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巴峽聞猿
依棹望雲際,寥寥出峽情。
心如無一事,愁不在三聲。
帶露諸峰迥,懸空片月明。
何人同此聽,徹曉得詩成。
作品賞析
巴峽在四川東部,是個山高水急的地方,船經其處,人們少不了要捏著一把汗。而峽中多猿,其聲哀淒,聞之更是使人淚潸然墮。然而僧文兆行經此地,卻別是一樣心情。他斜靠在船舵上,仰望著天空雲彩的變幻。在這乘舟山峽的時候,他心裡空洞洞地毫無牽掛。即便是哀猿連啼三聲,也不可能引起他一點什麼愁緒。這種閒適的意度,空闊的心境,了無牽掛的情態,使人覺得他仿佛不在“巴峽聞猿”,而是在寺中散步。這是為什麼呢?按一般世人來說,這是無法理解的,而就釋子禪心來說,這又是很容易明白的。釋教認為,一位僧人應該隨時保持清靜的自性,摒除紛繁的世情,即便面對坎坷險惡也心無所染。這也就是《壇經》中所說的:“不染萬境而常自在。”
釋教還認為,人的心靈愈是清淨空虛,愈無世雲俗霧的干擾,外間的事物,尤其是自然山水,就愈能將其美麗的真形原貌呈現在其面前。詩的五、六兩句描寫的就是清淨心境中的自然景物。諸峰帶露,此迥彼轉,煞是秀美。片月懸空,清輝輕撤,分外明亮。結尾兩句詩人不無自豪地發問:誰能和我同聽巴峽猿聲,而在徹曉之際以平靜和祥的心境寫成記錄這美麗景色的詩篇呢?這一問,韻味無窮。
作者簡介
文兆,生卒不詳,宋朝南越(廣西廣東一帶)人,是《九僧詩集》作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