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學名: Aculepeirapackardi(Thorell,1875)
中文名: 帕氏尖蛛
中文拼音: PàShìJiānZhū
分類等級: 種
概述:
國家保護級別: 不祥
CITES公約級別: 未定
IUCN紅色名錄等級: 未予評估(NE)
紅皮書等級: 未定
中國特有: 是
異名信息 :Epeirapackardi,Thorell,1857
Aculepeirapackardi,Chamberlin&Ivie,1942
形態描述
雌蛛體長11.20,頭胸部長3.00,寬3.00;腹部長9.80,寬6.10。頭區黃褐色,密被白色長絨毛,胸區褐色,密被褐色絨毛。螯基、觸肢、步足黃褐色;螯爪、附肢環紋、顎葉和下唇的基部、胸甲皆黑褐色。腹部橄欖形,中央有黃條斑,從前至後由兩個大的三角斑,一個正菱形斑和兩個長橢圓形斑成串組成,黃條斑外有黑邊和3~4對月牙黃斑。兩側黑褐色黃褐色相間呈鱗狀紋。腹部邊緣黑褐紋與腹面側斑相連。本種腹部較高,側面觀呈梯形。腹面正中一根黃白條斑,其外側各有一較寬黑褐色條斑,和一較狹黃褐條斑,腹面兩側黃褐色與黑褐波紋相間呈網狀。紡器黑褐色,外有3對黃白斑圍繞之。新疆米泉所采成熟懷卵個體,個體大,體色帶紫褐色。外雌器基部扁橢圓形,垂體粗寬厚,有細密環紋,末端尖細,與Levi1977年描述的加州標本相似。
雄蛛體長6.40,頭胸部長3.30,寬3.00;腹部長3.40,寬2.50。體色、斑紋與雌蛛基本相同,僅腹部背面正中條斑相對狹小,在第二個三角斑處斷裂不與其餘部分連線。觸肢器較大,中突大,長條塊,前端呈板狀,邊緣有鋸齒,一側尖細,略呈叉狀,後端兩根鞭狀棘較前種纖細,基部不甚粗壯,第Ⅱ脛節刺的基本模式相同,但無關節的剛毛數目稍有變異。
地理分布
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