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國來源
公元前十一世紀,聚居在湖北武落鍾離山的巴人西遷,以四川為中心建立以地緣為紐帶的部族聯盟,取得各部族間的統率地位,史家稱為“巴國”。其疆域“東至魚復,西至?道,北接漢中,南極黔涪”,大約相當於今陝南、鄂西、川東、川北和貴州思南一帶。在四川境內,巴人“雖都江州,或治墊江,在治平都,其先王陵墓多在枳”。按這條遷徙路線,巴人沿長江、嘉陵江水道逐步遷徙,在平都、穴豐都、雪、枳、穴涪陵、雪、江州、穴重慶、雪、墊江、穴合川、雪、閬中均設過“都城”。從巴人西遷至東晉滅掉。人建立的大成政權,時間跨度長達1500餘年。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巴人在所生息的地域必然留下生活的痕跡。這種歷史本該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然而非常遺憾,
從出土器物上發現的巴人象形文字?穴史家稱為“圖語”。雪至今無人破譯。有關巴人的歷史記載,僅散見於晉代、漢代的歷史、文學著作和現代學者的艱難考證。儘管如此,細讀之後,仍可從中看到巴文化朦朧的影子。
出自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巴人文化
巴歷史
不管是四川或是華鎣山地、嘉渠流域,含有“巴”、“壩”的地名尤多,由此不難想像巴文化滲透之深之廣。據《大宋重修廣韻》稱,上古至漢代,“巴”之本意為“壩”,“巴”、“壩”同音,唯有平聲去聲微有差異罷了。《廣韻》對“壩”的來歷記得十分清楚:“蜀人謂平川為壩。”於是,始有以“壩”為名的地名。正是這種相沿成俗的命名習慣,巴人在漫長的社會活動中,含有“壩”字的地名便應時而生———江津德感壩,合川三匯壩,宣漢南壩……鄰水標在地形圖上的3000餘條地名中,帶“壩”的地名近300條;含“巴”的政區名以秦設巴郡為發端,由秦至唐代,冠以“巴”字的州郡縣多達22個之多。尤其有趣的是,漢獻帝初平元年和建安六年,征東中郎將趙潁、魚復蹇胤、白璋為“爭巴名”,將巴郡拆置為東巴郡、巴西郡,史稱“三巴”。帶“巴”字的地名更多見於山川名,如綿亘川陝鄂的大巴山,“春秋時巴人伐楚,後循而歸,有巴復村在山北,因曰巴山”。重慶以東的石洞峽、銅鑼峽、明月峽統稱巴峽,杜甫乘舟東下,詩有“即從巴峽穿巫峽”之句;早已不用的歷史地名,在廣安已經復活,常用作商號名稱。在重慶、成都,也有巴人村、巴人火鍋、巴蜀布衣的店名高懸於門首。
巴職業
巴人以漁獵為業,故十分管?悍勇猛。周武王起兵伐紂,邀巴人會師於牧野,巴師“歌舞以凌殷人”,大敗商紂王。這種類似於“戰鼓”的歌舞,後人稱作巴渝舞,因巴人聚居於渝水邊捕魚,故有此名。劉邦漢中王時,派?人為前鋒,亦是“前歌后舞”攻打關中地區。巴渝舞用鼓伴奏,舞曲有《矛渝本歌曲》、《安弩渝本曲》等,魏改名為《昭武舞》,晉改名為《宣武舞》,皆突出一個“武”字,南朝復名巴渝舞。所幸的是,巴渝舞並未失傳,渠縣三匯鎮每年四月十八舉辦的“亭子會”,巴渝舞便為其壓軸節目,筆者1985年曾有幸在三匯鎮看到過表演盛況。解放前華鎣山廟會,亦有“雲童舞”表演,據稱“雲童舞”由巴渝舞演變而來。
巴地理
巴地“川崖惟平,其稼多黍。旨酒嘉穀,可以養父;野惟阜丘,彼稷多有。嘉穀旨酒,可以養母”。黍即小米,稷即高粱,皆是制酒的原料。巴人所制之酒,不是現在的高度白酒,而是類似於發醪糟的咂酒,即將小米、高粱煮熟,冷卻後拌以曲藥,置於罐中發酵而成。飲時將麥稈插入罐中,用嘴吸咂之。這種制酒之術,至今流傳於渠江流域的廣安、渠縣、平昌一帶。
《華陽國志》高度讚揚巴人淳風美俗,“其民質直好義,土風敦厚,有先民之流”。巴人認為,日月那么光明,尚且有黑暗的夜晚;人生比不上日月,誰又能長生不老?芽有識於此,尊重老人同時也是愛惜自己,故在老人健在之時,“永言孝思”,以盡孝道,以嘉穀釀酒供老人享用。老人去世了,忌日來臨,置辦小米飯和肥壯的牲畜祭祀,老人吉日良辰,亦要獻上豐實的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