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1920年,大旱成災,民不聊生,土匪蜂起,全家避亂於縣城。僅仙甫一人在家,他不忍睹貧苦農民飢餓之狀,乃不顧父兄反對,先出賃土地,向富戶出息借款,繼而出賣土地300餘畝,以賑濟饑民。逢年過節,對貧苦者多有資助。平時村民紛爭訴諸公庭,他代為墊款,息事寧人。
主要事跡
1927年,軍閥混戰,捐稅繁重。國民黨濬縣縣長周棟夥同地方劣紳郜振方為取媚軍閥,圖謀官職,向地方強硬派捐,每兩丁地銀加派兩元(銀元)。民眾怨聲載道,苦不堪言。仙甫目睹此景,親赴縣政府吁減免。周棟等反誣仙甫煽動民眾抗捐。他聽了火冒三丈。抓起水壺照周棟摔去。周以“有意抗捐,大鬧縣府”罪將常投入監獄。訊息傳出,裴莊一帶村民不約而聚千餘人,擁進縣府,迫使周棟停止派捐,撤銷郜振方公款局長職務,釋放常仙甫鬥爭獲得全勝。
仙甫與貪官污吏勢不兩立,屢遭誣陷,曾兩次入獄。1931年,被同族訴之公庭,縣長李長庚與郜秀生從中作梗,仙甫冤獄兩年。1934年,仙甫將分家所得的土地,一部分無償讓給常連有、常德新、常瑞等幾戶貧僱農耕種,一部分變賣,資助黨的地下工作者,僅留六畝維持一家生計,直到1945年濬縣解放。10年間,仙甫長期受封建家庭排擠、親友歧視,過著清苦生活。而他為民眾排難解紛,為革命事業奔走則毫不畏縮懈怠。
1938年2月,日軍進逼縣境,縣長余芸澍藉口赴省述職,攜巨資南逃。代理縣長謝錫崇召集城鄉紳士開會,商議對策。會上以常仙甫為首的主戰派與郭棟臣(縣西郭莊人)為首的投降派進行了激烈爭論。當聽到郭棟臣侈談賣國論調後,仙甫怒火中燒,一躍而起,將會議桌掀翻,大罵漢奸,頓足而走。錚錚鐵骨,令人肅然起敬。當日回村後隨即組織民眾抗日。3月15日,日本侵略軍侵犯縣境,裴莊首當其衝。仙甫率本村青壯年數百人,憑藉土寨,用土槍土炮、大刀長矛,英勇抗擊日軍,打退敵人多次進攻。後因武器不支,敵眾我寡,土寨被炮彈摧毀,仙甫指揮村民撤退。這次戰鬥,打死日本侵略軍數十名,給犯境日軍當頭一棒,顯示了濬縣人民抵禦外侮、保家衛國的民族氣概和不畏強暴的鬥爭精神。3月24日上午,常仙甫協同湯陰司馬一帶民眾,伏擊南犯日軍,打死70人,活捉1人,炸毀軍車4輛。
1938年7月,仙甫到太行山革命根據地找到陳賡將軍,請求派人到濬縣領導抗日鬥爭。陳賡將軍熱情接待了他,讚揚他的抗日行動。
1938年冬,在冀魯豫邊區抗日武裝支持下,與王韻聲在屯子鎮組織浚、淇、滑、湯民眾自衛籌備理事會,仙甫任副會長。次年春,理事會建立武裝常備隊,截軍糧、鋤漢奸,有力的配合了抗日戰爭。1940年冬,仙甫擔任浚滑湯天門會總辦事處副會長。他利用在當地民眾中的威望及廣泛的社會聯繫,協助地下黨組織做了大量工作。特別是在團結、爭取、改造天門會過程中,仙甫起了重要作用。經他介紹,胡紫青(常的門婿)、傅凌雲、李子明等一批黨員進入天門會,為團結爭取天門會創造了條件;他在自己家裡辦起了木匠鋪,用以掩護、隱蔽過境軍政人員及地下工作者;他不斷向革命根據地提供軍需物資,還向抗大選送了常現、劉家璽、常兆民、王興周、王德輔等一批革命青年;在1945年天門會起義關鍵時刻,他做了不少說服工作,保障了起義的順利進行。
1945年9月初,濬縣民主政府成立,仙甫被冀魯豫邊區四專署委任為參議員。他在開展減租減息和贖回土地運動中,積極協助政府做工作,因而為反動勢力所切齒。1946年3月,他出席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召開參議員會議。歸來後,適值地方頑雜加緊征派槍款,仙甫奔走各村,號召民眾抵制。不久,國民黨縣長盛紹漢夥同賈東園、李子斌指使李書章等人將常仙甫暗殺於裴莊,終年58歲。常仙甫被暗殺後,《冀魯豫邊區報》載文揭露敵人的罪行。常仙甫被追認為革命烈士。濬縣軍民隆重集會,悼念常仙甫烈士。
人物後續
常仙甫烈士的事跡先後被載入《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大辭典》一書中的歷史文化名人詞條、《中華著名烈士》、《河南省志》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編寫的《天門會》等二十餘部文獻名著和報刊雜誌。在山東省菏澤市內的冀魯豫革命紀念館內和濬縣烈士陵園展館內,陳列著常仙甫烈士光輝事跡的版面。在中國軍事博物館裡,陳列的陳賡將軍的日記中,記載著常仙甫到太行山找他時兩個人的談話記錄。以這段歷史為素材,還拍攝了《天門精英》、《特殊戰場》兩部電視連續劇。常仙甫故居先後被公布為:濬縣文物保護單位,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河南省國防教育基地。2005年,國家政協又將常仙甫故居列入《名人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