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市實驗國小

常熟市實驗國小

常熟市實驗國小始建於1914年,位於學前街泮宮舊址,前身是常熟(縣)市學前國小,是江蘇省首批實驗國小,少先隊全國紅旗大隊,江蘇省模範學校,江蘇省德育工作先進集體,江蘇省教育科研先進集體,江蘇省教育信息化工作先進集體,江蘇省綠色學校,蘇州市首批雙語實驗學校。校園環境優美,師資力量強大,注重學生禮儀。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江蘇省常熟市實驗國小是一所既有歷史底蘊,又具現代氣息的百年老校,始建於清光緒33年(1907),校長宗秀松。1981年改稱今名,為省級實驗學校,曾走出過中國第一代水電專家俞炳元、生物物理學家丁達夫、前財政部副部長金立群等眾多傑出校友。學校占地65畝,建築總面積4萬平方米,校舍布局得宜,美輪美奐,擁有一流的教學環境和高科技裝備。校內1.2萬平方米的活動中心“六藝苑”,內設40多個活動項目,是一個啟迪智慧、培養能力、發展個性的素質教育基地。現有50個教學班,2170名學生。幼稚園21班,幼兒776人,全校教職工204人,其中省特級教師2名,蘇州市名教師學科帶頭人5名,常熟市學科學術帶頭人34名,常熟市教學能手52名,100多名教師獲全國優秀教師等市級以上榮譽稱號。

學校秉承“崇德尚文”的校訓,精心實施文化立校、科研興校、人才強校、特色名校四大戰略,以“讓孩子用三原色去塗抹世界”為辦學理念,努力建設融書香校園、數碼校園、生態校園、雙語校園、活動樂園、成長家園於一體的新型學校,孩子們在這裡盡享最豐盛的教育資源,領略充滿人文關懷的教育教學,聆聽學者型教師的諄諄教誨,體驗生命化課堂的真正含義。學校以“國小發展性課堂教學研究”為主課題,積極探索實踐新課程背景下的素質教育,以讓孩子“學一生有用的東西”為核心思想,以“少教多學 以學論教”、“以內養外,以質論教”為教育主張,以“為成人而非成事”、“重應世而非應試”、“似農業而非工業”為基本理念,教育教學質量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

常熟市實驗國小 常熟市實驗國小

通過多年努力,學校先後被評為全國綠色學校、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標準套用示範學校、少先隊全國紅旗大隊、江蘇省模範國小、江蘇省文明單位、江蘇省文明學校、江蘇省德育工作先進集體、江蘇省教育科研先進集體、江蘇省信息化工作先進學校、江蘇省中國小衛生工作先進集體、江蘇省體育工作先進集體、江蘇省億利達發明先進單位蘇州市教育現代化國小、蘇州市雙語教育實驗學校等。

教師風采

金一民,江蘇省國小數學優秀青年教師、蘇州市優秀教育工作者、蘇州市“教壇新秀”暨“雙十佳”、蘇州市教育科研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洪榴,全國優秀教師、蘇州市名教師、蘇州市雙十佳、蘇州市語文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常熟市“育才獎”先進個人、常熟市師德標兵、常熟市優秀教育工作者、常熟市傑出青年崗位能手、常熟市語文學科學術帶頭人等榮譽稱號。是常熟市名師名校長培訓班成員、蘇州市青年骨幹教師高研班成員,江蘇省教育廳中青年骨幹教師培養對象。

俞璐,女,1961年4月出生,黨員,大學文化,中學高級教師。江蘇省德育工作先進個人,蘇州市國小語文學科帶頭人、蘇州市雙十佳、蘇州市百名好師徒、蘇州市跨世紀人才培養對象、蘇州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個人 常熟市首批教育系統優秀中青年專業技術人員,常熟市首屆名教師、常熟市第四屆當代阿慶嫂。

校友風采

王厚邦 丁德生 浦大邦 丁達夫 俞炳元 趙廷箴金立群 楊燕華 呂恩 時萌 卜承祖沈國放嚴寄洲王煒炘

發展歷程

學前國小,今為常熟市實驗國小,屬江蘇省首批九十四所實驗國小之一。位於學前街泮宮舊址,在常熟教育史上,是有一定社會影響的國小之一。

回溯建校歷史,淵源有二:

明德國小(1907-1912)海虞市立三初小(1912-1928)

襄和女校(?-1914)海虞市立女校(1914-1928)

至1984年止,從海虞市立女校建校算起,正好七十年。(按:學前國小建校史,歷來以海虞市立女子學校成立算起。)《常熟縣教育行政月刊》民國十八年一月第七期記載:“該校 曾發行五周年、十周年、十五周年紀念刊物各一冊,過去歷史,有冊可稽。”如以明德國小1907年建校算起,則已七十七年歷史了。

清末時期、民國時期的有關史實,茲分期紀要如下:

一、 清末時期(1907-1911)

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丁未,邑人袁壽康、趙宗典、屈鏡清、陳弼等發起籌組明德初等國小,校舍借用學宮賓興局,校長為袁景紹。1907年創辦伊始,教室一。次年,1908年畢業二人。1909年校址移在學宮禮器庫,仍辦一教室。1909年、1910年,校長為屈家琨,繼為陳弼。教職員工除發起人之外,尚有徐家坤、嚴春富等。

二、 民國時期(1912-1949)

1911年,辛亥革命勝利,常熟光復,行政組織更制同。明德初等國小仍由陳弼擔任校長。1914年下半年,更名為海虞市立第三初等國小。校址遷在泮宮尊經閣。1915年,更名為海虞市立第三國民學校。1924年,更名為海虞市立第三初等國小,校長仍由陳弼擔任,一直至1928年。明德初等國小從創立至海虞市立第三初等國小,以至合併,前後凡二十一年。校址初在學宮賓興局,後移至禮器庫,移至尊經閣後,校門西向,在周神廟弄學宮西北隅出入。

1927年,北伐勝利,海虞市建制撤消。次年,將海虞市立第三初等國小和海虞市女子國小合併,更名為常熟縣第一學區學前國小。是為本校定名“學前國小”之始。

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同仁為紀念鄒蓮芬長校五周年,撰有《五周年紀念碑誌》,建碑塔於幼稚園後面 西部教室前的校園中。署名教工有江季拯、張引才,陳啟森等二十六人。其後,管逸民、錢正范、張子才、嚴金儒、謝夢石、曹粹娥等均先後在校擔任教職。至抗戰前夕,1937年上半年,計教室十九,教職員二十八人,學生九百零七人。

1937年,抗戰軍興。“八?一三”事變後,學校停課。常熟成立抗敵後援會,借用學前國小教室,辦後方醫院 本校教師積極投身抗日救國熱潮,參加護理工作。

1938年八月,學校開學,仍名常熟學前國小,由季嘉生為校長。1939年八月,更名常熟模範國小,姚仲圖為校長。1940年八月,更名常熟市實驗國小,周洽壽為校長。1941年八月,更名常熟縣泮宮中心國小,趙仲珪為校長。1945年八月,汪留豫接任校長。抗戰勝利後,1945年十月,辦理接收事宜,由黃鼎新擔任校長。1949年四月,常熟解放,校務暫由教導主任周宗珍主持。1949年,新中國建立,學校走向新生。學校名稱,隨著區域建置的變化,初名常熟市學前中心國小,1958年改名為常熟縣虞山鎮(公社)學前國小,1962年直屬縣管,更名為常熟縣學前國小,一直至“文革”。文革中,改名文革國小。“文革”結束1977年復名學前國小,並被定為縣直屬國小和蘇州地區重點國小。1981年2月,被省選定為江蘇省實驗國小之一,更名為常熟縣學前國小。

1983年,更名常熟市實驗國小。進入90年代後,學校努力實現兩項轉軌。一是堅決從應試教育轉到素質教育的軌道上來,二是堅持從重點國小轉到實驗國小的軌道上來。1998年12月,由蘇州市教育局代省教委對學校工作進行全面考核驗收,1999年5月,經省政府批准再次確認為江蘇省實驗國小,頒給金光燦爛的“江蘇省實驗國小”校牌。同年12月,又經考核驗收,命名為“江蘇省模範學校”。

於茲世紀之交,回溯年一個世紀的歷程,在常熟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輝的篇章。接下來,學校正以“敢於攻堅,勇於創新,群策群力,雷厲風行,精益求精”的精神,制訂新世紀的發展規劃:實施科研興校戰略,推進三大工程建設(名師工程、教育信息化工程,素質教育工程)創建一流知名實小,為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開拓前進,再創輝煌而奮鬥。

喜逢盛世,常熟市委市政府投入5000多萬元,將學校遷至環境優美的新城區。新校占地65畝,建築總面積4萬平方米,擁有一流的教學環境和高科技裝備,是一所融書香校園、數碼校園、生態校園、雙語校園、活動樂園、生活家園於一體的,既有歷史底蘊,又具現代氣息的新型學校。在這裡,每一個孩子都能盡享最豐盛的教育資源,獲得最充分的優質教育;每一個孩子都能領略到充滿人文關懷的教育教學,聆聽到學者型教師的諄諄教誨,體驗到生命化課堂的真正含義。

學校正秉承“務實求真,開拓創新”的校風,發揚“敢於攻堅、勇於創新、群策群力、雷厲風行、精益求精”的實小精神,打造國內一流、國際接軌的頂尖名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