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校址在巴黎,原名巴黎師範學校。1795年創辦,後由於政府更迭而幾經改組、封閉。1808年,根據拿破崙一世的帝國敕令予以重建, 成為培養國立中學教師的學校, 1810 年開始招生。1845年改現名。分文、理兩科。文科設古典文學、現代文學、哲學、歷史、地理、現代外語、社會科學等專業。理科設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質等專業。每年經全國性入學考試從大學校預科班錄取文、理科學生各約50名,入學考試難度居全國各大學校之首。修業4年,免收學費。前2年學生在一所綜合性大學註冊學習,以獲取大學三年級學習文憑和學士學位。後兩年須在本校教師指導下準備中學證書教師全國會考和中學高級教師學銜全國會考。通過會考者可獲教師資格。學校注重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創造精神,掌握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在法蘭西學院和法國科學院的院士中,該校畢業生分別占1/4和2/5。學生畢業後須在國家公立機構服務十年,否則需償還在校期間所享受的助學金及其他費用。該校建校至今,不僅為法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教師,同時也造就出不少的科學家、文學家和政治家。經過200多年的發展,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在法國可算是家喻戶曉,尤其是對於那些求知若渴的人們,這裡既是知識的海洋,又是科技發展的溫床。儘管飽經歲月的磨鍊,這所古老的學院在今天仍煥發著青春的活力,血管中仍流動著探索與創新的新鮮血液,無論在哪一階段,高師都與時代保持著高度的默契,人才輩出,如開生物學新紀元的亞雷斯(Jauies)和巴斯德(Pastein),存在主義先鋒薩特,自由主義戰士雷蒙·阿尤(Raymand Aion),共和國總統蓬皮杜,總理兼任國民議會主席的洛朗·法布留斯,西方10大著名哲學家之一、生命哲學家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以及1968年出現的拯救法國社會於傳統陋習中的一代“新人”等;高師是獨一無二的,她孕著革新的激情與反僵化的衝動,推動著歷屆政府的改革與完善。
巴黎高師作為集科研與文教於一體的公立機構,其宗旨是“優秀的思維方式”與“優秀的教育機制”結合且相得益彰,為科學工作培養人才,為教育系統和國家行政單位、企業、事業機構輸送人才。在所有高等學校中,它是唯一一所文、理並行不悖的綜合性學校。這種平衡也是它的優勢所在,從高層行政領導結構看,校長居庸(Guyan)先生和副校長巴斯蒂德·布呂吉埃爾女士就分別來自文科和理科;而學校的課程體系和學生改變行政劃分學科界限的努力都體現了這種特色的優點;文理科綜合有助於思維空間的擴展,有利於奠定更堅實全面的文化修養,並增強學生的適應能力。
辦學宗旨
巴黎高師是法國大革命時期創辦的,它體現了當時的共和精神。國民公會的政令指出:“要在巴黎建立一所師範學校,將召集共和國各方面中已經接受過先進科學教育的公民,在各學科最優秀的老師的教導下,進一步學習教學的藝術。”即培養能夠傳授共和思想、積極培養合格公民的教師。1987年政令對學校宗旨作了調整:“高等師範學校通過高水平文化科技的培養,造就一批從事理論研究及套用科學研究的高級研究人才,培養大學師資、工程師學校預科班教師及中學教師。更廣地說,要為國家行政管理和地方機關、為公共事業單位及企業服務。”宗旨的變化,一方面使得學校從以文科為主轉向文理並重,同時注重發展多學科專業和學科滲透;另一方面是使單純教學型學校變為教學科研並重型,同時注意基礎理論研究和套用科學研究的有機結合。
學科設定
巴黎高師共有6個文科系和6個理科系,分別為:哲學系、歷史學系、古代學系、語言文學系、社會科學系、地理學系;純數學與套用數學系、計算機科學系、物理學系、化學系、生物學系、地球大氣海洋學系。在每個系科里,都有不同的實驗室和教學服務單位。高師的傳統學科是歷史、地理、哲學、古典及現代文學和社會科學,學校為學生準備參加教師資格考試(Agrégation),同時也為校外報考教師資格的考生提供培訓。學校的最初目標是培養師資,但現在已經擴大了學校的功能,使學生的出路更加多樣化:既培養師資,又培養研究性人才,既從事基礎理論研究,又為產業服務。
教學特色
高師的教學特色有三個方面。其一是鼓勵文理滲透,讓理科學生得到人文學科的薰陶,輔以堅實的外語根底,文科學生也接受相應的理科培養,擴大知識面,開拓思維空間及分析模式;其二是特別重視外語教學,使學生能夠在特殊學科中掌握相應的語言工具。除英語外,高師開設了德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日語、漢語、俄語、捷克語、希伯萊語甚至波斯語。文科圖書館是各人文社會學科的大實驗室,它自然也對理科學生開放;其三是推崇知識自由,高師學生沒有固定的教學計畫與大綱,根據學生的的特點及新學科的需要,不斷更新教學內容。高師學生每年有上百個專題研討會、專題講座和學術討論會,文理學生交叉舉行:文理主題相互補充。這種培養自由形成了高師學生特有的“典型的非典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