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狀角膜病

帶狀角膜病即帶狀角膜變性,表現在角膜上皮層下前彈力層處有寬2~3mm的灰白色帶狀混濁區域。帶狀變性首先發生在角膜緣的前彈力膜水平,逐漸向中央角膜發展,變性混濁區域外側邊界清晰,與正常角膜緣之間有透明隔離帶。病變部位常伴有鈣質沉著的白色鈣化斑,最後病變可侵犯到角膜基質層和出現新生血管。晚期可出現刺激症狀。單眼或雙眼皆可發病。

病因

1.原發性帶狀角膜變性,發病可呈家族性,為顯性或隱性遺傳。
2.繼發於全身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維生素D中毒等。
3.繼發於角膜病變,如角膜基質炎、大皰性角膜病變等。
4.繼發於各種眼內病變的帶狀變性發病率最高,其中尤以虹膜睫狀體炎、青光眼等最為多見。

臨床表現

1.角膜混濁
早期極輕微,前彈力層神經穿越的孔洞擴大,裂隙燈下見到的暗黑色孔洞為帶狀變性的最早期特徵性改變,可在典型改變之前多年即出現。
2.帶狀混濁顯現
呈三角形混濁,闊邊朝向角膜緣,與後者有一狹窄透明帶相隔,尖角朝向角膜中央,緩慢長大,終止於連線,在瞼裂部形成一寬約3mm的白色或淺灰色帶狀混濁區。它們是無數灰色混濁點融合而成,以後才轉變為粉白色。
3.新生血管生長
後期,可有角膜刺激症狀,但角膜上皮看上去是完好的。

檢查

裂隙燈檢查:早期角膜上皮完整,混濁僅表現為上皮下、前彈力層及前基質層的鈣質沉著;晚期可有上皮糜爛、不平。

診斷

1.有長期慢性眼病病史或相應的全身病。
2.裂隙燈檢查:早期角膜上皮完整,混濁僅表現為上皮下、前彈力層及前基質層的鈣質沉著;晚期可有上皮糜爛、不平。
3.本病可發生於不同年齡,雙眼單眼均可發病。病變開始於瞼裂部暴露區角膜的前彈力層,分別由鼻側顳側近角膜緣處,陸續出現鈣質性灰白色至白色的混濁斑。此斑邊界清晰,與角膜緣之間有一約1mm寬的透明帶,混濁斑的中央側邊界模糊,並向中央緩慢地擴展。

治療

1.輕症者,可局部點滴0.375%依地酸二鈉,延緩病變發展。
2.角膜中央受累者,為了改善視功能,可在表面麻醉下刮除角膜上皮和渾濁區,用2.5%依地酸二鈉溶液浸濕海綿片敷貼,數分鐘後再作眼表鈣沉著物刮除,可重複數次,然後塗抗生素眼膏包眼,或刮除上皮後戴浸泡有依地酸二鈉溶液的親水角膜接觸鏡,並繼續用依地酸二鈉滴眼,以去除角膜淺層殘存鈣質。
3.角膜混濁嚴重者,如有恢復視功能意願,可行板層角膜移植治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