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里奇曼

布里奇曼

布里奇曼,美國實驗物理學家、科學家、哲學家、操作主義的創始人。1882年4月21日生於麻薩諸塞州坎布里奇的一個記者家庭; 1900年就學於哈佛大學, 1908年獲博士學位;1908-1954年執教於哈佛大學;1946年由於發明超高壓裝置和在高壓物理學領域的突出貢獻獲得第四十六屆諾貝爾物理學獎,1961年8月20日因癌症惡化而自殺。

基本信息

生平簡介

布里奇曼1882年4月21日出生在美國麻薩諸塞州的劍橋(又譯為坎布里奇)。父親雷蒙德·蘭登·布里奇曼是位記者,母親叫安·瑪麗亞·威廉斯·布里奇曼。小布里奇曼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親職教育,他的父親經常告誡他說:“為了增進智慧,一定要經常地把‘為什麼’掛在嘴邊上,直到沒有‘為什麼’再追問時,那你對那個問題才算有比較全面的了解。” 因此,他逐漸養成了追根問底的習慣。

成就

布里奇曼從國小到中學成績一直都很出色,他特別擅長數理化。1900年進入哈佛大學,在物理學和數學方面得到了較好的訓練,四年後以優等成績畢業。

繼續留在母校攻讀碩士,博士學位。

1908年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這是二十世紀初以來得自然科學博士學位,他是最年輕的一個。

1908年被母校聘任,擔任物理系的研究助理,兩年後升任講師。

他很注重教學方法,他的課很受學生的歡迎,他的講課生動有趣,甚至最為枯燥無味的數理課,同樣也講的簡單易懂,連不喜歡數理的學生也樂意聽他的課。數理雖然不是他的本行,但他榮獲了數學界難得的霍利斯獎。

榮譽獎項

1913年升任副教授,

1919年成為教授,同時兼任自然哲學(物理學別稱)主任教授。

1942年成為美國物理協會會長(1942年)、美國國家科學院成員、英國、墨西哥及印度科學院的外國成員

他的許多著作寫的非常淺顯。而講的卻是最新的原理和現代套用學術。如《現代物理學的邏輯》已是歐美家庭人手一冊的科學常識。

教學思想

他再三提醒家庭主婦:“孩子們在幼年時代,要是沒有大好的理智的薰陶,在他們之後的未來時代中,將會自覺為極大的悲哀。”布里奇曼還熱衷於少年兒童的科普工作,他寫了許多兒童科學故事,有時間和孩子們在一起,向他們解釋大自然的奧秘,激發他們對科學的興趣。他還創辦了現在美國發行量很大的雜誌《兒童科學》。

除科學外他還喜歡音樂、象棋、照相、園藝、爬山,還喜歡打手球等。他堅持鍛鍊身體,無論颳風下雨,上下班都以腳踏車為交通工具。

主要著作

布里奇曼 布里奇曼

《現代物理學的邏輯》(1927年)《高壓物理學》(1931年)

《物理理論的本質》(1936年)

《智慧的個人和社會》(1938年)

《一個物理學家的沉思》(1950年)

《我們若干物理學概念的本質》(1952年)

《萬事之道》又譯為《事物是怎么樣的》(1959年)

榮譽頭銜

布里奇曼是美國科學院院士,英國、墨西哥和印度科學院外籍院士,擔任過美國物理學會1942年度主席。

主要成果

1946年由於高壓裝置和高壓物理學方面的研究成果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的主要著作有:《現代物理學的邏輯》(1927)、《物理理論的本質》(1936)、《一個物理學家的沉思》(1950)、《幾個物理概念的本質》(1952)等。

基本觀點

布里奇曼的基本觀點是要把所有科學概念與經驗過程、操作過程聯繫起來。他認為,"概念與相應的操作是同義的",凡是操作上不可確定的概念應該清除出科學概念的範圍。他所說的操作主要指實驗操作,也包括非儀器的操作,即精神操作。他把精神操作分為兩類,一類是"紙和筆的操作",指數學運算和邏輯運算;另一類為"言語操作"。言語操作不僅包括科學家的全部言語活動,而且還包括他們的思維活動。

布里奇曼還試圖通過相對論和量子力學論證物理對象並不是操作活動之外的客觀實在,物理概念也不是客觀實在的反映。按照他的觀點,A.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主要產生於正確地運用基於操作主義觀點的概念分析。狹義相對論證明了物理學的空間(長度)和時間概念只具有操作意義,但並不肯定微觀客體及其規律的客觀實在。他認為原子不過是一系列實驗操作以及與此相關的精神操作的同義詞。物理對象、物理概念都是由科學家的操作活動決定的,它們不過是科學家的一組操作。

學術評價

布里奇曼認為,既然物理對象、物理概念僅是一組操作活動,那么真理就不是主觀認識與客觀實在相一致,而僅僅是方便和實用。如"場的學說"之所以代替"超距說",並不是前者比後者正確地反映了客觀實在,而只是由於人們採用前者比採用後者較為方便。

布里奇曼的某些觀點受到了一些科學家和哲學家如愛因斯坦、R.卡爾納普、C.G.亨佩爾等人的批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