愈大。原子核裂聚變所釋放的能量是原子以上層面化學反應所釋放能量的幾千倍,正反粒子湮滅時所釋放的能量又是核裂聚變能的幾千倍。
系統有積聚能量過程,就會有釋放能量過程;釋放或吸收能量的大小取決於物質系統之間的平衡關係;系統愈小→“引力↔反引力”愈大→系統愈穩定→釋放或吸收的能量愈大;系統內能量積聚到臨界點時→內部結構平衡狀態改變→釋放或吸收能量;系統與系統之間的能量積聚臨界點時→系統間的平衡態改變→釋放或吸收能量;外部條件變化→系統平衡狀態改變→釋放或吸收能量。
一般平衡論的質能觀認為,物質在“平衡→不平衡→新平衡”的平衡運動過程中吸收或釋放能量:物質在分子原子層面平衡運動過程中會吸收或釋放化學能;帶電粒子平衡運動過程中釋放電能;光子平衡運動過程中釋放光能;原子核層面平衡運動過程中會吸收或釋放巨大的核能,中子質子以下層面平衡運動過程中將吸收或釋放。物質的層級越小,平衡運動過程中所吸收或釋放的能量就越大。

時空觀

一般平衡論的時空觀認為,宇宙空間是有限的,而宇宙時間是無限的,宇宙的時間隨宇宙空間尺寸變化而變化,而宇宙時空隨著宇宙質能轉變而變化。空間不同時間就不同,萬物的時間與所屬物的空間對稱,同一物體在不同時點,空間尺寸也在變化。時間隨著所屬天體的空間及其鏇轉運動的變化而變化——時間不是自變數,而是因變數。地球的時空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地球的時空尺寸也是隨著質能轉變而變化。
宇宙空間的大小因宇宙質能轉化而變化:小(奇點玄子)→大(宇宙萬物)→小(玄子奇點)→…,宇宙小到最小時開始變大,大到最大時開始變小。宇宙奇點有多小,宇宙就有多小;大爆炸時的能量有多大,宇宙空間就有多大,物質膨脹到哪裡,宇宙的邊界就到那裡。宇宙是一個由奇點大爆炸開始→膨脹至最大→坍縮為新奇點→新奇點再大爆炸……無窮平衡循環的過程。
當宇宙全部物質都呈玄子狀態,整個宇宙的質量和能量都聚集在一個很小的空間一剎那就是奇點,此刻的宇宙的空間最小,而奇點存在的時間卻很短。奇點是原宇宙的終點,也是新宇宙的起點。奇點屬宇宙時空和質能的極端狀態——內無結構、外無環境。物極必反是宇宙的普遍規律,宇宙本身也不例外。宇宙小到至小時就會向大的方向膨脹,大到至大時就會向小的方向回歸。
一般平衡論認為,萬物有萬物的時間,宇宙有宇宙的時間,萬物的時間均有限,惟有宇宙時間無窮。宇宙的空間尺寸隨著宇宙時間變化而變化,而萬物的時間卻隨著所屬物的空間尺寸不同而不同。人類所用的時空是地球繞核和自轉運動所形成的時空。太陽有太陽的時空,同是太陽系的行星的空間和時間也不同。銀河系有銀河系的時空,不同的恆星、不同的星系有不同的時空。同一顆恆星從恆星→白矮星→中子星→夸克星→黑洞的不同階段,時空也不相同。人類不能用地球的時空去描述其它星球的時空,更不能用地球的時空去理解宇宙的時空。
宇宙萬物都有各自的平衡循環和生命周期——不同系統、系統不同層次的平衡循環的空間和時間各不相同。物與物之間的區別表現在平衡循環的空間和時間的不同——不同的星系、分子、原子…平衡循環的空間和時間不同,不同種群的生命系統都具有各自的生命周期和平衡循環。萬物在不同層面上進行的平衡循環具有不同的時間和空間——宇宙、星系、 恆星、分子、原子、中子質子…正反粒子平衡循環的空間和時間各不相同;生物圈、種群、個體、細胞…等不同層面上都有著各自不同的生命周期。
人類所用的數量單位都是相對目前地球時空而言的。然而,地球的公轉和自轉呈減慢趨勢——地球鏇轉越來越慢,所謂的“年”、“日”會變得越來越長。宇宙有宇宙的時空,萬物有萬物的時空,奇點玄子沒有時空,宇宙的不同階段的時空也不盡相同。所以,“多少億光年空間”、“幾百億年時間”對人類生存沒有意義,人類不可能用人類的標準,用地球的時空標準去衡量宇宙、認識宇宙、理解宇宙、表達宇宙。愛因斯坦也認為,時間、空間和物質,只是人們認知的一種錯覺。

宇宙觀

一般平衡論的宇宙觀認為:宇宙是一個不斷運化的過程;宇宙是“質量→能量→空間→時間”的四維一體;宇宙空間有限,宇宙時間無限;宇宙質能守恆;宇宙質能互化過程左右著宇宙時空;宇宙是圓形的;宇宙是鏇轉的;宇宙是簡單的;宇宙是孤立的。宇宙觀決定著人的世界觀,進而左右著價值觀和人生觀,包括認識論和方法論。

☀宇宙是一個包含宇宙萬物、奇點玄子、質量能量、時間空間不斷運化的過程:宇宙從奇點而來,又向著奇點而去(奇點→宇宙→奇點);萬物由玄子而來,又朝著玄子而去(玄子→萬物→玄子)。
☀宇宙是“質量→能量→空間→時間”的四維一體:質量生能量,能量生空間,空間生時間,時空生萬物。
☀宇宙空間有限,而宇宙時間無限。宇宙的空間左右宇宙時間變化,宇宙的時間空間隨宇宙質量能量互化而變化:宇宙(大)→奇點(小)→宇宙(大)→…的無窮循環。
☀萬物的時間均有限,惟有宇宙時間無窮。萬物的時間與所屬物的空間對稱,不同空間有不同的時間,萬物的時間隨所在物的空間不同而不同。宇宙時空隨著宇宙質能的轉化而變化,奇點玄子沒有空間也就沒有時間。
☀宇宙質能是守恆的。質量和能量相互轉化是宇宙平衡循環的普遍形式,宇宙的質能之和是一個常數。質能轉化左右宇宙時空的變化。宇宙絕多數質能呈正反粒子形成宇宙的核心。
☀能量源自萬物從平衡到不平衡,從不平衡到新平衡過程——由一物質變成另一物質時釋放或吸收能量:物質結構層次愈小,所吸收或釋放的能量愈大;物質在一定能量環境下會轉變成另一種物質。
☀宇宙由萬物構成,萬物由玄子構成,當宇宙運化到奇點狀態時萬物都呈玄子。奇點是整個宇宙質量能量、時間空間的匯集點。
☀宇宙是圓形的。宇宙中心正反粒子的引力與所有星系天體的反引力平衡。圓是宇宙萬物存在的自然形狀。
☀宇宙是鏇轉的。萬物的鏇轉包括自轉和繞核運動,鏇轉運動是宇宙萬物保持平衡的基本形式。
☀宇宙是簡單的。宇宙愈接近奇點愈簡單,愈遠離奇點愈複雜。宇宙從簡單到複雜,又從複雜回歸簡單過程中,簡單的正反粒子結構始終占宇宙總質能的絕大比重。簡單更利於存在。天道至簡,平衡即天道,天道即平衡。
☀宇宙是孤立的。惟宇宙是一個至大無外(無外部環境),獨一無二(沒有對稱方),僅有內部結構的封閉系統。 平衡觀

一般平衡論認為,平衡是宇宙萬物的本源和本質,也是宇宙萬物運行的法則。平衡是萬物的平衡,萬物是平衡的萬物。在宇宙萬物運化過程中,無處不在平衡,無時不有平衡,平衡才能存在,存在就要平衡。萬物因為平衡而存在,萬物為存在而求平衡。平衡之道嵌於宇宙萬物、天地造化、人間萬態之中,它生於天地萬物之先,超越時空,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無所不包,表現在一切事物之中。天之道即平衡之道,平衡之道即天之道。
宇宙萬物的基本屬性和存在方式是平衡,而不是運動——萬物的運動是為了平衡,而不是為了運動而運動。萬物要維持平衡也離不開運動,運動只是萬物實現和維持平衡的必要形式。萬物的這種平衡是動態的平衡,而不是靜止不變的。平衡離不開運動,萬物都是在運動中求得平衡。運動作為宇宙普遍現象僅是萬物維持平衡的過程和手段,而不是萬物的本質。
一般平衡論認為,平衡是宇宙萬物的本質和存在的方式。宇宙萬物之間的相互聯繫是為了平衡,聯繫存在於平衡的萬物之中。萬物為了平衡而聯繫,為了自身的存在而聯繫,而不是為了聯繫而聯繫。萬物之間的聯繫是為了互為對稱方。萬物與環境之間的聯繫是為了到達自己的自然位置。
一般平衡論認為,宇宙萬物應當是物質和精神的同一,精神鑲嵌於物質之中,物質因為精神而存在。宇宙萬物的基本精神就是求存在、求平衡。物質和精神誰也決定不了誰,也無先後之分。宇宙萬物的本源和本質,既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而是平衡。
宇宙萬物永恆處在平衡循環過程中。平衡是萬物的本質,萬物在自然力量的作用下永恆處於“平衡→不平衡→新平衡→…”的循環過程中。平衡決定物質的來源和去向,萬物來之於平衡,去之於新的平衡。萬物從平衡到不平衡,從不平衡到新平衡;平衡中有不平衡,不平衡中有平衡。
萬物在求存在本能作用下自我平衡。自我平衡是系統對環境的求存在本能的反應,萬物在求存在本能作用下,都會趨於自我平衡。萬物都有自我趨向平衡的求存在本能,求存在的本能源自求存在的智慧,求存在是自我平衡的力量源泉。
萬物都有自身的對稱方。一方的存在都是以對方的存在而存在,對稱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任何一種事物的產生必然伴隨著其對立面的產生而產生。任何事物都有另一事物與之對稱,任何事物自身結構也是對稱的。
萬物在環境中都有自然位置。萬物的自然位置是“平衡→不平衡→新平衡”循環中,環境選擇和自我平衡合力的結果。求存在的本能使萬物總在尋找自己在自然秩序中的自然位置,以求得與環境和諧是萬物的自然目的。自然位置表現為個體與環境的平衡和諧:原自然位置(原平衡)→尋找自然位置(不平衡)→新自然位置(新平衡)。
萬物同宗同源同歸宿。萬物在一定時空和條件下可以處於一種無差別的同一狀態,不同的時空和條件會出現不同層次的同一狀態。萬物的差別是相對特定的時空和條件而言的,在彼時空和條件下呈差別的事物,在此時空和條件下會無差別。萬物在無窮的平衡循環過程中“玄同”。

智慧觀

一般平衡論將“智慧”和“存在”當作一個有機的整體,並將智慧分解成“存在智慧”和“剩餘智慧”。一般平衡論的智慧觀認為:宇宙萬物各有各的智慧,存在就是智慧,智慧就是平衡。
一般平衡論認為,“存在智慧”是宇宙萬物求存求在的智慧,包括生命系統求存求活的智慧。存在智慧是大自然求存在、求平衡的智慧。宇宙萬物及宇宙的秩序源自於萬物求存在、求平衡的智慧。
“剩餘智慧”是人類智慧減除生存智慧的剩餘部分,人類與動物的本質區別在於人有剩餘智慧,而其它生命系統只有生存智慧。其它生命之間的本質區別在於不同的生命具有各自不同的生存智慧。大自然運化了人類及其剩餘智慧,但人的剩餘智慧並不能夠正確地反映和認識大自然。
一般平衡論在將智慧分解成“存在智慧”和“剩餘智慧”的基礎上提出三個存在模式,即第一存在模式:存在智慧→求存求在→宇宙萬物;第二存在模式:剩餘智慧→求名求利→人間萬態;第三存在模式:剩餘智慧→求存求活→天人和諧。第一存在模式是宇宙萬物最根本的存在模式,並決定和支配著第二和第三存在模式。
一般平衡論在“剩餘智慧”和“存在模式”理論的基礎上,將人的欲望分為“求存求活”和“求名求利”兩個層次;將資源分為“生存資源”和“名利資源”兩類資源;將人的行為分成“自然活動”和“社會活動”兩類行為,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源自於求存求活和求名求利的需求。
一般平衡論在“剩餘智慧”和“存在模式”的基礎上提出了三我一體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是自然我、當然我、超然我的三我一體。“自然我”無智無欲,屬第一存在模式的“我”;“當然我”有智有欲,屬第二存在模式的“我”;“超然我”有智無欲,屬第三存在模式的“我”。
一般平衡論認為,生存智慧與有無大腦結構無關,而剩餘智慧必需一個結構複雜的大腦,但結構複雜的大腦不一定就有剩餘智慧。生命的生存智慧與大腦細胞數量及複雜程度呈負相關,而人類的剩餘智慧與其的大腦結構及複雜程度呈正相關。簡單的生命往往有著不簡單的生存智慧。一個人的智慧是一個常數:剩餘智慧愈多,他的生存智慧就愈少。

存在模式理論

一般平衡論認為,宇宙萬物都有求存求在的本能,萬物求存在的本能源自求存在的智慧。宇宙的秩序源自萬物求存求在的智慧;生命系統都有求存求活的本能,生命系統的秩序源自生命體求存求活的生存智慧。宇宙萬物都有求存在的智慧,都說哲學是智慧之學、存在之學,但“智慧”不應當是人類的專用詞,同樣,“求存在”不只是人類的專利,而是萬物的自然目標。
生命的生存智慧用於求存求活,這就是一般平衡論提出的“第一存在模式”。人類具有求存求活本能的同時,還具有求名求利的本性,人類社會的秩序源自人求名求利的剩餘智慧。人類的剩餘智慧用於求名求利,這就是一般平衡論提出的“第二存在模”。如果人的剩餘智慧用於求存求活則是人類的“第三存在模式”。
第一存在模式:存在智慧→求存求在→宇宙萬物
第一存在模式即存在智慧用於求存求在,形成宇宙萬物。“存在智慧”是一般平衡論的重要概念。一般平衡論認為,宇宙萬物都有求存在的本能,這種求存在的本能源自萬物的存在智慧。第一存在模式是宇宙萬物的存在模式,屬萬物包括人類最根本的存在模式,決定和支配著第二和第三存在模式。第一存在模式所產生的自然力量使宇宙萬物總趨於平衡。作者又稱之“天之道”。
第二存在模式:剩餘智慧→求名求利→人間萬態
第二存在模式即剩餘智慧用於求名求利,呈現人間萬態。“剩餘智慧”是一般平衡論的一個重要概念。一般平衡論認為,剩餘智慧是人類智慧減除生存智慧的剩餘部分,人類與另類的本質區別在於人有剩餘智慧。
“剩餘智慧”是一般平衡論用於詮釋人間萬態的一個重要概念,也是作者提出的人類“第二存在模式”和“第三存在模式”理論的基礎。第二存在模式是人類特殊時段的存在模式,導致人類系統與生物圈環境不平衡,屬人類不可持續存在模式。作者又稱之“人之道”。一般平衡論認為,人類所有建立在第二存在模式基礎上的系統都是不可持續的。
第三存在模式:剩餘智慧→求存求活→天人和諧
第三存在模式即剩餘智慧不用於求名求利,而是用於求存求活,達到天人和諧。這是人類特有的存在模式,也是人類合理的存在模式。人類以此模式在地球上生存了幾百萬年,屬人類可持續存在模式。人類系統作為一個整體要在地球上持續生存下去,就必須要與生物圈環境保持平衡。人類只有升華到第三存在模式上,人與自然才能平衡。

三我一體理論

一般平衡論將人類的智慧分成生存智慧和剩餘智慧。人類與動物的本質區別在於人不但有生存智慧,而且還有剩餘智慧,而其它動物只有生存智慧,生命的生存智慧用於求存求活就是第一存在模式。人類與動物的區別在於有沒有剩餘智慧,人與人的區別在於有多少剩餘智慧,個人生存模式的不同在於如何運用剩餘智慧。剩餘智慧用於求名求利就是第二存在模式,剩餘智慧用於求存求活就是第三存在模式。
由一般平衡論上述的三個存在模式理論,推出人類個體三種不同的“我”:自然我、當然我、超然我。沒有剩餘智慧只有生存智慧就屬於“自然我”——第一存在模式:存在智慧→求存求活→自然我。剩餘智慧用於求名求利就是“當然我”——第二存在模式:剩餘智慧→求名求利→當然我。有剩餘智慧而不用於求名求利就是“超然我”——第三存在模式:剩餘智慧→求存求活→超然我。每一個“我”都是自然我、當然我、超然我三者的三我一體。

自然我

第一存在模式的“我”稱為“自然我”:無知無欲,自然而然生存, 也就是所謂的“朴”。生存智慧→求存求活→自然我。“自然我”的特點是求存求活,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自然選擇,自我平衡。自然選擇就是優存劣汰,是生命進化的外在動力;自我平衡是個體主動適應環境,是生命進化的內在動力。個體適應環境就是求存求活求平衡。
“自然我”符合天之道,一切為了求存求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對事對物從來就那么簡單。“自然我”無智無欲,生存智慧一心一意用於求存求活,包括氧氣、水、食物,還有陽光、生存空間和繁殖。
人如沒有氧氣、沒有水,就沒有幾分鐘好活;沒有食物,只能活幾天;沒有繁殖,只能活一代就會絕種;沒有水、沒有陽光、沒有土地就沒有生命。“自然我”一切都是為了生存,總是適應環境,總是自然而然,一切就那么簡單。“自然我”之間為食物、領地和繁殖的競爭僅僅是為了生存。

當然我

第二存在模式的“我”稱為“當然我”:對名利當然而然、欲然而然,所謂“遠離朴”。剩餘智慧→求名求利→當然我。“當然我”的特點是求名求利,你爭我奪,相互殺戮,利令智昏,暴殄天物,人與自然不平衡。“當然我”總是唯利是圖——個人名利最大化;本末倒置——生存與名利倒置,是非顛倒;瞎折騰——折騰別人,也折騰自己;複雜化——將簡單的問題複雜化;總是無事生非、無中生有、無事自擾、無理取鬧;總是虛榮心強、名不符實、自欺欺人。
“當然我”常有悖於天之道,屬人之道,為了名利忘了生存根本,人與自然不平衡,總是將簡單的事物複雜化。一個人假如僅僅是為了求存求活,許多複雜的問題就會變得簡單;相反,如果是為了求名求利,本來簡單的問題就會變得複雜化。“當然我”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將簡單的問題複雜化——能將簡單的問題複雜化的人才算是“有水平”——將簡單的問題複雜得可以蒙人時就可騙得名利。複雜化源自第二存在模式:剩餘智慧→求名求處→利益博弈→複雜化。

超然我

第三存在模式的“我”稱為“超然我”:超然於“當然我”,對名利超然而然,超然於“自然我”,簡單質樸,回歸天道,順其自然。“超然我”雖有剩餘智慧但超然於名利:剩餘智慧→求存求活→超然我。
“超然我”的求存求活不同於“自然我”的求存求活。“自然我”只顧自身求存求活,而“超然我”不但自身求存求活,而且顧及他人和整體的求存求活,有時甚至為他人求存求活而奮不顧自身求存求活。為自身求生存屬“自然我”的本能,為別人和種群求生存是“超然我”的本能。
“超然我”有剩餘智慧而不求名求利,超然於名利,超然於物外,超然於自我,超然於是非,超然於“名↔利↔情”和“權↔錢↔色”等貪慾,不為物所累,不為情所惱,是人生的理想境界,也是人類整體和諧的基礎。
“超然我”的特點回歸天道,回歸生存,回歸朴,人與自然和諧平衡。人在將剩餘智慧專心致志用於求存求活的狀態和環境下,往往會悟出常人所不悟的道理。道教的返樸歸真、佛教的閉關修行就近似這個原理。
“超然我”順乎自然,與時俱化,有知無為,以與天地萬物和諧為準則,按物之本性去主宰萬物,而不為物所役使。“人之超然萬物之上,而最為天下貴也。”(《春秋繁露·天地陰陽》)
“超然我”將複雜的問題簡單化。一個人能保持簡單已很不簡單,能將複雜問題簡單化就更不簡單。因為把事情變複雜很簡單,把事情變簡單很複雜。簡樸更加合理,簡單更利於存在。
“超然我”外在往往表現為大智若愚,大徹大悟,淡定從容,惻隱之心。不僅保持自身平衡,而且以天下之樂為樂,以天下之憂為憂。當天下失衡、天人失衡時,“超然我”就會為了恢復天下平衡、天人平衡而奮不顧身。
“超然我”具有崇高的目標,以天下之生為重任,以天下平衡為要務,以天人和諧為追求目標。譬如,馬克思構想的共產主義社會近似於第三存在模式,共產主義理想應當接近於“超然我”境界;老子說的“聖人”屬於“超然我”,聖人之道屬於第三存在模式。

平衡循環理論

平衡循環是指宇宙萬物在自然力量的作用下永恆處於“平衡→不平衡→新平衡→…”的循環過程中。萬物從平衡到不平衡,從不平衡到新平衡;平衡中有不平衡,不平衡中有平衡。
事物總是從一種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平衡的螺鏇式循環中得以發展。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就會出現另一種新的平衡,從一種系統結構到另一種系統結構,從一個物質層次到另一個物質層次,從一種混沌到另一種混沌。原有平衡的打破代表舊事物的消亡,形成新的平衡代表新事物的誕生。系統經過每輪循環後“新平衡” 與“原平衡”的結構總會發生變化。
宇宙萬物平衡循環的結構和層次可以是從一個宇宙到另一個宇宙,從一個星繫到另一個星系,從一種天體到另一種天體,從一個分子到另一個分子,從一個原子到另一個原子,從一種生命到另一種生命,從一個系統到另一個系統,從一種事物到另一種事物……
系統的變化總是從一種平衡到另一種平衡的循環中,每一次循環有可能是事物得到進化,也有可能得到退化。平衡(作為一個獨立的系統,存在於環境)→不平衡(系統不同層次的分解,回歸於環境)→新平衡(經重新排列組合成一個新系統,從環境中來)。宇宙新陳代謝的表現形式就是萬物的平衡循環:現物質(平衡)→崩潰分解(不平衡)→新物質(新平衡)。
宇宙萬物都有各自的平衡循環和生命周期——不同系統、系統不同層次的平衡循環的空間和時間各不相同。物與物之間的區別表現在平衡循環的空間和時間的不同——不同的星系、分子、原子…平衡循環的空間和時間不同,不同種群的生命系統都具有各自的生命周期和平衡循環。萬物在不同層面上進行的平衡循環具有不同的時間和空間——宇宙、星系、 恆星、分子、原子、中子質子…正反粒子平衡循環的空間和時間各不相同;生物圈、種群、個體、細胞…等不同層面上都有著各自不同的生命周期。
萬物從平衡到不平衡,從不平衡到新平衡過程中,釋放或吸收能量。能量來自或去自於“平衡→不平衡→新平衡”的過程:釋放或吸收能量的大小取決於物質系統之間的平衡關係;系統愈小→引力—反引力愈大→系統愈穩定→釋放或吸收的能量愈大。系統有積聚能量過程,就會有釋放能量過程,釋放的能量與吸收的能量是對稱的。
宇宙萬物總是不斷地進行著平衡循環:平衡→不平衡→新平衡;有序→無序→新有序;生→死→新生;現系統→崩潰分解→新系統;現事物→崩潰分解→新事物;思想→反思→新思想。宇宙萬物的平衡循環是永恆的過程,鏇轉是宇宙萬物的基本運動形式——萬物都呈圓周循環運動,曲線是絕對的,直線是相對的,直線僅僅是曲線中的線段。萬物的基本結構都是曲線運動方式的圓環形狀,從中子質子、原子分子、星球星系無一例外。宇宙萬物沒有結果,只有過程。結果是人的認識和需要,過程是絕對的,結果是相對的。
一般平衡論認為,宇宙萬物包括生物不僅僅是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走向高級;複雜到一定極限時,高級到頂部時,宇宙萬物就會從複雜返回到簡單,從高級重新回到低級。宇宙從簡單的奇點玄子開始,大爆炸頃刻間生成正反粒子,宇宙的結構趨向複雜,在絕大多數形成黑洞的同時,少數正反粒子生成…中子質子→原子分子→恆星行星→黑洞星系,當複雜到不能再複雜時,宇宙又回到簡單的奇點。生命系統不僅僅是從低級到高級的進化,當進化到某個極限時,就會從高級向低級的退化。
宇宙萬物螺鏇式地循環應當是在一個時期內從低級逐步走向高級、從簡單變為複雜,當高級和複雜到頂點時,又會重新回到低級和簡單狀態。所以,宇宙萬物的簡單和複雜屬一種平衡循環:低級→高級→新低級,簡單→複雜→新簡單。簡單易於平衡,簡單就是合理,結構簡單的系統更有利於存在。“複雜”僅僅是宇宙萬物從“原簡單”到“新簡單”的過渡,簡單的才是永恆的,任何複雜系統或複雜關係都是不可以長久的。

自我平衡理論

自我平衡是指系統內部結構的自我平衡。自我平衡是萬物求存在的本能表現,萬物求存在的本能源自於求存在的智慧:存在智慧→求存本能→自我平衡。自我平衡源自系統求存在的本能,自我平衡表現為系統為適當環境而進行的內部結構平衡。 由於萬物的本能是求存在,在“平衡→不平衡→新平衡”循環中,當萬物處在不平衡時,總是自我趨於平衡;處在平衡時也是自我趨於最佳平衡。萬物的平衡是自我平衡的結果,不平衡是自我平衡的過程,新平衡是自我平衡的新結果。平衡中有不平衡,不平衡中有平衡,哪裡有不平衡,那裡就有自我平衡。
自我平衡是宇宙萬物普遍規律。宇宙作為一個沒有外部環境的特殊系統,在數百多億光年的空間內,有上千億個星系,每個星系中又有幾百到幾萬億顆恆星,宇宙及其所有成員都在不斷地自我平衡。自我平衡是宇宙萬物自然力量過程的內在方面(外在方面是環境選擇),更多表現在系統在環境的作用下,主動調節自身的結構,持續地維持內部結構的平衡,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從而達到系統與環境保持平衡之自然目標。
萬物為求存在而自我平衡,總會從不穩定趨向穩定。萬物自我平衡表現的各層次上:玄子→原子分子→宇宙天體;基因→細胞→個休;個體→種群→生物;個人→組織→社會;要素→系統→環境;等。不穩定原子的原子核總在放射出粒子及能量,直至衰變成穩定的原子為止。個人及基因為求生存而自我平衡,任何系統都為求得自身的存在而自動趨向平衡。生物圈為求得存在而自動趨向平衡,人類為求得整體存在而自動趨向平衡。萬物都有自我保存的本能,都有其自然位置和自然目的。求存在是萬物(不僅是有機體)的本能,求存在是萬物自我平衡的源動力。
萬物都有趨向自身平衡的本性。比如系統論中的“自組織現象”;物理學中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生態學講植物、動物、微生物會自動與外界交換物質、能量和信息;博弈論中的生物親序,即所有生物在惡劣、未知的環境中都有尋找規律和有序的本能。原子物理學中電子會自動排位到能量最低的軌道……
系統的平衡是一種狀態和過程,事物總是自動地趨向於平衡。事物都有保持和趨向自身平衡的本能,存在就是合理,活著就是成功,合理就是平衡。平衡則生,不平衡則亡。任何系統都有渴望自身存在的本能,這種本能是宇宙萬物存在的基礎。求生存的本能在生物界尤其明顯。系統求存在求生存的本能驅使系統在不平衡時極力自動趨向平衡,達到平衡時則又竭力維持平衡,然後隨時伺機趨向新的平衡,以至往復無窮。
天體運動是平衡中的運動和運動中的平衡。宇宙天體、太陽、月亮、地球等星球的自身平衡和相互間的平衡現象——自轉和公轉——四季輪迴、晝夜交替等自然現象。地球上的風、雲、雨、雪、龍捲風、土石流、地震、海嘯、火山爆發等是地球求存在的自我調節——通過釋放能量來實現自我平衡,是地球為萬物生存排除障礙。人類今天的生存環境正是來自於地球這些自我調節、自我平衡的結果。生物圈的植物、動物、微生物和環境各生態因素相互聯繫、相互利用,並通過相互制約、轉化和補償,完成動態循環,構成一個龐大的“動態平衡圈”……

事物對稱理論

事物對稱是指系統與系統之間的平衡關係。萬物都有自身的對稱方,一方的存在都是以對方的存在而存在,任何事物都有另一事物與之對稱。任何事物都有另一事物與之對稱,任何事物自身內部結構也是對稱的。事物對稱源自事物求存求在的本能。對立面的存在是事物的存在方式。事物的對立面是事物運化的方向。
宇宙萬物的對稱性包括內部結構對稱、物物對稱和物與環境對稱。宇宙大至無外,所以宇宙只有內部結構的對稱;玄子小至無內,玄子與環境的對稱,玄子沒有結構對稱;萬物的對稱包含自身內部結構對稱、物物對稱、物與環境的對稱。
宇宙萬物都存在一個自己的核心,一個系統核心的質能決定著這個系統的結構和性質。宇宙的核心就在奇點及大爆炸之處,奇點大爆炸後所形成宇宙核心的引力與其所有星系的反引力對稱。宇宙中的上千億個星系都存在自己的核心。黑洞是星系的核心,黑洞的引力與這個星系幾百億甚至幾千億顆恆星的反引力平衡。黑洞是一種引力超大的天體,黑洞與所有的一般系統一樣:外有環境,內有結構,只不過黑洞的內部結構已簡單到只有正反粒子。當一個物質系統核心的引力與其成員的反引力的平衡被打破時,這個系統就會出現坍縮。
太陽是太陽系的核心,太陽的引力與圍繞它的8顆行星的反引力平衡,地球的引力與月球的反引力平衡。根據經典模型,原子就像一個小型太陽系,電子環繞中央的原子核鏇轉,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複合的原子核帶有正電荷,並且和環繞的電子的總負電荷平衡。原子核是原子的核心,原子核的引力與圍繞它的電子反引力平衡。
一般平衡論認為,核心結構是宇宙萬物存在的基本結構,也是鏇轉運動的基礎。鏇轉是宇宙萬物保持平衡和對稱的基本形式,萬物鏇轉包括其自鏇運動和繞核運動。天體系統核心引力與其成員的反引力平衡,並在引力與反引力共同作用下做鏇轉運動。萬物的運動都是為了平衡,而不是為了運動而運動。鏇轉運動是宇宙萬物的普遍存在形式:星系圍繞宇宙核心鏇轉,恆星圍繞星系核心鏇轉,行星圍繞恆星鏇轉,衛星圍繞行星鏇轉,電子圍繞原子核鏇轉,中子、質子、諸粒子都在鏇轉…
太陽在自轉的同時又帶著整個太陽系的成員以250千米/秒的速度繞銀河系核心鏇轉,運轉一周即一個太陽年相當2.5億個地球年。月球在自轉的同時圍繞地球運轉,同時又跟隨地球一起圍繞太陽運轉。類似銀河這樣的河外星系在宇宙多達上千億個,所有的星系在自轉的同時都圍繞宇宙中心作鏇轉運動。宇宙普遍存在的鏇轉運動使得宇宙天體總是呈圓球形狀:月球—地球—太陽;衛星—行星—恆星;恆星—星系—宇宙…
平衡是事物之間的平衡,不平衡也是事物之間的不平衡,新平衡是事物之間新的平衡。物物對稱具體表現在不同的層面上:正反粒子→…中子質子→原子分子→宇宙天體;個體→種群→生物;個人→組織→社會;要素→系統→環境。萬物在不同層面上的對稱可以分別表現在時間、空間、質量、能量上的對稱。宇宙對稱包括的時間和空間、質量和能量的統一。
“天地萬物之理,無獨必有對,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程頤)。萬事萬物總是相互依存、相互對立、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相互轉化,相生相剋,相應相成,相依相隨,物物有對,事事有雙,一分為二,共存共亡,物極必反。宇宙萬物除宇宙本身、奇點玄子沒有對稱方外,正反粒子…中子、質子、原子、恆星、黑洞、星系…包括從正反粒子到中子質子之間還有多少未知的“子”,所有物質都存在與自身對稱的反物質。
人類思維方法對稱才有合理的邏輯,包括:矛與盾對稱;結果與原因對稱;形式與內容對稱;現象與本質對稱;道和器的對稱;物質與意識的對稱;知識和實踐的對稱;現實與可能對稱;主觀與客觀對稱;工具與目標對稱;過程與結果的對稱;輸入與輸出的對稱;行為與目的的對稱;作用與反作用對稱;存在模式與行為方式對稱……

自然位置理論

自然位置是是指系統與環境的平衡。萬物在環境中都有自己的自然位置,表現為個體與環境的平衡和諧。求存在的本能使萬物總在尋找自己在自然秩序中的自然位置,以求得與環境和諧是萬物的自然目的。
系統與環境相平衡和諧時就是系統的自然位置。萬物都有自己的自然位置:存在智慧→求存本能→自然力量→自然位置。萬物處在不平衡時,在求存本能的作用下,總會自我趨於平衡,尋找自己的自然位置;處在平衡時,總會努力維持自然位置。系統的自然位置也是它在自然秩序中的位置,找到自己在自然秩序中的位置,以求得與環境和諧並保持自我平衡就是萬物的自然目的。萬物和諧就是自然秩序:萬物求存本能(自然目的)→自然力量(萬物求存求在的合力)→自然秩序(萬物和諧)。
自然位置是系統在環境中有適當的位置,表明系統與環境平衡。對整體而言,每一個個體都找到自己的自然位置,就形成了整體的自然秩序;對個體而言,整體有了自然秩序,說明每一個體都有了自然位置。當每個個體都找到自然位置,整體有了自然秩序時,就形成了自然平衡。存在智慧→求存本能→自然力量→自然位置→自然秩序→自然平衡。
萬物的自然位置在“平衡→不平衡→新平衡”循環中會因自然秩序變化而不斷變化——自然位置是動態的。原自然秩序有原自然位置,當自然秩序變化時,它們會尋找自己新的自然位置(自我平衡作用),新自然秩序有新的自然位置(此時會維持自然位置)。自然秩序變動決定自然位置運動方向;但系統自然位置的運動方向也反作用於環境自然秩序的變化。
每個天體都與所處的環境保持平衡,銀河系統中所有的恆星有各自的自然位置。銀河系側看像一個中心略鼓的大圓盤,整個圓盤的直徑約為10萬光年,中間最厚的部分約3000~6500光年。銀河中心應當就是一個大黑洞,這個黑洞的巨大引力與銀河系中2000多億顆恆星的反引力平衡。鼓起處為銀心,是恆星密集區,故望去白茫茫的一片。
銀河系俯視像一個巨大的漩渦,這個漩渦有四個鏇臂組成。太陽系就位於其中一個鏇臂(獵戶座臂),並逆時針繞銀河中心鏇轉。太陽位於距銀河中心3.3萬光年處,繞銀心鏇轉一周約需要2.5億年。太陽在銀河系中自然位置的變化,必然會對地球帶來周期性影響,尤其是對生命系統產生重大影響,只是這個周期對人類來說太長太長。人類也許只是太陽繞銀核運動周期某個階段的產物。
宇宙中像銀河這樣的星系多達上千億個,銀河系只是普通的一員。宇宙萬物都有自己的自然位置,宇宙從奇點大爆炸後所形成的上千億個星系,在上百億光年半徑的空間都有著自己的自然位置,每個星系自轉的同時都在繞著宇宙中心鏇轉,每個星系都與宇宙環境保持平衡。
宇宙從奇點大爆炸開始,由最初的玄子→正反粒子…中子質子→原子分子→…恆星星系,就是一個在不同層次上的自然位置變化過程。系統從原自然位置到新自然位置過程中,都會吸收和釋放能量。系統自然位置所跨越的層次愈大,所吸收和釋放的能量就愈大。
宇宙中不同面層次的物質、不同層面的天體都有各自的自然位置。原子是構成恆星行星的基本材料,僅地球就有1.33×10個原子。原子分子在環境中都有各自的自然位置,地球在太陽系中有自己的自然位置。太陽系與一個原子結構有些近似,原子99.9%的質量集中在原子核,若干個電子繞著原子核高速鏇轉,太陽系也同樣是行星繞著太陽鏇轉,同樣是99.9%的質量集中在太陽。繞太陽鏇轉的所有行星都有各自的自然位置,太陽在銀河系中也有自己的自然位置。
生物圈的自然位置和自然秩序是環境選擇和自我平衡共同作用的結果。環境為了平衡而選擇系統,系統為了生存而適應或選擇環境。系統可通過調整自身內部結構來適應環境,也可選擇適合自身生存的新環境。對一個生命系統而言,自然選擇是系統與環境的關係,是來自環境對系統的力量,表現在環境對系統的輸入。
自我平衡是系統內部求存在本能對環境輸入的反應。系統是環境中的系統,環境決定系統,系統需要一個適合自身生存的環境,還要在這個環境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系統應主動適應所在的環境。決定生命種群及個體的自然位置和自然秩序的因素是:物競天擇——自然選擇與生存競爭合力作用,適者生存——自然選擇和自我平衡共同作用。種群的自然秩序是競爭的結果,一旦形成自然秩序就可以減少爭鬥。
萬物的自然位置是分層次的:微觀層次和巨觀層次,可以是:奇點玄子——原子分子——宇宙天體;個體——種群——生物;個人——組織——社會;要素——系統——環境;等不同層面的自然位置。結構相同的原子分子常常會聚在一起,內部結構相同的系統往往抱成一團。物以類聚是為了存在,人以群分則是為了名利。
自然位置法則告知人類,任何事物只有適當,沒有最好。最好只是相對的,適當才是絕對的。萬物平等,世上無廢物,在適當位置為“寶”,在不適當位置為“廢”(有時為害)。變廢為寶就是物從不適當位置回到適當位置——自然位置(從不平衡到新平衡)。自然力量而形成的自然位置和自然秩序是最合理的,因自然力量而形成的一個有自然秩序的系統,有利於這個系統在環境中的存在。自然力量是相對人類求名求利活動而言的。

萬物玄同理論

萬物玄同是是指系統在特定條件下的平衡。萬物在一定環境和條件下可以處於一種無差別的同一狀態,不同的環境和條件會出現不同層次的同一狀態。一般平衡論認為,宇宙有著共同的本質,萬物源自同一的元點。萬物在永恆的平衡循環過程中同源同宗同歸宿。宇宙在“平衡→不平衡→新平衡”無限循環中,萬物最初和最終是沒有差別的,最初是玄子,最終又還原為玄子。“玄”是平衡循環,“玄同”就是宇宙萬物具有共同的本質——萬物在無限的平衡循環過程中,不同的物物之間總會存在著共同點。萬物在特定條件或層次下呈同一的絕對平衡狀態。
萬物都由玄子構成,萬物的基本“材料”相同,世上各種東西都是由相同的“零件”結合起來的,只是在不同的環境和條件下,在不同層次上的組成結構不同。構成物質的不同原子都是由為數不多的粒子根據相同的規律所組成,在黑洞環境中不同的中子質子都化成正反粒子,在奇點時整個宇宙所有的“子”都回歸於同一的玄子。“宇宙萬物→奇點玄子→宇宙萬物”,是宇宙層面的“平衡→不平衡→新平衡”循環。
物物之間的差別是相對的,而玄同是絕對的。萬物的差別是相對特定的層次和條件而言的,在上一層次呈差別的物質,到了下一層次就會無差別;在彼條件下有差別的事物,在此條件下就無差別。萬物同宗同源同歸宿,奇點玄子是天地之根、萬物之母,物物之間的差別是運化過程中的差別,宇宙奇點又最終九九歸一。
萬物在一定環境和條件下可以處於一種無差別的同一狀態,不同的環境和條件會出現不同層次的同一狀態(玄子—中子質子—原子;細胞—組織)。在黑洞環境中,地球上的所有的元素都化成正反粒子,地球會被坍縮成只有一粒豆子大小的體積。在宇宙大爆炸前的頃刻,整個宇宙也會坍縮成一個奇點,此刻宇宙萬物處於一種無差別的同一狀態。
在地球生物圈,不同的生物種群是因為在DNA分子層面的差異。不同種群的生命都由相同的胺基酸和核苷酸分別組成其蛋白質和核酸,所有生命的遺傳物質都是及在所有的細胞中都以同樣的生化機制進行複製,具有同樣的中心法則和遺傳密碼。複雜的DNA都是由幾種簡單的原子組成,不同的生命種群到了原子層面上是玄同的,只是構成的結構不同。假設能破譯生命原子層面上的結構信息,就可能改變生命延續和繁衍的方式。假如知道了你的原子層面結構信息,就可以到另一個時空重新組裝一個一模一樣的你。
凡事物就存在共同本質,凡系統都存在共同之處。看似截然不同的系統之間,在無限的平衡循環中,總會存在著共同之處——表象不同事物的內在一定有著共同的本質。系統之間的差別僅僅相對某個層次而言的,在某一個層次存在的差別,深入一個層次就會得到同一。

平衡層次理論

一般平衡論的平衡層次理論認為,所有平衡的系統都同時包括以下三個層次的平衡。系統的三個層次的平衡是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的統一整體。
系統與環境的平衡
系統與自身所存在的環境保持平衡。系統與環境保持平衡就是系統的求存求活。“自然位置”平衡法則體現在系統與環境保持平衡和諧。
系統與系統的平衡
系統與存在的環境中另一個相關聯的系統保持平衡。“事物對稱”平衡法則體現在系統與系統的平衡和諧。任何系統的存在都會因為另一個系統的存在而存在,系統內部也是對稱的。
系統內部結構平衡
系統內部結構保持平衡。系統結構決定系統的性質和功能。系統結構的變化是為了適應外部環境。“自我平衡”平衡法則體現在系統內部結構的平衡和諧。

朴理論

“朴”就是生命系統將全部智慧用於求生存的狀態。一般平衡論用“朴”當作表達或衡量事物自然平衡狀態的工具。“朴”是系統內在平衡的重要特徵,表現一是自然而然,二是無智無欲。系統“朴”的狀態與系統自我平衡呈正相關:系統愈接近“朴”愈能自我平衡,愈遠離“朴”就愈不能自我平衡。遠離朴則表明系統內在不平衡。
“朴”可以計量,當生存智慧—求存求活=0時,即剩餘智慧等於“0”或智慧與生存平衡時謂之“朴”。剩餘智慧愈多愈求名求利就愈遠離朴。所以,“朴”是一個表達個人(系統)“剩餘智慧→求名求利”的程度和狀態的概念:生存智慧→求存求活→朴;剩餘智慧→求名求利→遠離朴。人的全部智慧用於求存求活狀態就是“朴”——也是一般平衡論用於衡量和評判一個人本質特徵的工具。
“朴”與生存模式的內在聯繫是:第一存在模式為“朴”;第二存在模式則遠離朴;第三存在模式回歸朴。同理,“朴”與“三我一體”的關係是:“自然我”為“朴”;“當然我”遠離朴;“超然我”回歸朴。“朴”是衡量和評判“我”的尺度和標準,表達一個人的本質特徵。“朴”的本質是平衡,遠離朴就是不平衡,回歸朴就是重新達到平衡。所以,天之道朴,人之道遠離朴,聖人之道回歸於朴。
人生不同階段,從“朴→遠離朴→回歸朴”:初生嬰兒,生存智慧=求存求活(自然平衡),剩餘智慧為0時就是“朴”,就是“自然我”;隨著年齡增長,漸漸產生剩餘智慧,慢慢遠離“朴”,變得不“朴”。到成年時,剩餘智慧到達高峰值,最不“朴”,就是“當然我”;剩餘智慧愈多,求名求利愈甚,就愈遠離朴——趨向不朴。年邁時,剩餘智慧衰減,重新回歸於“朴”。剩餘智慧愈少愈不求名求利就愈“朴”。

平衡點理論

一般平衡論認為,事物都有自己的對稱方,在對稱的事物之間存在一個媒介,這維繫系統與系統之間平衡關係媒介的輸入輸出參數就是平衡點。凡是平衡的事物之間必定存在一個支撐點,這個支撐著系統保持平衡的關鍵因素就是平衡點。凡存在的事物都有存在的理由,這個理由就是平衡點。凡存在的必有一個平衡點,如果失去這個關鍵因素的支撐,平衡體系就會坍塌。
平衡點是分析和建立事物之間平衡關係的工具。存在就是平衡,事物的存在和聯繫的背後是平衡問題,而平衡點就是相互聯繫著的事物之間的關鍵因素。事物之間有聯繫才有平衡,但事物為平衡而聯繫,非為聯繫而聯繫。平衡點決定系統存在和性質,只有存在平衡點才可維持系統的平衡;反之,只要這個系統是平衡的就必然存在著平衡點。
宇宙天體間的平衡點表現在“力”——引力和反引力上;生命系統之間的平衡點表現在“量”——相互在物質、能量和信息上的平衡;家庭(有血緣關係的人之間)平衡點表現在“情”——情感上的平衡;非血緣的人與人之間的平衡點具有“情”和“利”的雙重性;社會中的人群或組織間的平衡點表現在“利”——利益、契約、理性上的平衡;社會經濟的平衡點表現在供應與需求的平衡;個人生理的平衡點表現在輸入與輸出的平衡;個人心理的平衡點表現在現實值和期望值的平衡。

準平衡理論

“準平衡”是指事物發展與平衡臨界點保持適當空間。系統保持準平衡狀態有利於保持和維繫系統與環境的平衡。孔子說的“中則正,滿則覆”就是準平衡思想。事物在“平衡→不平衡→新平衡”的循環中,當事物到達平衡臨界點時就會走向不平衡,在接近於平衡臨界點而又距平衡臨界點保持適當空間就是準平衡。準平衡狀態擴大了平衡點的區域範圍,有利於保持和維繫原有平衡系統。
“準平衡”揭示的現象,譬如:物極必反——無極則不反;過猶不及——任何事物過頭就會走向反面;樂極生悲——樂未極則悲不生;福過災生——福不過則災不來。“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月盈則虧日中則昃。”“水滿則溢器滿則傾。”“熱極生風窮極思變。”“太強必折,太張必缺。”“衰為盛之終,盛為衰之始。”等等。
上述說法中的“極”、“過”、“至”、“滿”、“太”等都屬於“度”的概念,任何事物都是適度為佳——保持準平衡狀態,過“度”就會走向事物的反面,過分的行為會導致災禍。“無極”、“不過”、“分寸”就是保持準平衡,凡事不求十全十美,但求八九分為好,不可求絕對平衡。“準平衡”就屬於一種有利於平衡的不平衡,保持“準平衡”則有利於維繫原有平衡。
在自然現象中,月盈則虧,日至中則仄,物滿則虧,水盈則溢,就體現一種準平衡。人類社會中的以弱勝強、以柔克剛、謙虛謹慎、寧拙勿巧、大智若愚、吃虧是福、低調、分寸、共贏等都是準平衡。所謂做人做事“留有餘地”、“適可而止”、“不過分”也屬於準平衡。任何事物 “過”了臨界點必會轉化為對稱方,到了極端必會走向其反面。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