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巴夏禮在中國》最為突出的特點是利用了大量未刊信函,其中彌足珍貴的是巴夏禮的日記及私人信件,加上與阿禮國、包令、額爾金、卜魯斯之間的來往公函,較全面地再現了1842至1865年間巴夏禮在中國擔任翻譯官、副領事、領事的全部生活和工作圖景。《巴夏禮在中國》作為歷史文獻資料性質的著作,對了解和研究英國人眼中的殖民歷史、英國人眼中的中國大有裨益,其中的珍貴書信資料,是那段歷史的標本。
圖書目錄
出版前言
序一 法國前總理讓-皮埃爾·拉法蘭
序二 伯納·布立賽
序三王道成
序四 陳名傑
譯者前言
第1章 第一次中英戰爭(1828-1842)
第2章 揚子江上(1842)
第3章 學徒(1842-1844)
第4章 翻譯官(1844)
第5章 和阿禮國在一起(1844-1845)
第6章 福州(1845-1846)
第7章 上海(1846-1849)
第8章 島上的任務(1849-1852)
第9章 廣州(1852-1854)
第10章 暹羅條約(1855-1856)
第11章 “亞羅”號事件(1856)
第12章 入城問題(1856-1857)
第13章 占領廣州(1857-1858)
第14章 西江遠征(1859)
第15章 等待戰爭(1859-1860)
第16章 向北京行進(1860)
第17章 北京的囚犯(1860)
第18章 沿河口岸的開放(1860-1861)
第19章 廣州使命的終結(1861)
第20章 上海(1864-1865)
第21章 在中國的戈登(1864-1865)
第22章 琉球與台灣(1874)
第23章 朝鮮(1874-1883)
第24章 東京問題(1883-1884)
第25章 在北京的外交(1883-1884)
第26章 尾聲
部分書摘
1841年6月13日,巴夏禮搭坐“福阿姆”號從朴次茅斯出發,10月8日到達澳門。在那裡,他不但有兩個家,一個是郭實臘夫人家,一個是他的大姐雒維林夫人的家,而且還有了一個工作。馬儒翰已經準備好歡迎他加入政府工作的陣營。馬此時正擔任英國全權大使和商業總監督的秘書和首任翻譯官。他是華語詞典的編纂者馬禮遜的兒子,還是我們早期的傑出漢語學家之一。在巴夏禮到達的那天,他寫信給雒維林夫人說:“您知道我和您親愛的弟弟再次會面時是多么高興,我誠摯地為您感到高興。我已經提起過,如果您願意看到他追隨我的人生軌跡,讓我引導他向前,這將是我莫大的榮幸。我們非常需要翻譯官……就目前而言,只要他能說一丁點兒中文,我們也將很樂意接受他。”這是把巴夏禮推向女王在中國和日本的事業之最高官位的第一個階梯。到達中國後的最初6個月,巴夏禮和他在澳門的親戚們一起度過。曾經安靜的舊世界的殖民地在當時受到了戰爭和關於戰爭的傳言的困擾。在充斥著警報聲的環境中,13歲的男孩開始學習中文。對於這門頗有難度的語言,巴夏禮的快速掌握能力是非比尋常的。1842年5月,他便在香港加入了馬儒翰的行列,邁入官場。此時,中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自英國遠征軍到達之後,通向廣州的要塞都被英軍拿下,整個城市處在英國船艦的嚴密監視之中,只有在中國人支付賠償的情況下,才可以獲得自由。然而,英國人卻採取了一項錯誤的寬大的行為,日後為之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沿海的抗議和對舟山的暫時占領引起了中國政府的警覺。儘管如此,中國人並沒有因此改變他們一貫的拒絕承認外國政權之平等性的方針。北京當局批判琦善在廣州協商條約的行為。雖然大英帝國獲得了香港,但是當胸襟開闊的璞鼎查爵士在1841年8月以全權大使身份出使中國時,他發現事情陷入了一反常態的境地:廣州地區的貿易恢復了,南方進入了並不平靜的休戰狀態,北方的司令部里卻充滿了敵對的情緒。顯而易見,英國的利益並不能因此得到保證。……