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燕鄉

巴燕鄉

巴燕鄉,隸屬於湟源縣,轄15個村委會,總面積118.9平方千米,人口1.1萬。

基本信息

巴燕鄉巴燕鄉
巴燕鄉位於湟源縣縣境西北部,湟水源頭,農牧業交叉地帶,距縣府駐地17千米。人口1.1萬,以漢族為主,還有蒙古、藏、土族等。總面積118.9平方千米。轄下寺、上胡旦度、下胡旦度、扎漢、新寺、上浪灣、下浪灣、石門爾、莫合爾、福海、元山、巴燕、巴燕峽、居士浪、西嶺台15個村委會。解放前為巴燕鄉,1949年為福海鄉,1952年改稱巴燕鄉,1958年改設沸海公社,1984年復設巴燕鄉。

概況

巴燕鄉巴燕鄉
巴燕鄉海拔高度在2682-4178米之間,年平均溫度2.5度。年降水量450毫米,現有耕地3萬畝,其中水澆地1萬畝。林地1萬畝,草山草場7.3萬畝。青藏鐵路和國造315線穿境而過,交通便利。鄉政府所在地已燕村,距縣城17公里,是西寧通往省內西、北部的門戶。

巴燕——蒙古語,意為富饒的地方。自然資派有花崗岩、紅粘土、矽石等礦產資源,扎寺旅遊資源。湟水河和莫爾吉河水利資源。境內有歷史悠久、風景如畫的藏傳蒙古族佛教寺扎藏寺,是夏季避暑旅遊休閒觀光的勝地。種植業的農作物有小麥、青稞、蠶豆馬鈴薯、油籽、蔬菜。適宜種植的藥材有大黃、秦九、柴胡、百合、防風、天麻、合首烏等。畜牧業以養殖牛、羊、豬為主、牛羊育肥販運業發展較快。

發展

巴燕鄉巴燕鄉
改革開放以來.歷屆黨委府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堅持實事求是,解放思想、大膽創新,經過全鄉人民艱苦奮鬥,使工農業生產、科教文衛、黨建及兩個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取得了新的成績,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1、種植業經濟效益明顯提高。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特色農業,根據市場需求。結合退耕還林草,合理調整經濟結構,逐步擴大優質飼草、無公害蔬菜、蠶豆、馬鈴薯、中藥材等,經濟作物播種面積僅達到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多。積極發展小型日光節能溫室,全鄉已建成小溫棚近2000個。大力推進科技興農的各項措施,良種化程度達到90%以上,種植業整體效益明顯提高,全鄉糧食總產達到561萬公斤,油籽總產103萬公行。已成為全縣的糧油主產區之。

2、畜牧業已成為農民增收的主渠道。充分發揮西連牧區,東靠西寧大市場的優勢,採取西繁東育、自繁自育、舍飼圈養等有效手段,大力發展牛羊販運育肥和生豬養殖,擴大牛羊販運育肥隊伍,畜牧業養殖傳統得以轉變,農民收入不斷提高。2001年全鄉草食畜存欄達2.3萬頭,販運銷售牛羊1.5萬頭只。

3、二三產業發展較快、由於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地處國道沿線的優勢已顯現出來工業、運輸業建築業、服務業、農畜產品加工業等二三產項目逐步興起,股份制、外體私營企業發展到19家,個體工商戶發展到128戶。2001年全鄉了業產值達到2500萬元。特別是湟水資源的開發為全鄉工業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已建成小型階梯電站5座.待建3座。

4、生態建設取得新新成效、大力實施"三北"四期等生越建設工程,保護湟水源頭生態環境,治理荒山荒坡2方畝,四旁植樹20萬株.使全鄉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5、科教文衛事業有了長足發展。全鄉現有初級中學1所,國小18所,兒童入學率達到99.8%,中學鞏固到98%、全鄉90%以上的學校危房得到改造,教學環境和質量得到很大提高,現有鄉衛生院1所.初級衛生室15所.鄉村保健網路基本形成。文化陣地建設不斷加強.文化活動豐富多彩.現有宣傳文化站1所,村級文化活動場所15處。

6、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明顯加快、全鄉現有鄉村公路53公用,實現了村村通公路,通班車的目標。交通便利,給人們的生活和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13個村通了有線電視,是全縣唯一的有線電視鄉。11個村通電話.架起了通向外界的橋樑。14個村實現了自來水進家、生活條件大為改善、全鄉通電率達到100%,並實現了城鄉同網同價。同時,巴燕集鎮建設被列為全縣集鎮建設的重點項目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