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常興鎮歷史悠久。《蒙城縣誌》記載,春秋時期,該地屬楚國北部軍事要塞,楚靈王靈戍邊至此,建有烽火台10餘座(解放初期尚存),建國以來先後設定大興公社、大興鄉,1992年撤區並鄉時,改置常興鎮。
資源豐富
沿茨淮新河建設1620千瓦排灌大站6座,8小時可將內澇排完,也可將全鎮的大、中溝灌滿;沿6大灌區新建二級電站70座,流動站180個,流動泵田水利化,耕作機械化,種植良種化。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水稻、玉米、大豆、紅於等;主要經濟作物有花生、西瓜、蔬菜、水果等,成為本地農業增收支柱。
常興鎮環境優美,水陸交通發達。茨淮新河碼頭,日進出船幾十艘,吞吐量10萬噸。省道203線通過茨河大橋連線兩淮。環鎮路進村入戶,四通八達。境內程控電話、有線電視普及率很高、通訊方便。水電設施規模雄厚,擁有110千伏的高壓變電線路3條,日產1000噸水廠和35千伏的變電所,已被列為待建項目之中。
常興鎮黨委、政府班子團結,凝聚力強,民風淳樸,事業發展,2002年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8992萬元。
農業
常興鎮地理位置優越,氣候條件適宜,農產品甚為豐富,盛產小麥、油菜、大豆、花生、芝麻、玉米、棉花等農作物。近幾年,隨著農業結構調整,地膜花生、反季節蔬菜發展迅猛,沿茨淮新河大壩一線,黃花菜、水果(桃、李、杏)、網廂養魚等特色產品異軍突起。境內18公里茨淮新河大壩,林業“萬里綠色長廊”工程初具規模,壩頂2000畝果林匠心獨具,春季到來,壩上綠樹成蔭,春花爛漫,壩下黃花菜飄香,水上魚廂相連,景色宜人。在養殖方面,以家庭為單位主要發展豬、牛、羊、雞、鴨、兔的飼養,發展網廂養魚和利用低洼地,舊唐改造發展養魚業。
經濟建設
鄉鎮企業和民營經濟發展前景廣闊,鎮內以腸衣廠、浮崗麵粉廠為龍頭的20餘家民營企業穩步發展。其他運輸、飲食、建築、服務等企業數不勝數。
商貿流通日趨活躍。全鎮已建成十大專業市場,即糧食交易市場、建築材料市場、水產家畜家禽市場,水果蔬菜市場、花生購銷市場、冬粉市場、小商品批發市場、竹木市場和黃牛交易市場。日吞吐10萬噸的茨淮碼頭和貫通兩岸的茨河大橋,為茨淮新河兩岸人民搞活商貿加快流通提供了條件。每天到常興鎮貿易經商人數達萬人,年成交額4億元上下。
集鎮建設日新月異,經過多年努力,鋪設水泥路面大街6條,修建4公里綠化帶和下水道,開發“四縱三橫一個中心”,集古今中外建築風格於一身,總占地面積50萬平方米,可容納1.2萬城鎮居民,贏得省、市、縣主要領導的高度讚揚,成為全縣小城鎮建設的一面旗幟。
科教文衛社會事業方興未艾。建有完全中學1所,初級中學1所,國小17所,幼稚園1所,衛生院1所,文化、廣播、科技、交通、公安、司法等機構設施齊全。
常興鎮黨委、政府在2000年一來一直圍繞“一河兩路建市場”,做好“兩優一加快大文章”。即加大茨淮新河開發利用力度,發展2000畝網箱養魚;擴建碼頭;興建大壩公園;建造河心涼亭、釣魚台、旅遊池;購置遊輪、摩托艇,開發河底潛水捕撈:沿河修建餐飲、娛樂、休閒觀光建築,吸引遊客到常興旅遊度假,投資辦廠。抓住國家投資1.5億元,開發省道203線的機遇,參與混凝土道路擴建工程,參與茨淮大橋重建和設定收費站工程;帶動茨北路及環鎮路的改造升級;啟動沿路開發,移民建村,促進鄉鎮一體化,農村集鎮化進程。抓住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機遇,迎接農業大挑戰。
針對農業生產圍繞市場調整,因地制宜抓調整,圍繞“兩高一優”抓調整,制定落實了“21331”特色工程計畫即:二個突出:突出高產優質高效穩產地膜花生生產(3萬畝),突出高產穩產高效脫毒經芋生產(2萬畝)。一個壓縮:壓縮劣質低效傳統糧食生產。一個穩定,穩定棉花生產(6000畝)。三個加快:利用堯湖村等蔬菜生產已初具規模的優勢,加快以雙孢菇為主的蔬菜生產基地建設;利用茨淮新河獨特優勢,加快以林果、水產和蔬菜為主經濟的開發步伐,利用量多價低的植物桔桿,加以擴大畜牧飼養量,提高“三改”為主的畜牧業發展。三個培育:培育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並舉的新的林業經濟成長點;培育以花生、蔬菜為主導產業的專業市場,走好市場加農戶的產業路子培育以安家大為依託,依靠科技進步興農富民的科技組織,走好科技加農產的發展路子。一個目標:人均增收200元。
常興鎮黨委、政府班子精誠團結,求真務實,勵精圖治,正以飽滿的熱情,昂揚的鬥志,紮實的作風,把工作全面推向21世紀,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奮力拚搏。
管轄區域
鎮政府駐常興村,人口2.47萬人,面積118.37平方千米,轄2個社區居委會:常興、唐家;24個村委會:常興、太平、張崗子、曹家屯、義合莊、大劉家、聶家、八旗、兩家子、王家窩鋪、唐家、崔家、四間房、牛家、安家河、民卷、北王家、西腰、馬架子、橋家、大吳家、孫家、郭牛、趙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